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聊天,在詢問了陪娃寫作業的一些問題後,她突然感慨道:
當媽媽好煩惱,孩子小的時候一堆養育問題需要解決,等孩子大了,又要開始操心教育問題。
感覺自己像是個救火的,孩子遇上什麼難題自己就得去費勁找答案。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有沒有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只要父母遇上了養育難題,按照這個方法去找答案,問題就總能解決?就好比萬能鑰匙一樣,一把鑰匙就能解開多道難題?
我回答説,還真有。
其實朋友説的是育兒上“術”和“道”的問題。“術”指的是各種解決辦法,而“道”則是推出這些解決辦法的原理。
不是我吹牛,養娃路上父母遇到的所有難題,按照兩個原則分析,都能找到答案。
原則一:孩子身上出問題,原因要從父母身上找
某個心理學家曾説過:一個家庭裏,當孩子出了問題來找心理醫生,往往意味着整個家庭都出了問題,他的父母問題更嚴重。
孩子身上如果有種種“毛病”,小到咬指甲説髒話罵人,大到厭學逃課、情緒抑鬱。那麼一定是整個家庭都出了問題。
要麼是父母其中一方狀況不對,要麼是親子關係的土壤——夫妻關係不和。
有位媽媽曾經特別苦惱地問我,自己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在家帶娃三年,結果孩子上幼兒園後老師説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而且十分膽小不自信,她不明白,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孩子為什麼還這樣?
聊了之後我發現,這位寶媽的情緒很不穩定,有輕度抑鬱的傾向。她告訴我,當她説什麼孩子不聽時,她會突然發火,拍桌子能拍得手掌疼,孩子就會嚇得哇哇哭。
我嘆氣,這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媽媽突然的情緒大爆發,成了導致他戰戰兢兢的引雷。
至於孩子不自信,是因為媽媽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裏,很少表揚和鼓勵娃。
如果覺得孩子社交能力差,父母不妨想想,自己社交如何,給孩子創造條件了嗎?覺得孩子悲觀、自暴自棄,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近段有什麼不順,把這種情緒帶回了家裏?
原則二:想讓孩子做到什麼事,父母要先做到
這個原則適用於父母的很多問題,比如“孩子不愛看書怎麼辦”“孩子總玩手機怎麼辦”“孩子不愛做家務,特別懶是為啥?”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總是做不到某事,可以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先做到了。
我一表嫂知道看書對學習有好處,就天天逼着孩子去看書。但越催孩子越不動,表嫂為此生了很多氣。
我建議她先拿本書看起來,表嫂很詫異:我都十幾年沒摸過書了,還看什麼書?
事情不了了之。
後來她又一次問我,我還是原話,這次她下定決心,自己也開始拿書看了。雖然表嫂拿的是雜誌,而且有時還偷偷藏個手機在書頁裏,但小侄子顯然受到了影響,也開始拿書過來靠着媽媽坐了。
這個原則的底層邏輯是:孩子的習慣是家庭氛圍薰陶出來的。如果家裏沒有一個成人那樣做,孩子又怎麼可能自然習得某種習慣呢?
有些家長説,這太難了,難道我作為父母,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了?一切都要以給孩子樹立榜樣為首要任務?
父母當然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必非得為了孩子而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但要注意,如果你自己都沒有做到,就不要強求孩子做到了。不然對孩子也不公平不是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懂養育懂心理,也關注寶媽自我成長和家庭經營,力當媽媽們的貼心人。
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