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如果説起戰略轟炸機,那麼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即便是不太瞭解戰略轟炸機的朋友,也會對這些空中殺手有所認知。而在二戰中的德國空軍,也曾經開發戰略轟炸機,試圖擁有獨立打贏一次戰爭的能力。然而這次嘗試最終卻功虧一簣,研發成果變得毫無意義,戰略空軍之夢也就此破碎。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讓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之夢破碎呢?

一、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之夢

二戰爆發前,德國空軍在戰前是一支快速增長的軍事力量。

在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後》,曾經被禁止存在的德國空軍迅速成軍,並開始高速發展。這得利於在此之前,德國對於空軍人才的保護和儲備,以及通過民間飛行俱樂部和民航公司培養飛行員的策略。但饒是如此,

對於德國空軍應該是一支戰略空軍,還是一支戰術空軍的爭辯,從建軍之初就爆發了出來。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儘管德國空軍的一部分軍官都是杜黑理論的支持者,並積極發展戰略轟炸能力。

但是受限於德國的地緣問題和經濟問題,所以空軍長久以來都是以支援陸軍作戰的方向來發展。

在1933年到1934年,德國空軍都以戰術轟炸為優先選項,其目的是為了在戰爭中作為地面入侵的先頭部隊,並在戰爭中為德國裝甲部隊提供支援。

因此德國空軍所頒佈的《空戰行動指揮要領》和《第10號條例》,都是提倡在執行作戰行動外空中支援和攻擊地面目標為主。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不過,德國空軍當時的

參謀長瓦爾特·韋佛

可不是這麼看,他計劃將德國空軍的作戰學説提升到戰略層面,並在演習中證明了戰爭的決勝點,在於摧毀對方的軍事工業能力。

為此韋佛在1935年制訂了《空軍第16號命令:空戰指揮》和《航空空戰指揮》,為德國空軍制訂了一個宏大的從摧毀敵方空軍,再到癱瘓敵方後勤與生產單位的空中戰略。

儘管兩個條例都引發了軒然大波,但是韋佛堅定地推行着自己的策略。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1934年5月韋佛開始實行一個長達7年的烏拉爾轟炸機研製計劃,這款轟炸機將負責空軍轟炸敵國心臟地帶的任務。

在1935年,此計劃衍生出了Do19和Ju89兩種長程轟炸機的原型機,雖然兩者因動力不足皆未完成,但仍舊對德國空軍有巨大幫助。

1936年4月韋佛制定其“A轟炸機”需要有航程6,700公里和承載900公斤炸彈的能力。

然而韋佛的烏拉爾轟炸機計劃因為技術問題,而遲遲沒有完成,韋佛所提倡的空中戰略方針也陷入了停頓。

二、陷入困境的戰略空軍之夢

如果僅僅是陷入研發停頓,那麼這一切尚有挽回機會。

但是在1936年6月3日,韋佛與他的工程師因為搭乘的He70未作細部檢查而墜毀,兩人皆不幸喪命。

韋佛這一死不要緊,德國空軍內部的戰略空軍學派失去了主心骨才是真要命。因為韋佛意外身亡,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只能重新選擇一個空軍參謀長。

最終赫爾曼·戈林選擇任命阿爾貝特·凱塞林接替韋佛,成為了德國空軍的參謀長。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不過考慮凱塞林出身陸軍,對空軍瞭解不多,所以赫爾曼·戈林又任命了恩斯特·烏德特為帝國空軍技術部的部長。

儘管烏德特不是航空技術的軍官,但他對德國空軍的建軍方向產生了影響。這位一戰時期的德國王牌飛行員對於戰略空軍學派缺乏興趣,

主張使用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對作戰地區的敵人實施打擊。他認為摧毀敵方的航空武力和地面目標才是關鍵,而不是去轟炸敵方的工業。

在這一點上,與烏德特關係惡劣的凱塞林倒是比較支持烏德特的觀念。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事實上,發展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不無道理。因為從當時來看,

德國空軍的主要假想敵,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都處在德國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的航程之內。

