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科舉考中狀元至高榮譽,而為何考上探花卻更高興
現在的高考是很難的,最關鍵的三年也就是高中那三年,就算是平日裏成績再好,最終考試時發揮不出來,那也是沒什麼用的。考上了才能證明實力,而且考上的人也會欣喜若狂。不過這壓力和古時的科舉比起來,簡直是小兒科了,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現在的高考每年都會有許多人蔘加,而那時的科舉都是在頂尖之中尋找頂尖。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范進的古故事大家都聽過,考了大半輩子也才中了個舉人。可是他在欣喜之下,人卻瘋掉了。這也是一種諷刺了,考了大半輩子都沒着落,這突然考上了卻還發瘋了,足以見得那時的科舉是多麼難。
科舉起源於隋朝之時,是用來挑選人才用的。這也給了平民一個機會,朝中做官的幾乎並不是與他們無緣的,只要他們肯努力,那還是有他們一席之地的。奮發讀書,真的會有黃金屋從書中走出來。一旦通過了科舉的選拔,對於平民階層來説,就有了質的改變,能夠脱離這個階層步入更高層的階級。因此,古時的許多讀書人,都把這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脱離現在的窮苦階級,爭取脱離苦海,只要考上了狀元,那就不用再為自己的前途而發愁了。不過,古時的人們要是考中了探花的話,心情甚至比考上了狀元還要開心。也許你會不信,但這就是事實,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在科舉中,有些人可能一次就過了,也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只是體驗參與的痛苦。在考場上,你甚至會見到兩鬢斑白的考生。現在來説這已經算是大新聞了,可是在那時卻是很常見的。例如孟郊,高中進士之後非常欣喜,還寫下了一首表現心情的詩,快馬親騎,一日之內就將城內之花給看盡了。雖然作詞誇張,但這心情卻不是吹出來的。畢竟這時候他的年齡已經是四十六歲了。這麼大的年紀才考中了進士,很不容易了。不過還好沒有放棄,這也是科舉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好處,讓人們不輕易認命。不就是一場考試嗎,又沒有規定説,年紀大了不能參加科舉。皇帝要的是人才,不管你年歲多少,只要有真材實料,那就是來者不拒的。又如曾國藩之父,他四十三歲之時也才中了秀才。可見,高齡考生真的不少。
其實,古時候的讀書人並不是很多,有專家曾專門統計過。那個時候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文盲,認不了幾個字。剩下的那百分之十,大部分也是沒什麼文化水準的。不過那些讀書人雖少,卻是非常勤奮有毅力。古時的科舉也是分等級制的,共有四級,先是考中秀才,然後再考上舉人,接着考上貢士,最後才是進士。考上了秀才之後,就不用再向朝廷交税了,此外徭役也不用去服。不過工資卻是非常微薄的,只有一點點。而考上了舉人之後,就相當於有了一張做官通行證,可以為官了,比秀才跨了一大步。到了進士之後,就相當於你完成了最高的學業,你已經是最高水準的人才了。這時你的考官變成為了當今皇上,接受殿試的考驗。
如果在殿試中表現優異,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那麼恭喜你,狀元的稱號就是你的了。實力稍遜一點的則抱走榜眼的稱號,最後才是探花的席位。這三種稱號分別是前三名的榮譽之稱。從待遇來看的話,當然是狀元最好了,全國第一名啊!這份榮譽可是非常高的,能夠得到這份榮譽的人,可以説是祖墳葬得非常好了。當然,這裏開了個玩笑。不過,很多人在考上了探花後,心情卻是比考中狀元還要好。因為這探花不僅是要有真才實學,還要有樣貌,換言之就是必須要長得好看的人,才能當探花。這探花也就相當於朝廷的門面了,有才有顏。而這狀元卻只是有才之人,所以説有顏才是真正的贏家。
這探花可是皇上公認的長得好看,所以朝廷大臣裏在為女兒挑選郎君之時,會優先考慮探花。所以,從這方面來看,這探花才是真正的贏家啊,榮耀也有,而且還有這方面的豔福。舉個例子吧,這和珅也是探花出身,不僅是因為他有學識,還因他長相好看,才格外的青睞和器重他,讓他常常陪伴左右。至於一些劇中和珅的形象,那就比真實的它差得太遠了。既然是影視劇大家看看就行了,千萬不要當真。真正的和珅是很受皇帝賞識的,又有才又有顏,連皇帝都如此青睞,哪個女子又不愛呢?所以説,這探花的位置才是真正的安逸,連皇上都給自己的顏值打廣告了,這才是最受用的。
所以説,並不是現在的人才看重顏值,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很看重顏值方面了。現在也只是接下了這個習慣而已。不過還好,現在就算你顏值不行,只要你認真努力的話,那也是有自己的一片天的。即便做不了顏值型學霸,也可以做一位聰慧型學霸嘛。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了古人考上探花的心情了吧?那心情真的是比考上了狀元還要好,簡直就是人生贏家啊。連皇帝都誇你長得好看,這份榮譽實在是很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