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精通天文曆法的傅奕向李淵説,李世民將會成為大唐新君,因為太白金星在三天之內已經第二次出現於白天了。
李淵立即找到李世民談話,李世民則趁機彈劾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
李淵震怒不已,詔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以及朝廷重臣裴寂、蕭瑀、宇文士及等人於次日清晨進宮,他要將事情問個水落石出。
天象異變,似乎也在昭示着:大唐王朝內部白熱化的權力爭鬥,到了要做最後了斷的時候。
六月初四清晨,玄武門之變爆發。
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伏於玄武門,李世民將李建成射殺。
隨後,李世民追擊李元吉,反被李元吉鎖喉。尉遲敬德率70餘騎增援,並將李元吉射殺。
東宮、齊王府近3000兵馬在馮立、薛萬徹的帶領下殺往玄武門復仇。張公謹關閉玄武門後,東宮、齊王府與玄武門駐軍“屯營兵”開戰。
秦王府近800兵力投入戰鬥,尉遲敬德披甲執槊面見李淵。在將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拿出示眾之後,東宮、齊王府兵馬作鳥獸散。
過程看似簡單粗暴,細究之下卻不尋常,這其中還是有着諸多疑點。
1、11人的伏擊,為何如此順利?
2、尉遲敬德的70餘騎增援,是從哪裏冒出來的?
3、駐防玄武門的屯營兵,為何會與東宮、齊王府開戰?
4、秦王府近800兵力為何那麼晚才參戰?他們去了哪裏?
抽絲剝繭,我們嘗試着接近真相。
在此之前,李世民被打壓得挺慘,就差沒有直接跑路洛陽避禍了。
偌大一個秦王府,也正漸漸走向衰落瓦解。房玄齡、杜如晦被調離,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等人也即將要被李元吉抽調出去。
身處爭鬥漩渦中心,如果説李世民、長孫無忌等人是臨時起意發動的政變,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別忘了,李世民不僅只是一個被打壓的皇子,他還是個超級統帥。如此軍功蓋世的人物,怎可能輕易讓人屠刀加頸?
11人的伏擊,力求一擊即中。哪怕李建成、李元吉所帶的侍衞再多幾個,李世民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他已料定李建成、李元吉必定會進宮,因為在這場權利爭鬥中,太子與齊王已經完全處於上風。況且李元吉出征在即,等到帶走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後,李世民手上的底牌就更少。
至關鍵點,便是李世民的諜報工作與保密工作做得好。
李建成、李元吉一死,東宮與齊王府的3000兵馬隨即出動,這也證明了他們在信息渠道上的快速、暢通,可偏偏他們卻對李世民的伏擊一無所知。
很顯然,這就是謀定後動的一次政變,剛好遇到了最合適的一個發動契機。
要知道,古往今來多少次政變,往往都是失敗在泄密上,李世民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他雖沒有能力隻手遮天,但只需瞞過最關鍵的伏擊行動,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
隱忍、堅毅、果敢、奇襲,從一定程度上來説,玄武門之變其實就是李世民軍事能力的一個縮影。他將征戰天下的那一套,搬到權力爭奪的戰場上,一樣無往不利。
玄武門之變離不開一個關鍵性人物,常何。
在已出土的常何墓誌銘裏,記載了常何與李世民的關係密切。早在武德四年,常何在跟隨李世民出征洛陽時,已是李世民身邊衝鋒陷陣的“左右驍騎”。兩人之間,是有一層深厚的袍澤之情的。
所以,常何倒向李世民這一邊,也在情理之中。
為了助李世民謀事,他在手底的玄武門駐軍之中培植一班心腹,不僅不會引起李建成、李元吉的懷疑,而且更不需要偷偷摸摸,因為這批軍士本來就可以全副武裝地守在玄武門上。
所以,這也能解釋了尉遲敬德70餘騎全副武裝的精鋭支援。他們原本就是身在玄武門,伏擊一開始,第一時間投入戰鬥,不給李建成、李元吉任何逃生機會。
可是,常何能代表整個駐守玄武門的屯營兵麼?
當然不能,因為他的頂頭上司是敬君弘,敬君弘才是掌管整個玄武門守衞的左屯營將軍。
如果敬君弘早就倒向了李世民一方,直接由屯營兵出手不就好了麼,何必要讓李世民親自冒險伏擊?
如果敬君弘不是李世民一方,為何他又會堅定不移地與趕來的東宮、齊王府人馬開戰呢?
原因只有一個,敬君弘在剎那光景之間,已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那就是支持李世民。
太子、齊王已死,他就算斬了李世民也是難逃死罪,畢竟這是他的地頭,況且手底還出了常何這麼一個“叛徒”。乾脆直接倒向李世民,至不濟也有救命之恩、擁立之功。
在生死存亡與家族興衰面前,敬君弘交出的答卷,完全可以打滿分。
在史書中,都説是尉遲敬德披甲執槊面見李淵,求得詔書之後終止戰鬥。此一處,當然用的是春秋筆法。
依隋唐制,由左右備身府負責守衞皇帝的安全。每府12名執御刀的“千牛備身”(柴紹曾經就是楊廣的千牛備身)、12名掌御箭的“備身左右”、100名“備身”、150名負責依仗的“執仗”,均是上班一天休息兩天。
加上衞戍皇宮各處的兵力,當天貼身守衞在李淵身邊的怎麼説也得有300人以上。
因此,玄武門之戰的策劃思路也比較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由李世民先行伏擊,出其不意,加上常何的幾十人,完成對李建成、李元吉的“斬首行動”。
如成功,則秦王府800兵將立即增援,目的當然不是玄武門駐軍又或太子、齊王府的兵馬,而是李淵的衞隊。
如果硬扛外邊的太子、齊王府兵馬,那將是800打3000的局面,如果攻打李淵的衞隊,則是800打400不到的局面,李世民當然不是蠢人。
“擒賊先擒王”,永遠都是上上之策。只要控制了李淵,外邊的難題迎刃而解。
所以,張公謹才會一個人獨自關閉了玄武門,尉遲敬德才有機會披甲執槊地走到李淵面前,800秦王府兵將才會“姍姍來遲”。
一切,都已塵埃落定。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戰鬥。
這絕對不是臨時起意,而是一個精密周詳的深度策劃,他等的只是一個最合適的發動契機。
整場戰鬥的前戲與後續,具有極其明顯的李世民軍事風格。
淺水原之戰、柏壁之戰、虎牢關之戰的傳奇色彩,一樣地抹進了這場戰鬥之中。
固守、相持、反擊、一擊斃命。
從楊文幹事件之後,李世民固守兩年。在房玄齡、杜如晦被調離秦王府,尉遲敬德遭遇刺殺的時候,李世民依舊隱忍着。直到最後一戰功成,一個上午完成政變,兩個月內接掌天下大權。
如此人物,他不當皇帝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