而面對這些國家時,即便是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也能做到同樣的效果。那麼花費大量精力,去建造昂貴的戰略轟炸機,本身在德國空軍的許多軍官眼裏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浪費。

何況在當時德國空軍大多數軍官眼裏,中型轟炸機也具備戰略轟炸能力。

這麼一來,他們就更不傾向於開發戰略轟炸機了。

但與之相對的,戰略空軍學派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德國空軍第2航空隊指揮官——海

爾穆勒·費爾麥

就對此頗有看法。

他曾被赫爾曼·戈林要求制訂轟炸英國的方案,他認為除非德國在荷蘭等地擁有機場,並且擁有戰略轟炸機,否則絕無可能轟炸英國本土。

而當戈林命令費爾麥研究戰略轟炸時,預料中和英法的衝突,突然因為英法出賣捷克斯洛伐克而消失,所以開發戰略轟炸機的需求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三、德國空軍的窘境

然而就算戈林讓費爾麥繼續研究戰略轟炸,其實費爾麥也無法讓德國擁有戰略轟炸能力。

這是因為,德國空軍其實面臨嚴重的資源不足問題。儘管德國為了重建空軍,花了大價錢,囤積着橡膠和鋁,但是這些材料的數量仍舊遠遠不足。而油料方面也讓人相當憂心,儘管德國在1937年進口的石油是前十年進口的總和。但在1938年德國空軍僅僅被滿足了需求量的25%。

雖然德國為此想盡了一切辦法囤積油料,甚至不惜開發合成燃料,可仍舊無助於緩解德國的油荒。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而在其他物資,比如鋼材這一項上,德國空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赫爾曼·戈林曾經在1938年11月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指出德國現在的經濟狀況和工業狀況很糟糕,

因為其工業產能很是不足,僅僅能夠滿足包括德國空軍在內的德國軍事力量83%的需求量。

如果再加上德國空軍物資供應大幅度減少,

在1938年後被減少了30%的鋼材、20%的銅、47%的鋁和14%的橡膠的供應

。那麼,德國空軍現階段的狀況,只能用惡劣兩個字來形容。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而在這場德國陸海空三軍以及武裝黨衞隊之間的資源爭奪戰上,德國空軍所獲得的資源也是十分有限

。隨着物資供應的減少,德國空軍的發展也陷入了困境。同時,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困擾德國空軍戰略學派的巨大問題。

HE-177轟炸機的研發十分不順利,德國設計師花費了許久,都沒能解決其發動機容易着火的問題。

那麼,在有這麼多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德國空軍勢必無力,也沒有興趣去發展,暫時用不上,也“毫無存在必要”的戰略轟炸機。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此時,如何從無到有,快速建立一支強大空軍,就成為了德國空軍的首要目標。

德國空軍的解決方案也十分簡單——集中全力發展比“烏拉爾轟炸機”更為廉價,物資運用更少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就成了解決之道。

畢竟一架戰略轟炸機的資源,足夠建造兩架中型轟炸機,而俯衝轟炸機就更為廉價了。在這種思維之下,德國空軍必然全面轉向生產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至於研發什麼戰略轟炸機,那自然是被他們拋之腦後了。

結語

正如同赫爾曼·戈林曾對部下説過的,“

元首(希特勒)不會在乎轟炸機有多大,他只會在乎有多少架轟炸機

”一樣,德國空軍開始走上快速擴充空軍實力的道路。如果從表面上看,短期內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畢竟德國空軍不僅缺乏必要的資源和經費,技術問題上也存在問題。而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勝利後,德國空軍也就徹底算是忘了研發戰略轟炸機這檔子事了。而這不僅導致了德國空軍與戰略轟炸機的失之交臂,也永遠失去了成為一支戰略空軍的機會。

參考文獻:《二戰數據-德國空軍》

《攻擊高度四千米》

《遠去的勝利》

《二戰數據Ⅴ·德國空軍:1933-194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95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德國也曾研發戰略轟炸機,為何最後半途而廢,從未生產出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