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訊(記者 黃婧 蔣曉梅)時值暑假,“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又成為熱門話題。因學科類培訓機構暑期不能開課,出遊計劃受疫情影響又多有擱置,孩子在家有了更多的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據瞭解,各網絡遊戲平台均推出暑期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此舉是否有效?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在暑假合理利用網絡?
未成年人容易對電子產品產生依賴。受訪者供圖
變化:為防沉迷,平台相繼出招
去年暑假結束之際,國家新聞出版署發文,要求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絡遊戲服務,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防沉迷措施”。
今年暑假是“最嚴措施”實行後的第一個暑假,記者留意到,各大網絡遊戲平台陸續推出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7月上旬,騰訊遊戲宣佈,暑假期間未成年人只能在每週週五、週六、週日的20時至21時登錄遊戲;網易遊戲則於7月1日至9月1日開展暑期未成年人保護專項行動,具體措施包括對夜間長期在線的疑似未成年人賬號加大審核力度,添加人臉識別驗證功能等。各大視頻、直播平台也紛紛推出“青少年模式”,對未成年人使用平台的時長與內容推薦等方面作出管控。
7月29日(週五)白天,記者模擬未成年人身份嘗試登錄網絡遊戲和視頻平台。在某遊戲網站,系統識別到未成年人註冊賬號後,立即彈出提示説明,表示未成年玩家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的20時至21時登錄遊戲,當前時段非規定時段,無法進入遊戲。而在某短視頻平台,系統認證記者“未成年人身份”後開啓青少年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平台只會推薦相應年齡段的視頻產品供瀏覽,系統還會自動開啓時間鎖,如要解除青少年模式,則需通知監護人解鎖。
記者瞭解發現,目前我國已出台多項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相關規定。在政策引導下,相關遊戲企業也先後開啓健康遊戲忠告、遊戲時長限制、充值金額限制、遊戲實名認證等功能模塊。
調查:仍有漏防,家長表示無奈
據瞭解,在多方助力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取得較好成效。據一家第三方研究機構今年2月發佈的《中國遊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85.8%的未成年用户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曾被限制體驗,四成家長表示感知到孩子游戲時長縮短,95%的遊戲賬號交易平台已限制未成年人賬號交易。
不過,在採訪中,仍有一些家長無奈地表示,自己孩子沉迷網絡的現象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家長吳女士説,她每次去上班以後,兒子總有辦法從外公、外婆手中拿到手機。“因為當初遊戲賬號是用大人的身份證註冊的,並且經過了人臉識別,玩遊戲時間較少受限制”。
為了不讓孩子玩遊戲,家長黃女士把平板電腦上的遊戲App都卸載了。然而觀察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孩子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原來,雖然一些大平台的遊戲對未成年人有限制,但類似吃蟲子的小程序遊戲並未進行限制。此外,孩子也會花大量時間去刷短視頻、看小説,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依然很長。
考慮到各大遊戲平台已對未成年人玩遊戲有時間限制,家長劉女士將iPad放心地交給了兒子。“我偷偷查看了設備,發現孩子雖然不玩遊戲了,卻喜歡到網上搜索大量的遊戲攻略視頻,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此外劉女士還發現,如果所玩的遊戲不需要連接網絡,在單機狀態下防沉迷系統就難以發揮作用。
探因:缺少陪伴,容易沉溺網絡
未成年人為何容易沉浸在網絡世界中不能自拔?手機到底滿足了孩子什麼需求?家長張女士與五年級的兒子深入交談時,兒子告訴她,他在班上沒有要好的朋友,做其他事情也提不起興趣,但在網絡世界中,他能找到成就感和快樂。家長曾先生則感慨,自己和愛人平日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管孩子,從小電子產品就充當了“電子保姆”的功能。
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李曉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每個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孩子是因為在家庭生活中缺少連接和樂趣;有的孩子是想逃避現實的學習壓力和社交壓力;有的是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有的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不當,致使孩子沒有喘息的空間,需要通過網絡來釋放心理壓力。此外,一些遊戲環節的設置也容易讓孩子沉溺其中。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黎日葵分析稱,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雖不同,但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陪伴與關愛,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家長有時會向孩子提條件或是延遲滿足,而在遊戲中孩子們可以獲得即時滿足,及時得到肯定或者獎勵,自然會更吸引孩子。
建議:以身作則,正確引導孩子
李曉徵認為,孩子是不是有網癮,家長不能簡單認定。如果連續3個月,孩子每天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超過6~8小時,或每週使用時間超過40~60小時,才能認定孩子有電子產品上癮的可能。同時她建議,家長不要將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
家長在管理電子產品時,可遵循“好好説、耐心做、有效跟進”的原則。溝通陳述問題時不要隨意評價孩子,表達感受不要情緒激動;用家庭活動如做美食、户外運動、親子游戲、閲讀、桌遊等替代電子時間;遇到孩子不遵守規則時,要温柔而堅定地説不。
黎日葵説,如果父母沒有以身作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孩子對網絡的依賴。有些孩子沉迷手機,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經常使用手機的習慣。“年齡小的孩子並不會去分辨這些行為是休閒娛樂還是工作,他們會在潛意識中將玩手機歸入自己需要學習的行為習慣。”
據悉,放暑假前南寧市教育局發佈了暑期家庭教育“十個一”倡議,要求家長充分利用暑期實踐,陪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做一次美食、看一部有意義的影視作品等有益的實踐活動。其中,特別提到制定一份電子產品使用約定。提醒家長要引導孩子規範使用電子產品,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防止沉溺網絡和電子遊戲,讓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