在火器流行之前,騎兵都是一國軍隊的中堅力量,從我們平常看到的很多電影電視裏,一到了作戰緊要關頭,騎兵出場總是以雷霆萬鈞之勢,勢如破竹的衝鋒陷陣,改變了這場戰爭的發展走向,我國是至今古老文明仍在延續的一個國家,有着底藴深厚的五千年曆史文化還在延續,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很早就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而關於騎兵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戰役,和與騎兵有關的兵書戰法數量和內容也十分可觀,長期以來騎兵的兵力人數,和戰鬥力就可以窺視到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輕騎兵在戰爭中有着強大的適應能力,可帶領其他步兵反覆發起衝鋒,重騎兵作為一種重裝騎馬的兵種,防禦性較高,一支重騎兵隊伍便可對敵人發起強有力的正面攻擊,一般情況下,步兵在和騎兵作戰時完全不佔優勢,比較誇張的時候,數千騎兵可以擊敗多自己十倍的步兵軍隊。
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當時我國軍隊一共有19個成建制的騎兵師,這也是繼步兵之後,又一規模龐大的兵種了。騎兵不可小看,這其中也湧現出了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我國的開國上將許世友。但是這一時期的騎兵相較與古代騎兵而言,早已經擺脱了曾經以刀劍為主的冷兵器時代,20世紀的騎兵裝備了火力更猛的馬槍等現代火器,相比於古代傳統騎兵,20世紀的騎兵在裝備上有了巨大的革新和改變,而後來機槍、火炮、導彈等各式現代化武器層出不窮的湧現,騎兵的存在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戰場,尤其是騎兵集羣衝鋒這樣的作戰方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發展到後來,騎兵的優勢可以説蕩然無存,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其實早在二戰的時候,騎兵就已經沒有在西方國家中出現了,僅僅只能在亞洲戰場還能看到騎兵額身影,那時候的歐洲戰場早已經是各種裝甲,大炮所主導的天下了,哪裏還有騎兵的用武之地?
在早期沒有發達的車船行軍裝備的時候,騎兵成為了軍隊的主力,因為作戰方針的不同,作戰過程中的兵器和進攻方式的不同,有兩種分類,輕裝上陣,行軍速度更快的叫做輕騎兵,裝備鎧甲重裝的叫做重騎兵,都是在古代戰爭中發揮着舉足輕重作用的軍種。它的存在價值可以參考現在的裝甲部隊,在有些特殊的情況下,戰馬是一項稀缺的戰略資源,為了參戰必須受到嚴格的看管和培訓,騎兵也就在文化中成為了重要的一部分,這就好比現在著名的美國遊騎兵,雖然鮮活的戰馬換成了鐵甲的直升機和看起來炫酷的裝甲車,但這個兵種現在仍然叫做“騎兵”,雖然騎兵的傳統形制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化的戰鬥,但很多國家還是保留了騎兵,正如存在於蒙古隸屬於我國解放軍的一支騎兵部隊,在此能夠看出,騎兵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打仗,它還是一種文化思想寄託。
相信很多軍事迷應該都有看過《亮劍》這部電視劇,在《亮劍》中,相信很多觀眾都對騎兵連印象深刻,劇中曾有這樣一幕,李雲龍所打造的一支精鋭騎兵陷入了日軍的包圍圈中,作為騎兵連連長的孫德勝帶領着士兵同日軍的騎兵聯隊展開了一場白刃戰,不停的交換攻防,直到全軍盡滅。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跟我有同樣的感受,看劇的時候會覺得非常不解。為何日軍在攻擊已經耗盡子彈的騎兵連時,在保持優勢的情況下不開槍,而是同我軍拼刺刀呢?
