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眾所周知,古代社會的信息渠道十分落後。"家書抵萬金"這個説法,便足以證明當時人們傳遞消息的困難程度。但在這種條件下,帝王坐鎮中樞,卻依舊能將千里之外的軍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這其中,到底有何隱情呢?
自古以來,掌握了軍隊,便掌握了國家的走向和命運。而便觀歷朝歷代,帝王對軍隊的掌控問題,也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在信息閉塞的古代社會,帝王通常坐鎮中央,並隔着數千裏之遙掌控各方軍隊。而為了避免出現"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現象,歷代帝王都會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將軍隊掌控在自己手中。
帝王思路一般都大致相同,在他們看來,軍隊隸屬於國家和他們自己。而大將領軍在外征戰,也只是暫時取得調動大軍之權。基於這種情形,大多數帝王都會讓軍隊的行動與自己的意志牢牢掛鈎,以此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久而久之,帝王掌控軍隊的手段,便大致衍生出兩大派系。
一種是以"人"為主導。皇帝會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親信,並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將黃鉞(假)借給心腹大臣,令他們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事宜。
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司馬懿,皆有過此殊榮。他們可代替天子出征,並有隨機應變、先斬後奏之權。但歷史告訴我們,人在權力膨脹之時,往往會生出貪念。曹操和司馬懿權傾朝野後,野心也隨之滋生,對皇權造成了極大威脅。正因如此,另一種以"物"為主導的手段,更令帝王能放心。而歷代帝王掌控軍隊的絕佳利器,便被世人稱作"虎符"。
兵符種類眾多,虎符只是其中一種。最早關於兵符的記載,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 而邑於涿鹿之阿。"根據司馬遷的説法,中華始祖之一的黃帝,曾在釜山與各部落首領舉行會盟,於此期間統一兵符。後來黃帝打敗蚩尤,也多虧兵符神授:"天譴玄女下,授黃帝兵符,伏蚩尤。"由此可見,早在上古時期,兵符的概念便已經出現了。
《史記·五帝本紀》
許慎《説文解字》記載道:"符, 信也。漢制以竹, 長六寸, 分而相合。"及至春秋戰國時期,無數梟雄並起,導致諸侯對於軍隊的需求再度加強。相傳姜子牙發明兵符後,後世無數諸侯爭相效仿,其中以虎形兵符最為常見,所以虎符的具體形象便誕生了。
《説文解字》
至於為什麼是"老虎"的形象,元代史學家胡三省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一直以用兇猛悍勇著稱。而將虎符鑄為虎形,是取其威武之意,希望軍隊亦有虎之氣概。
一、虎符的具體效用
虎符,形為"伏虎狀",材質多為銅質。在歷史的長期發展中,虎符愈發重要,成了君權的象徵。虎符分為兩半,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分給領軍大將。古代帝王在授予將軍兵權之時,要將左符授予將軍,以作為後者調動軍隊的憑仗。
《漢書新證》
在古代軍隊中,當新人入伍時,便會被上級灌輸進虎符的概念。因此在很多時候,軍隊只認虎符。換句話説,如果主將沒有得到帝王授予的另一半虎符,他將很難調動軍隊。
《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虎符的安全性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相信不少讀者都有所耳聞。為挽救趙國存亡,信陵君買通魏王寵妾如姬,令其盜出虎符。隨後連夜趕路來到鄴城,與魏軍主將晉鄙合符,藉此調動大軍。不料晉鄙生疑,信陵君當機立斷,派手下當場將其打殺,憑藉虎符調動數十萬大軍,最終解救趙國。
不難看出,虎符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在某些特殊情境之下,持符者甚至不需要帝王的旨意,也能輕鬆調動軍隊。不過,信陵君的情況只是個例。虎符因為它重要的戰略作用,被歷代統治嚴加掌管。而在歷史上,虎符被竊的情況是極少發生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虎符難以盜竊,為何沒有人將其仿造呢?要知道,民間奇人不少,想要仿造一個虎符,難道不是輕而易舉嗎?顯然,從史料記載來看,這種情況是絕無僅有的。在筆者看來,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虎符一直都是一符一用,不存在一個虎符便能調動多支軍隊的可能。因此在不同的地方駐軍中,所需要的虎符也完全不同。想要調動軍隊,必須當場驗證。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光憑虎符相符還不夠,需要帝王親自下達的文書。這麼一來,軍中諸將便無法進行聯合,彼此之間依舊是獨立狀態。
其次,虎符的材質受到限制。上文《説文解字》中提到,虎符早期是由竹符演變而來。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等距的竹。想要仿造出虎符的另一半,這竹節距離便很難把控。後來隨着冶煉行業的發展,虎符逐漸又改為青銅、黃金製作。在官方壟斷金、銅行業的情形之下,這原材料便是一大難題。即便費盡心機弄到了材料,這皇家工藝也並非是一般匠人能做出來的。
最後,虎符的形狀難以臨摹。虎符雖然從中拋開,但並非是平滑完整的。在虎符不足10釐米的分割面上,有極其複雜的榫。這些榫或為字形、或為特殊圖案,很難進行臨摹。除此之外,漢魏年間的虎符上還刻有不少專有銘文,一般人更是聞所未聞。
《歷代符牌圖錄》
綜上所述,虎符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物件,但它卻極難仿造。因此不少人雖然有不臣之心,但卻對虎符無可奈何。而得不到虎符,就意味着無法調動軍隊。從這方面考慮,虎符極高的安全性,也為加強中央集權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三、虎符的侷限性
在先秦時期,諸侯"中央集權"的意識開始覺醒。虎符的出現,便幫助君王加快了這一進程。地方將領雖然執有左虎符,但只有領軍之權。想要調動軍隊,則必須得到右符相合。而君王坐鎮中央,只需牢牢掌握住各地駐軍的右虎符,便能掌控全國軍隊。
不過凡事皆有利弊,虎符這個發明儘管令人驚歎,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古代交通條件落後,君王派遣使臣持符前往各軍駐地,其實就要花費不少時間。而戰爭局勢向來瞬息萬變,一旦出現什麼意外,便極有可能造成援軍不及的情況出現。
因此不難發現,虎符調動時的效率,嚴重受到消息渠道的干擾。倘若駐軍身處偏遠之地,君王又如何能及時指揮他們完成自己的命令呢?要知道,一符只能調用一支軍隊,萬一有戰爭突然興起,這支軍隊到底是按兵不動呢?還是自作主張的進軍勤王呢?可以想象,無論是那種情況,結果都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虎符的安全性還是有一些隱患的。因為在長期渲染之下,各地駐軍雖然忠誠於皇室,但仍舊只承認虎符。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星夜榨取荊州三郡,便是鑽了這個空子。
《三國演義》
而在上千年曆史中,的確總有一些心懷不軌之人,可以從君王手中騙取到虎符,進而達到掌控全軍的目的。更有甚者,還會藉機謀反。可無論成敗,倒黴的還不是這些不明就裏的士卒們?
總的來説,虎符對歷代帝王來説,都是確保自身地位不受到威脅的絕佳利器。儘管每個朝代對虎符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在促進君王集權的道路上,虎符的貢獻不容忽視。與此同時,對於我們研究上古歷史的軍權制度來説,虎符的存在依舊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