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話題:北上廣人口拐點已到,但“趕人政策”真的成功了嗎?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綜合

  十天前,一場盛大的“逃離北上廣”營銷刷了屏,當大城市人們還在感慨“逃不掉”的時候,這周卻有了“北上廣實質迎來人口拐點”的消息。看起來,幾年來的各種驅人政策取得了實效,但是,這確實是個好事嗎?

  要點速讀1當人口控制措施變得越來越嚴厲時,北上廣的人口數量還是得到了控制。2即便人口規模穩定了,但得不來理想的人口結構,依然會有很多問題。從控制人口的角度而言,“趕人政策”確實接近成功了

  特大城市下死命令控制人口,這已經是許多市民耳熟能詳的一項政策。如北京的目標是202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而上海是2020年控制在2500萬。為達到這一目標,特大城市近年來都推出了一系列的嚴厲政策來驅趕“外地人”,包括“以房控人”(嚴控城區住宅增量、消除羣租房)、“以水控人”(按水資源來測算城市容量)、“以業管人”(清除一系列小商品市場)、“以學控人”(提高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入學門檻)等等。

  知乎網友chenqin把上海居民用水量與人口變化進行了對比,數據反映了上海常住人口減少是可信的

  反映到數據上,這些政策確實已經接近取得成效。從最新的人口數據來看,北上廣等城市隱現“人口拐點”的信號。上海在去年,新世紀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當時就引發了許多討論。廣州則是2010至2014的5年內,常住人口總共僅增長了30餘萬人,出現人口增速階段性放緩。今年上半年,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減少了9.5萬人,為1276萬人。雖然這與“城六區全年人口下降34.2萬”的目標相比還有段距離,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

  如果這兩年的人口趨勢能夠保持,即便考慮到全面放開二胎的因素,北京2300萬,上海2500萬的人口控制目標都不算難實現。

  之所以調控人口取得成果,大概是因為這次真的“夠狠心”

  為何這兩年“北上廣”的調控能夠取得成效呢?一方面的原因在於特大城市現有的資源確實很難適應目前的人口狀況,城市變得越來越不宜居,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政策執行得足夠徹底,足夠嚴厲,而且是在不斷升級。

  曾幾何時,人們曾笑話北京的人口調控措施總是沒有什麼用,不管是清理地下室還是打擊羣租,一次次“運動式”的集中清理就算一時把人趕走,但大部分人會在風平浪靜後再回到北京。有論者甚至指出,長久以來,很多“北漂”打工者早已習慣了這種節奏,會在奧運、國慶、閲兵等時間節點時,早於官方驅逐而自己主動暫離。就算是“以業控人”,把某個地方的小商品市場驅趕走了,小販們過不久也會出現在另一處的某個市場。

  被“驅趕”走的低端服裝市場最後清倉減價

  但如今的人口控制措施已經變得越來越嚴厲,僅2015年就有150多家小商品市場退出北京,使得被驅趕者已經無處可去,他們聚集的地方一步步從市內被驅散到市郊,再被驅逐到河北。官員們也發現,“以學控人”是所有趕人方案中最有效果的一種。“清退一家小商品市場,只是走了攤販一個人。但是,一個孩子不能上學,陪他離開北京的就是一家幾代人。”據記者黎巖稱,一名曾簽下人口清退任務書的街道幹部就曾如此表述。

  用什麼樣的辦法來“以學控人”呢?不需要提升孩子在京讀書的門檻,只需要在辦事程序上“稍微嚴格些”就可以了。記者黎巖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很能説明問題:以暫住證為例,證件到期時需要到派出所續期,但是派出所慣行的工作方式並非當日辦結,而是會等湊足一批後再集中辦理,這樣中間難免出現幾天的中斷。長久以來,派出所和“北漂”們都默認這樣的方式合理。然而,現行政策的情形就是,中斷了的這幾天,會導致無法提供出“連續在京五年以上”的充分證明,最終令非京籍孩子被擋在校門之外。

