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奧數就像中國人的“地溝油”? 2015.7.28日

  在美國,由於著名數學家伯克霍夫父子和波利亞的積極提倡,於1938年開始舉辦低年級大學生的普特南數學競賽,很多題目是中學數學範圍內的;普特南競賽中成績排在前五位的人,就可以成為普特南會員。在這些人中有許多傑出人物——菲爾茲獎獲得者芒福德、米爾諾、奎倫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威爾遜等。1972年起,為準備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而開始舉辦美國數學奧林匹克,它的命題水平也非常之高。

  20世紀50年代,羅馬尼亞的羅曼等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舉辦國際性的數學競賽了。這就是影響最大、級別最高的中學生智力活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由來。按照英文縮寫,就是IMO。第一屆IMO於1959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當時只有七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民主德國、前蘇聯)參加。後來,美、英、法、德等國家和亞洲國家也陸續參加。在今天,IMO已波及到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

  除了最初幾屆,IMO共有6道試題,正式比賽分兩天,每天做三個題目,總共9小時。每題滿分7分,總分42分;團隊總分252分。大約有十二分之一的學生可以獲得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數量分別是金牌的2倍和3倍。IMO試題遍及的數學領域包括:數論、多項式、函數方程、不等式、圖論、複數、組合、幾何和博弈遊戲等幾大板塊,這亦構成了各國數學競賽的命題方向。

  IMO為發現數學人才做出了貢獻。許多IMO優勝者後來成了傑出數學家,如沃爾夫獎獲得者盧瓦茲、菲爾茲獎獲得者德林菲爾德、約克茲、博切茲、高爾斯、馬古利斯、拉佛閣等(其中前5位得過金牌)。

  ●奧數在中國:是家長眼中的“捷徑”,學生心裏的噩夢

  中國的數學競賽一直到1956年才出現,那年在華羅庚的建議下,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武漢舉辦了一次數學競賽。由於政治運動的影響,這一活動時斷時續。1962年政治環境開始好轉,北京等城市又舉辦了幾次。到了“文化大革命”,教育陷入了全面癱瘓的狀態。

  1978年政治空氣開始鬆動,華羅庚旋即主持了全國八省市中學數學競賽,全國20萬在校生參加。

  中國學生數學競賽事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際注意。1981年,作為IMO東道國的美國邀請中國參加IMO,但中國並沒有參加。直到1985年,中國才派出兩名選手非正式地參加了IMO,成績不很理想。於是在全國聯賽之後再安排搞一個“冬令營”,後也稱“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團體第一名獲得“陳省身杯”,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選拔,以組建6個人的國家隊。

  當時,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都給予其免試上大學的保證。隨後,國家教委出台政策規定包括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

  1990年,第31屆IMO來到了中國,此後,奧數開始在中國興起。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學”這條“捷徑”。

  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不少優質的學校自立考試,以奧數成績選拔優秀學生。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全民學奧數”的高潮,隨便問一個“85後”,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

  不過,由於奧數不屬於學校課程,學習基本都要佔用課餘和週末的時間,很多被家長逼去學奧數的孩子,一開始就抱有逆反心態。一位湖北孝感中學畢業的學生就説:“我學過三年奧數,但不喜歡奧數。因為老師開設的奧數班要求整個班級必須參加,另外我們的畢業考試涉及奧數內容以及高考加分政策,我只好硬着頭皮學。”一位網民説,奧數就像“地溝油”,吃着不放心,想着噁心,但是因為有利可圖,還是有很多人爭着吃。

  儘管各地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禁止開辦各種奧賽,但這股奧數熱還是直到最近兩年才漸漸消停下來。原因是,教育部門使出了“殺手鐧”,取消高考奧賽加分,這立刻讓很多學生、學生家長和老師失去了學習動力。雖然高考取消奧數加分,但是進入名中學奧數還是敲門磚,在國內,全民奧數熱仍未退潮。

  這些年,奧數在中國一方面是家長眼裏的名校“敲門磚”,另一方面卻是學生打小就開始的噩夢,而在教育改革者那裏,“奧數”又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阻礙,以至於所有人都忘了奧數本來的模樣。

  ●錯不在奧數,錯在教育

  最近兩年,中國輿論上對奧數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大。甚至有教育專家評論:“奧數最終只起到讓學生討厭數學的作用。”其實奧數沒有這麼可怕,只不過在中國出現了異化。

  1999年至今,中國共獲得18枚奧數金牌,比其他國家都多。2006年至2014年,中國在近十年奧數競賽中,除2007年和2012年名列第二名,其他都是第一名。

  然而,國內數學家們近幾年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國外的“奧數金牌”得主中,已經產生了“數學金牌”得主——40歲以下數學家最高獎菲爾茲獎的獲獎人中,已有多位奧數金牌選手。甚至,國際數學聯盟的領導人中,也已出現了當年的奧數選手。

  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10歲、11歲、12歲參加過三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銀牌、銅牌各獲一枚,最好成績是所有選手中的第23名。31歲時,他獲得菲爾茲獎。如今,他也只有40歲。

  43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曾是1988年、1989年連續兩屆奧賽金牌得主。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官方網站顯示,因為破解龐加萊猜想並且拒絕領取菲爾茲獎和百萬美元獎金而聲名遠播的俄羅斯數學家格里高利·佩雷爾曼,是1982年奧賽第一名。

  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並不匹配。而且,還有不少失意者。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曾引起各方關注;國際金獎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後變得孤僻,不擅長與同學交流,自問“為啥我只會做題”。

  一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談及這一問題時説:“這跟教育肯定有關。”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説:“(奧數)本來應該是天才的,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們把什麼事情都功利化了。”

  很多人質疑,此次中國隊失冠與近兩年奧數降温有關。事實上,本次奪冠的美國隊也並非是全民學奧數的產物,而是從對奧數感興趣的孩子裏邊層層選拔出來的。美國奧數隊的原總教練馮祖名並不建議所有孩子都去學奧數,也不建議他們太早接觸奧數,他強調要有“度”。孩子有興趣,並且適應這種思維,才鼓勵他繼續發展。

  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主席傑夫·史密斯博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時候也表示:“取得奧數比賽的勝利,獲得獎牌自然是美事一樁。然而我並不認為這是終極目標。” 他認為,學習奧數的真諦在於增強人們享受數學之美的意識。

  至於為什麼奧數在中國會出現異化?馮祖明説:“在亞洲,中國、日本、韓國考試壓力都很大,但是沒有人問你考這些試到底是要幹什麼。大家建立的意識就是成績好能進好大學,然後就能夠有好出路。但是這個在美國聯繫的很少,這裏的好大學也有很多沒有飛黃騰達的畢業生,但好在美國並不是以這個標準評價一個人的。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所有的學習都是以考試為目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8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説奧數就像中國人的“地溝油”? 2015.7.28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