實際上,在大家靜下心來思考後,就會察覺到,日軍還真的有可能不會選擇開槍。一般來説素質越高的部隊,它的軍人榮譽感也會更強,既然此時的八路軍已經耗盡了所有的子彈選擇“自殺式衝鋒”,那麼一向推崇武士道精神的日軍騎兵很大的可能不會選擇再開火射擊,所以即便是我軍騎兵連得到了全軍盡滅的結局,聯隊長黑島大佐還專門傳下命令要將其厚葬,這同日軍所推崇的“尊重強者”的傳統是很符合的,但不論劇情是如何發展的,我們都能從中明白抗日先輩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以及永不言敗。它所傳遞出的是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騎兵連連長最後對着自己的部下高喊着騎兵連衝鋒,英勇殉國。雖死猶生,敢於亮劍,這也是我們能從《亮劍》這部劇中所體會到的核心精神,我們要一直記住自己的使命,永遠銘記曾為此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亮劍》一劇中,孫德勝帶領騎兵殺入日軍,甚至將日軍往反方向引去,在實力無法與日軍抗衡的情況下為何還要這樣做呢?這裏就不得不講一下八路軍的抗戰精神。就算孫德勝很明白日軍騎兵在行動方面非常迅速,戰鬥力更強。但孫德勝為了保護李雲龍的部隊,便帶領騎兵連故意與日軍戰鬥,但孫德勝的騎兵連是非常少的,僅百餘名將士,可見這場戰鬥在當時多麼兇險,無疑是自投羅網,經過幾輪廝殺後,八路軍隊伍只剩下蘇德勝,在生命的最後,孫德勝依舊不忘保家衞國的使命,喊響了最後的衝鋒口號,他強烈地展現出中國軍隊不怕犧牲、誓死保衞祖國的強烈使命感。
實際上,《亮劍》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抗日劇,其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劇情就是騎兵連全軍覆沒的那一段,但也引發了很多的質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軍騎兵明明可以用槍不卻偏要用刀,實際上,如果我們足夠了解日本的話,我們就可以發現日本民族最重要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關係到日本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武士道精神。在仔細瞭解了武士道的來源、進展、變革還有其其他的特殊作用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非常推崇光明正大地戰勝對手。因此在面對彈徑糧絕的中國騎兵連,而且此時的日軍還佔據着非常大的優勢的情況下,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日軍,不屑於用這種讓他們所不恥的方式來結束這場戰鬥。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有依據的。
在由李幼斌為主演的《亮劍》中,日軍已經形成了一個包圍圈,直接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但是日軍並沒有直接開槍,而是和騎兵連來了一次白刃戰,使得本來不用犧牲的士兵犧牲了。不過,白刃戰也不是由互砍開始的,我們的騎兵連也沒有馬上和日軍進行近身搏鬥,首先,我軍和日軍開始在馬上進行遠距離槍戰,直到子彈在遠距離槍戰中耗盡,而騎兵連也遭受重創,只剩下十幾人時,槍支才被放棄,此刻白刃戰才拉開帷幕。很明顯,雖然日本騎兵也把槍械換成了白刃,日軍也從沒有想過結局會是失敗,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知道,整個二戰時期,遠程的機械化武器成為主流,限制了日本騎兵的發展,騎兵已經不再是不可一世的兵種,很多騎兵單位因此被撤裁,撤裁的騎兵大部分都是不夠精良的部隊。
只有最精鋭的騎兵部隊才能逃過被撤裁的命運,我們把單個士兵本身的素質先放在一邊,日本被選為戰馬的馬匹都不是隨便來的,可以説是精挑細選,兵力上,我軍也遠遠不敵日軍,獨立團騎兵連的士兵們面對的是數倍於己的日本騎兵,孫德勝能讓日軍有所損傷已經算好的了,在這種客觀條件下,日軍怎麼會有失敗的念頭,這次的白刃戰對日軍而言,不過是一種消遣,不過是他們捍衞自己的武士道精神,證明騎兵榮耀的辦法。並且在實戰中,八路軍和國軍的騎兵都沒有辦法和日軍騎兵抗衡。
騎兵的重要性之所以超過步兵,不過就是因為其機動性遠超步兵,以及組成陣型後的騎兵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步兵,在古代戰場上騎兵對戰步兵時,大多數時候都是騎兵勝利而歸,這一平衡直到高射速武器的出現才被打破,一戰時期,沙俄的騎兵部隊遠勝於其他國家。但是沙俄的騎兵並沒有屢戰屢勝,而是遭到了德國的致命性打擊,這之後,騎兵不再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存在,沙俄只能從前線撤下了騎兵。德國把機槍火炮搬上了戰場,在機槍火炮面前,騎兵的優勢不再明顯。後來,在對戰火力較弱的奧匈帝國時,沙俄的騎兵才又排上用場。總結一下就是,一戰時期的高射程武器出現使得騎兵不得不逐漸退出戰場。等到坦克被髮明出來之後,騎兵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被一步一步取代。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抗日劇其中心思想都是為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後世之人體現出革命勇士們永不言敗,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劇本能夠改寫,但是為了中華民族所獻出生命的抗戰先烈們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滿懷對祖國的熱愛,拼盡全力,即使要獻出自己的生命,只要可以贏得戰爭的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那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是無數中華兒女融於血脈之中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戰士們奮不顧身投入戰場的主要原因,是解放軍最終能打敗日軍最為重要的因素。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後世享受到富裕,安穩的生活環境。享受着這般美好生活的國人們,永遠不要忘記曾經所遭受的恥辱。
其實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冷兵器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的高,很多人應該都知道萬家嶺大捷。發生在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大捷就是一場冷兵器主導的戰役,這場大戰直接使得日軍160師團幾乎被全殲,而當年出現在萬家嶺戰場上的日本人,除了無法接受失敗的結局,另一邊又驚歎於這些中國戰士保衞國家領土的大無畏奉獻精神。距離戰爭開始到結束也就過去了12天,日軍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以上,在日本戰爭史上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歷時時間短卻如此慘烈的戰爭,就算是同軍事實力強勁的美國對抗,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戰鬥,這使得160師團即使重新組合但士氣也大為損傷,對此有所耳聞的新兵也不願意進入160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