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説的讀音怎麼讀 唐朝張説

由 無英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張説讀音

張説,唐玄宗開元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也是開元名相之一。為人非常貪戀財富,而且脾氣暴躁,所以在朝中的人緣非常之差,一生仕途坎坷。

説字

張説的名字正確讀音應該是“zhāngyuè”,後面的那個“説”字應該讀第四聲“yue”,同喜悦的“悦”字。“説”字有三種讀音,每種讀音所代表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所組的詞的用法也是不一樣的,這三種讀音分別為“shuō”“shu씓yuè”。

作“shuō”字讀音的時候,有五種意思。第一種是“説話”,表示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第二種的意思是介紹的意思,如“説媒”;第三種言論、主張的意思,如“學説”;第四種還有責備的意思,如“數説”,這個現在看到的不多;最後一個表示古代的一種文體,如“《師説》”。

作“shuì”字讀音的意思比較單一,就是“遊説”的意思,全解就是用話勸説別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

作“yuè”字讀音,同喜悦的“悦”字,這是一個通假字。《論語》曾有這麼一句經典的話語,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這裏的“説”字就是讀第四聲的,和“悦”的意思相同。

另外“説”這個字,還有一個比較生僻的用法,也是一個通假字,通“脱”字,和“脱”的意思是一樣的,判斷這個字的讀音要結合語境來辨別。

張説,是一個著名文人,作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肯定會對儒家的老祖宗非常的推崇,“説”字在儒家經典的《論語》之中,多是用作“悦”的意思。所以,張説這個名字後面的“説”字應該讀作“yuè”。

唐朝張説

張説,唐朝開元名相,生於公元667年,卒於公元730年,名説,字道濟,也有人説他字“説之”,是現在的河南洛陽人。張説一生三次拜相,三次被貶,仕途可謂是坎坷崎嶇,但和他仕途相反的是他在文壇的地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曾統治唐朝文壇三十年,死後被開元時期的讀書人稱為“文宗”。

張説畫像

年輕的張説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不俗的文學造詣,當時的他在科舉考試之時做的策論,被認定為天下第一策論。後來被任命為太子校書,後來和崔湜等人一起編修《三教珠英》。唐長安三年,由於不肯和張易之同流合污陷害宰相魏元忠,被陷害流放欽州。

唐中宗復位之後,召回張説,任命他為兵部侍郎。唐睿宗繼位之後,張説因為審判中宗時期的李重福謀反一案有功,被任命為太子李隆基的侍讀,成為太子的近臣。唐睿宗二年,張説被封為宰相,期間,極力向皇帝推薦當時身為太子的李隆基。

第二年,李隆基繼位為唐玄宗,剛剛繼位的李隆基由於根基不穩,朝廷大事都由太平公主把握着,當時太平公主想讓崔湜擔任宰相,迫於太平公主的威勢,李隆基只好罷掉張説的相位。後來,唐玄宗滅掉太平公主之後,又啓用張説,但是張説又在和姚崇奪權的時候,失敗被罷。這一次的張説可以説是遇到了政治上最大的失敗,罷相之後的他被一貶再貶。雖然,最後張説又被重新啓用,但是此時的他年事已高,在開元十八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張説雖然有才,但是他非常的貪財,而且為人脾氣也比較暴躁,所以和同僚的關係都不太好,這也使得他的仕途非常的坎坷。

張説的詩

張説,開元時期大唐文壇第一人,有着“文宗”的稱號,《全唐詩》收錄了他的詩作有293首,《全唐文》也收錄了他的211篇文章。

張説的詩

張説歷任大唐四朝大臣,三次執掌大權,他做的最多的就是與文學有關的工作,所以文學方面的造詣非常之高。張説的文筆比較雄健,他寫的東西非常的大氣磅礴,很有氣勢,所以朝廷的誥命基本都是出自張説的手筆。而且張説才思敏捷,常常能夠很快的理解一些文學名句,並能夠活學活用,由於他曾被封為燕國公,所以當時的人們將他和許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張説最擅長的還是碑文和墓誌的寫作。

