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到底有什麼底氣,竟然敢發動“靖難之役”,而且取得了勝利
朱棣到底有什麼底氣,竟然敢發動“靖難之役”,而且取得了勝利
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因為受到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威脅,終於發動政變,歷史稱為“靖難之役”。
那我們今天看看朱棣到底有什麼底氣,竟然敢發動“靖難之役”,而且取得了勝利。
首先,朱棣是朱元璋最能打的兒子,朱元璋也的確最信賴他。朱元璋第一時間將朱棣封為燕王,鎮守防禦蒙古人的前線北京城。朱棣的確不負老爹的信任,幾次把蒙古人打得找不着北。朱棣從中練就了一套攻擊力強悍的戰術打法。
第二個原因,朱元璋已經將能打的開國功臣都清除完了,在徐達、常遇春、藍玉等死後,朱棣可以説是當時最頂尖的軍事家了。
第三個原因,朱棣的戰將也是能力非凡。在朱棣眾多名將中,比較有名的有:朱棣的次子朱高煦、 丘福、張玉、朱能、薛祿、李遠、譚淵、王真等。他們就相當於朱元璋的傅友德、馮勝、徐達、常遇春等幾員大將。由此再次證明--好的團隊已經成功了一半。
先説朱高煦,據説他身高七尺餘,善於騎射,兩腋生有嚴重的皮膚病,但是當時人們都很迷信,都以為那是龍鱗片,把他看成是奇人。朱高煦很小就霸道、專橫。朱元璋就不太喜歡他,認為這個孫子言行輕佻、兇悍不法。 朱元璋還曾對朱棣説:“此子異日當為吾家之禍患也。”可是朱棣卻非常喜歡朱高煦,是行軍打仗的能手。朱高煦喜歡駕馭蒙古大馬,作戰時有如風馳電掣,軍中大將都對他特別崇拜。在白溝河之戰中,朱棣差點兒被瞿能所殺,多虧朱高煦帶領數千精騎兵,直撲敵帥部,斬殺瞿能父子。後面的戰爭中,都是憑着朱高煦的奮力拼殺扭轉了戰局。
張玉原來是元朝的樞密院都知事,後來投靠了朱棣。張玉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經常給朱棣獻上妙計,身兼將相二職,深得他的信任。朱棣説過“吾倚玉足濟大事”。張玉在靖難之役最初的幾次關鍵戰役中都立了大功。後來,張玉戰死後,朱棣悲痛異常。等到靖難成功之後,朱棣追封張玉為河間王,諡為忠武。後來張玉的女兒還嫁給了仁宗,做了皇后。張玉的家族都是明朝中期的重臣和顯赫人物。
朱能是僅次於張玉的第二號名將,死後被追封為東平王,位列勳臣之首,世襲成國公,直到明朝滅亡(最後一代成國公被李自成所殺)。朱棣曾説過:“軍中大將張玉善謀,朱能善勇。” 張玉死後,朱能就成為朱棣最主要的軍事助手。朱能最能體會朱棣深意,關鍵時刻,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鼓舞士氣,朱棣能得到天下,應該説有三分之一的功勞是朱能的。 而且朱能善於安撫士卒,很受戰士們喜歡。
譚淵,歷史説他“驍勇善戰,引兩石弓, 射無不中。然性嗜殺”。抓到的戰俘譚淵都要坑殺。後來,在一次戰爭中,馬都打累了,失足倒地,譚淵被敵人所殺。朱棣追贈他世襲侯爵。
這幾個是朱棣最倚重的大將,在靖難之役中都奮勇殺敵,忠心耿耿,立下了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