  這種“坑”未必是故意所為,可能只是行政機關的低效率或不友好造成的而已,但對於那些想把外地孩子趕走的官員來説,是絕不會錯過這種漏洞的,只要“夠狠心”很容易就能夠做到。

  然而真的是把想趕的人趕走了嗎?恐怕未必

  趕人政策的目的是“減少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按北京市的説法就是“對吸附大量流動人口的餐飲、洗浴、美容美髮等企業和小百貨店、小食品店等各類場所實行強制退出機制”。雖然如前所述,用嚴格的“以業控人”的方式有可能實現這一點,但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這些“低端勞動力”對驅趕的抵抗是非常強烈的,因為北上廣等特大城市有更高的工資,更多的機會。比如,遷走的服裝、小商品市場的人,可能會轉去做電商的快遞,他們騎着電動車送貨,依然會造成污染和擁堵。用學者鄭新業的説法,整個物流、交通、能源的損耗根本不會因為低端市場的遷離而減少,甚至可能增加,無非是從一種形態的低端,變成了另一種形態的低端。

  而且,即便把這些“低端勞動力”趕走了,也未必能換來多少“高端勞動力”。北京中關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繼去年“中關村e世界”關停後,今年中關村的標誌建築“海龍電子城”也已經歇業,這固然有低端電腦賣場自然衰落的因素,但同時也是為了跟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步伐”。而海龍大廈的將來,據説是為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打造海龍大廈“智能硬件創新中心”。然而這種人為扶持的“高端產業”,真的能“創”得起來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連中關村創業大街都開始門庭冷落,“海龍”、“中關村e世界”的未來可能就是改造為各種“孵化器”而已——説的好聽,其實就是寫字樓辦公室而已。

  人口穩定了,但得不來理想的人口結構

  嚴厲的“趕人政策”最大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過於人為的人口調控,會對人口結構造成破壞性的影響。知乎上曾有這麼個問題:從2010年上海2300萬人口開始,執行嚴厲的人口控制政策,一個外地人都不準進入上海,那麼,到2040年,上海的人口會變成什麼樣一個情況?

  這個假想的問題有一個假想回答:“好消息是,經過30年的努力,上海市人口終於回到了2000年的水平,只有1934萬人。但是,這1934萬人裏,20歲以下的幼兒和青少年僅佔7.95%,入托、入學似乎不會再困難了,但與此同時,20-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僅佔比50.96%,而在2010年,這個比例有70%多;更恐怖的是,60歲以上老人佔到了41.09%,而15%就可以稱為進入老齡社會。由此可見,如果嚴格的控制外來人口,實際上,不到三十年,北京、上海就會變為沒有生氣的城市。顯然,這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也是中國經濟,乃至中國社會穩定無法承受的局面。”

  從特大城市學校減少的情況來看,這種擔憂並不是虛言,一個可供佐證的數據是:1995年北京共有2867所小學,但是到了2013年只剩下了1093所,而教師人數則是從74075人降到57832人。在人口爆炸式增長的中國首都北京,居然也出現內地農村才有的“撤點並校”,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也許有人會認為,就是這樣才好,因為多讓一個小孩進入大城市,其消耗的資源就會大量增加,“不如讓外地人成年後來北上廣打工,以維持城市活力”。且不説這種想法體現了多少大城市人的自傲,但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講,這依然會形成極多的問題,不是長遠之計。

  事實上,人口結構的影響之深遠,可以從計劃生育政策看出來——想要駕馭人們的生育慣性,整個國家要付出吃奶的力氣,其效果爭議還非常大。更關鍵的地方還在於,一旦在某些節點形成趨勢,可能就難以逆轉了。北上廣的人口增長勢頭在官員們使出全力後終於開始剎車,會不會造成一些現在還無法想象的結果,同樣很難説。

  北上廣人口“拐點”來臨後,會面臨怎樣的情況,目前還很難説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人口的遷出和經濟下滑之間往往存在着聯繫,如東京實行人口遷出政策的十年,恰恰日本經濟增長率下降了。特大城市人口分散政策是好是壞,也許還需要更多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