張説的詩先前都沒有擺脱官場之中那些奉承之意,這些詩詞都是為了討好自己的上司。張説由於科舉考試時期的一篇策論而出名,後來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詩詞,剛剛步入仕途的他為了自己的前途,不得不委曲求全,給那些權貴寫詩詞。這些詩詞,看的時候,去掉那些奉承之言,還是比較不錯的,也有很多的佳作流傳於世的。如《宋梁六自洞庭山》,就是一部比較不錯的送別詩。

後期的張説詩詞,風格大變,由之前的意氣風發,大氣磅礴變為後來的悽婉哀怨,如深閨怨婦一樣。這和張説的人生經歷有關係,那時的張説和姚崇奪權失敗,被一貶再貶。再加上自己的年紀也很大了,也沒有多少時間去等待,此時的張説看到自己的仕途一片黑暗,毫無希望可言,所以詩詞多用悽婉哀怨之言,來表達自己的不得志。


 

張説《鄴都引》

《鄴都引》是唐朝著名文人張説所寫的一首緬懷魏武帝的詩,也可被稱作新樂府辭。這首詩歌可以説是張説的頂峯之作,也是一首可以傳唱千古的名作。

鄴都舊址

張説寫這首詩的時間,是他被貶為相州刺史的時候,那時的曹操古都鄴都就在相州境內。張説來到鄴都,想到魏武帝縱橫天下,建功立業的時候以及他死後所留下的威名,再聯想到自己屢次遭到貶黜,被奸佞小人所陷害,心中不禁悲憤萬千,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鄴都引》這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六句,主要寫的是魏武帝生前是怎樣建功立業的,來企寄託自己的凌雲之志。第一句“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羣雄睚眥相馳逐”,磅礴大氣的開篇,奠定了全詩豪放激情的情感格局。“草創爭天祿”表明了魏武帝雖然初期創業的艱難,但是他沒有放棄,反而敢跟天地去進行爭鬥,指出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形態。

詩的後六句是對於魏武帝死後的描寫,通過對其子孫後代的總結,以及後世之人對於魏武帝的評價,表達了一種時光荏苒,英雄不再的感慨。連魏武帝這樣的大人物也抵不過時間的沖刷,如今他的功績已漸漸被人們所忘記了。後來作者又表達了一種豁達的心態,既然魏武帝這樣的大人物都沒能做到名垂青史,何況是我呢。

全詩氣勢恢宏,語言磅礴大氣,抒情跌宕起伏,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蜀道後期張説

《蜀道後期》是張説的一首五言絕句,是作者在出使四川之時所作。當時的四川西部被叫做西川,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連年戰爭不斷,張説在四川的時候,主要就是待在西川,處理邊境事務。

蜀道後期

詩的第一句是“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前半部分是借客居的遊子急於歸家的心情,來表達自己急於回到家鄉的心意。“客心”即客居他鄉的遊子之心,“爭日月”就是與日月相爭,有着和時間賽跑的意思。這裏面“爭”字用的非常好,是這句的點睛之處,一個“爭”字把遊子心中的那種迫切回到家鄉的心情很好地表達了出來。

後一句是對前一句的解釋,自己為什麼那麼趕時間呢?是因為官府的事情都有時間的限制,我要抓緊時間趕過去,提前做好準備,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了,就可以按時回家了。短短十個字不但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還交代了事情的緣由,同時也為下文埋下了一個小小的伏筆。

詩的第二句是“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那秋風為什麼這麼的無情,都不等我一下,自己先跑到了洛陽城了。理解這句詩,首先要了解這句詩的時間背景,那時的張説出使西川,臨時出了緊急狀況,就被留在了西川,不能回到洛陽城。自己之前為了趕時間所做的一切都成了虛無。這裏借無情的秋風,表達了自己對上級不顧自己的離家的辛苦,強行將他留在西川的不滿之情。

這首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個字,全詩簡潔明瞭,表達了作者由於不能按時歸家,對上司的不滿和無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