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別通》有語:“飽食快飲,慮深求卧,腹為飯坑,腸為酒囊。”,後人將這句話提煉為“酒囊飯袋”一詞,形容一個人只會吃喝,不會做事。嚴格來説,一個人吃多吃少與其是否有能力沒有必然的聯繫。
但如果毫無節制的暴飲暴食很有可能導致身體過度肥胖,從而行動遲緩,精神不振,繼而引發多種疾病,嚴重危害身體健康,所以人們一般認為過度飲食的人不會有太大的作為,一來精神不濟,健康堪憂,二來連飲食無法控制的人缺乏自律。
縱觀中國古代史,名留青史者似乎很少有嗜吃如命,身寬體胖的人,蘇東坡、金聖嘆等人只是好吃,並非嗜吃,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好吃是一種“吃的藝術”,嗜吃則是沒有自律性的表現,沒有自律性豈能鯉魚躍龍門呢?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北宋名相張齊賢就是“吃貨界”的一朵奇葩
張齊賢是宋太宗趙光義年間的宰相,執政期間政績斐然,頗有建樹,還曾率軍與契丹作戰,多有勝利,堪稱一代名相,《宋史》對其評價極高:“四踐兩府、九居八座,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
然而如此人物卻是一個大大的“吃貨”,由於嗜吃如命,他的體型極為肥碩,正史給他留了“面子”,只説張齊賢“容貌豐碩”,實際上張齊賢的體重保守估計都在三百斤往上,歐陽修曾説張齊賢“形體魁肥,飲食兼數人”!
在生產力低下的的封建社會中,形體能稱得上“魁肥”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過度肥胖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有疾病,然而張齊賢的肥胖絕非是身體方面的原因,是他一口一口吃出來的,張齊賢不挑食,就是飯量大,大到了驚人的地步!
據史料所載,張齊賢初入仕途時常常誇耀自己的飯量驚人,同僚們都不甚相信,一次眾官員在“聚餐”時,張齊賢又開始炫耀自己的飯量,席間有人不服氣,聲稱要與他比試一下,張齊賢滿口答應,命人取來兩隻大桶,吩咐下人他們兩人吃什麼,就在桶中放入同等分量的食物。
比賽開始後,兩人狼吞虎嚥,互不相讓,然而挑戰張齊賢的那個官員很快就後繼無力,速度慢了下來,張齊賢卻越吃越快,猶如風捲殘雲一般,一直從中午吃到了晚上,盤邊放置食物的大桶足足換了三個,裏面的食物足夠五六個人吃!從此之後,北宋官場皆知張齊賢是個“吃貨”,食量驚人!
那麼如此一個吃貨是如何升任宰相,又青史留名的呢?
此事説起來還是與張齊賢的飯量有關,張齊賢飯量驚人,家中卻非常貧困,根本負擔不起他的飲食,因此張齊賢早年經常是餓肚子的狀態,一天晚上他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放下書本外出“覓食”,行至一個小飯館時,恰好一夥帶着武器的強盜衝了進去,他們坐定之後要了一大桌美食,然後吆五喝六的大聲吵鬧,凶神惡煞的樣子嚇跑了飯館中的食客。
張齊賢卻是不怕,他的眼中只有那桌美食,便走過去做了個輯,説自己是個窮人,能不能賞口飯吃,強盜看着有趣,便叫他坐下一起吃,張齊賢坐下之後便狼吞虎嚥,風捲殘雲,沒一會就把一大桌美食都吃完了,強盜們驚駭於他的食量,都戲説他以後能做宰相,言罷還贈與張齊賢一些金銀,張齊賢也不推辭,收下就走了。
張齊賢事後回憶起這件事很是後怕,若是那夥強盜有心殺人,恐怕他早已在九泉之下了,不過強盜那句“當宰相” 的戲言卻是提醒了他,要想吃飽飯,須得做官呀!
恰好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在西巡,張齊賢就上演了一出毛遂自薦的戲碼,聲稱有“治國十策”獻給皇帝,趙匡胤也是一個喜歡招賢納士的君主,便將其召至御前,命其獻上十策,張齊賢也算膽大妄為,説自己肚子餓,説不了,趙匡胤命人為其取來食物,張齊賢便席地而坐,邊吃邊説,唾沫飛濺,説罷十策後,太祖只贊同其中四策。
張齊賢卻堅稱自己十策都是良言,兩人話不投機,趙匡胤便將張齊賢轟了出去,雖然張齊賢冒犯了趙匡胤,趙匡胤卻看出他是一個有大才的人,回去之後對弟弟趙光義説:“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爾。我不欲爵之以官,異進可使帗汝為相也”!
太平興國二年,趙光義開科取士,張齊賢前往應試,趙光義本想將其錄為一榜進士,這樣就可將其留任京師,結果有司出了差錯,張齊賢沒被錄入一榜,陰差陽錯的被外放做官,通判衡州。
雖然做了地方官,張齊賢也很高興,畢竟有了“正式編制”,吃飽飯就不是問題了,為了保住自己的飯轍,張齊賢認真做事,為民請命,政績斐然,因而得以一路升遷,太平興國五年,張齊賢被召回京師,出任著作佐郎,端拱二年,經宰相趙普力薦,張齊賢出任樞密副使,淳化二年,張齊賢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始了二十一年的宰相生涯,執政期間對北宋初期的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大中祥符七年,張齊賢無疾而終,享年七十二歲,宋真宗為其罷朝兩日。
小結:
張齊賢絕對是“吃貨界”的一朵奇葩,竟能將對食物的渴望化為上進的動力,直至出將入相,再也不用為吃不飽飯而擔憂,更為奇特的是,張齊賢暴飲暴食,飲食沒有節制,致使“形體魁肥”,竟然還能夠得享高壽,而且還是無疾而終,這絕對是天賦異稟,為“吃”而生,我們一般人千萬不要像他一樣,暴飲暴食,身體肥胖對健康的威脅非常大,我們一定要有所節制!
參考資料:《宋史》《論衡·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