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相伴,當好青春領路人——記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題:用愛相伴,當好青春領路人——記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新華社記者

他們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領路人;他們用愛相伴,點亮青年理想之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佈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先進事蹟,展現了當代高校輔導員的精神風貌和擔當作為。

從學生心目中的“小馬姐”“馬姐姐”到“馬大姐”“軍媽媽”,26年來,南華大學的馬軍始終耕耘在輔導員一線。她聚焦“大學生成長輔導和心理健康”主題,搭建服務、交流、學習、研究等平台,通過“家訪”“串門”“聊天”“寫信”成為學生“知心姐姐”,用愛連接輔導員的育人夢和學生的成才夢。

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既在菁菁校園,也在廣袤鄉村。來自河北北方學院的劉巖帶領學生組建小分隊,連續多年深入村鎮開展科技支農、支教、社會調查等,引導學生們學農愛農,將專業知識和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實踐,成長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林人才。

“我帶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句話是遼寧大學劉巍堅守的信念。多年來,他堅持每年寒暑假期赴全國各地開展家訪活動,行程十餘萬公里。為挽救欲輕生的學生,他來到邊境鄉村,實地瞭解情況,研究解決方案;學生上網成癮,一度產生輟學念頭,他夾起鋪蓋卷,搬進學生寢室,同吃同住同學習,幫學生戒掉網癮。

為破解講理論“欠底氣”、真情互動“少方法”、談心談話“沒時間”、信息通知“難到位”等問題,哈爾濱師範大學劉國權悉心探索,提出“温度育人法”。他堅持“小故事”講“大道理”,以年輕人關注的話題、事件、影視作品等為切入點,由小見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

來自長春中醫藥大學的齊勳以“望聞問切”的方式推動班級建設,召開“每週日主題班會”,開設“簡歷門診”。為提升專業能力,他組織學生開展《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學習競賽,以及中藥故事會、中藥鑑別小問答等活動,助力同學們成長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

從2016年起,南京理工大學的張海玉就堅持每個工作日撰寫一篇輔導員網絡“微主題”工作日誌,涵蓋時政熱點、學生成長多個維度。為了跟學生更密切交流,她開設“心理解憂雜貨鋪”,全部來信均親筆回覆。有學生感慨道:“很多事情不能和同學説、和家長説,卻能和她説,很感謝她給了我很多受用的建議。”

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就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用身邊鮮活的事例感召青年學子。鄭州大學胡波善用關鍵節點,挖掘育人元素,站穩“主陣地”。2021年7月,罕見的特大暴雨突襲鄭州。她抓住育人契機,精心選取素材案例,為同學們講述“抗洪救災”這堂大思政課。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浙江大學項淑芳成立浙江大學“馬蘭工作室”,探索形成“三全育人”新範式。她探索“沉浸式黨課”新模式,引導學生用眼看、用手觸、用心悟,從一塊紀念章、一張課桌中學習歷史、感悟精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薪火相傳。

在宿舍舉辦“春風行動”,鼓勵學生“每日正能量”打卡;用“年度心情小卡片”記錄一年來的收穫體會……安徽工業大學趙穎虹根據學生成長規律,設計育人路徑。她創新教學方式,與學生們集體備課、集中試講,開展“時政談”“微講壇”等活動,實現了思政課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

山東大學薛冰積極探索帶教醫生擔任本科生臨牀導師的“臨牀思政”新模式,在病例研討、文獻共讀、手術觀摩中潛移默化開展思政教育。她堅持每週到學生所在的教學醫院分別走一遍、和每名學生見一面,每年在學校和教學醫院之間往返近萬里,用心靈陪伴心靈、用靈魂感染靈魂、用青春點燃青春。(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3 字。

轉載請註明: 用愛相伴,當好青春領路人——記2021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