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怎麼“跑掉的”? 2015.9.17日

 

  [導語] 近日,新華社瞭望智庫發表署名羅天昊的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批評李嘉誠“在中國大陸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在大陸的資產”,是“失守道義”的行為。長和發言人9月14日回應稱,集團沒有撤資,強調有買有賣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風起於青萍之末。從2013年起,李嘉誠開始集中拋售香港和大陸資產,加大對歐洲的投資,當時已引起坊間不少猜測。緊接着一系列大規模的資產拆分和遷冊(香港人稱企業遷移註冊地為遷冊)交易更是耐人尋味。2015年9月,經過複雜的資產騰挪,李嘉誠最終完成了旗下公司註冊地的全部外遷。

  李嘉誠到底是怎麼“跑掉的”?

  ●2013年李嘉誠在香港動作頻頻,“撤資”傳聞漸起

  李嘉誠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世界頂級富豪,他旗下的企業控制或涉及了香港幾乎所有經濟與民生領域。關於他是否會“撤資”的爭論,在香港長盛不衰,2013年李嘉誠動作頻頻,讓爭論再一次到達頂峯。

  2013年7月底,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下稱“和黃”)發佈公告出售百佳超市——百佳陪伴了香港人40年,是他們最為熟悉的超市。不過,10月18日,和黃再次公告暫停出售。

  2013年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下稱“長實”)已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當年的國慶長假前,李嘉誠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和黃一週內兩次出售物業,價格超過5億港元。

  李氏企業接連的出售動作被香港輿論認為是“撤資”。當時有不少分析認為李嘉誠是在用腳投票,離開正變得更仇富的香港。據南方週末報道,2013年,出現了兩個針對李嘉誠的社會團體事件。3月,在長實的業績會前,多個香港社會團體手舉橫幅和標語在長實集團大樓內,抗議李嘉誠年賺逾67億港元,卻合理避税繳納零元所得税,要求政府創設“李嘉誠税”。李嘉誠對此回應道:“這正是我多年來加大海外投資的原因,樹大招風,引起社會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願意看到我壟斷香港,那我就去歐洲、去北美、去內地投資。”4月,和記黃埔旗下的港口管理公司發生了要求改善待遇等的罷工,碼頭工人用漫畫諷刺李嘉誠,在李嘉誠旗下商鋪發起“罷買行為”,五一勞動節時,甚至在門前舉行為李嘉誠“招魂”的儀式。

  針對愈演愈烈的“撤資”傳聞,2013年9月17日,李嘉誠表示,長實與和黃絕不會將註冊地遷往別處,相信多年後仍會屹立於香港。“我愛香港、愛國家,長實、和黃絕對不會遷冊,相信多年後都會屹立於香港,但生意規模大小會隨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情況而作出決定,當然股東的利益,我也要負起絕對的責任。”

  ●同年李嘉誠拋售內地410億物業,王石提示“小心了!”

  2013年,李嘉誠在內地也深陷“撤資”風波。

  2013年8月-10月,李嘉誠旗下的長實以及和黃相繼宣告將拋售百佳超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和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基本都是位於大城市核心商圈的資產,涉及金額約為410億港元。作為李嘉誠家族在A股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長和投資屢次減持長園集團也被市場認為是其撤資內地的重要舉動。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長和投資累計減持長園集團股份達15%,共套現9.17億元。

  接連的拋售被內地輿論視為一個“風向標事件”。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一週之內兩次在微博上提示:“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上海等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

  2014年2月,李嘉誠旗下長實參股的ARA資產管理公司以24.8億元人民幣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2014年4月,李嘉誠家族以9.28億美元拋售北京盈科中心。 2014年8月, ARA以2.5億美元出售虹口區北外灘甲級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最新一宗拋售是2015年7月底,當時澎湃新聞指長實地產尋求出售上海陸家嘴的綜合體世紀匯,報價最高200億元人民幣。據澎湃新聞估算,若世紀匯得以出售,則計入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資產,李嘉誠近三年套現國內資產金額將達上千億元。

  除了上述商業地產項目準備套現外,“長和系”近些年來在土地市場上的變化也引發了業內的關注。回顧“長和系”在內地十餘年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幾乎從未偏離其“低價拿地、長線操作”的策略。但 “長和系”近兩年在中國內地已經鮮少出擊土地市場。據證券時報報道,在2011年以前,長實與和黃每年都有一些土地儲備吸納,土地成本比較穩定。但2012年5月份購入上海一塊住宅用地之後,“長和系”在內地市場上再未有一塊土地入賬。

  ●近幾年兩面出擊:這邊拋售套現,那邊在歐洲頻頻收購

  據證券時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1月份至2015年4月份,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產或其他方式套現逾738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售的位於中國內地物業貨值總計約達129億元人民幣。

  如此多的資金,其流向何處?媒體總結李嘉誠的投資邏輯是“脱亞入歐”。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從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佈局“購買英國”。李氏集團已經或者即將控制英國天然氣近三成的市場,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此外,港口、機場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李氏收購範圍之內。2010年,李嘉誠斥資91億美元收購英國電網。2012年8月,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等斥資77.53億港元收購英國天然氣供應商。2015年3月,和黃用102.5億英鎊(約1183億港元)收購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旗下英國無線營運商O2,這是和黃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併購。

  除了在英國的投資之外,2013年,李嘉誠分別以13億歐元和97億港元的鉅額出資,拿下了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及荷蘭最大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35%的股權。2014年5月,長和系集團競購澳洲天然氣商。2014年8月,長實擬從愛爾蘭飛機租賃商AWAS手中購買一批航空器材資產,這是長實首次大規模進入航空業。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

  ●2015年長和世紀大重組完成, 李超人“絕不遷冊”承諾打破

  35年前,李嘉誠出手收購和黃,開始香港首富之路;35年後長和世紀大重組,李嘉誠打破了自己“絕不遷冊”的承諾。

  2015年1月9日,李嘉誠發佈其商業帝國史上最大手筆的資產重組計劃,將市值超過6600億港元的長實以及和黃合併後再分拆成兩家新的上市公司:長江和記實業(下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下稱長地)。其中長和將控股長實和和黃的非房地產資產,包括香港的海港碼頭運營商和英國零售連鎖Superdrug。長地則接手這兩家公司的房地產資產,並將通過IPO被剝離。

  據金融時報報道,數位參與該交易的人士表示,該計劃開始於2014年夏季。這意味着在去年秋季“佔中”事件之前,重組決定已經作出。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成立的這兩家公司,長地及長和,全是開曼羣島註冊的公司,重組後變相遷冊海外。事實上,遷冊交易還不止這一宗。2014年,李嘉誠宣佈將電能實業的香港電燈分拆,後者當年單獨上市,成為香港最大IPO之一,香港電燈的註冊地同樣位於開曼羣島。

  媒體報道,2015年9月,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提議以116億美元的換股形式合併電能實業。

  長江基建為長江集團旗下主營交通基建、能源基建及基建材料等業務的公司,10多年前,李嘉誠一手創辦的長實,將旗下的基建業務分拆上市,組成了“長江基建集團”,並交由長子李澤鉅打理。

  長和系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地、長建等公司註冊地均在海外,電能實業是現存唯一一家在中國境內註冊的長和系公司。這就意味着,一旦電能實業成功併入長江基建並退市,李嘉誠通過去年以來的一系列大規模資產騰挪,最終完成旗下公司註冊地的全部外遷。

  公司改變註冊地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大概沒有一個比李嘉誠將長地和長和的註冊地從香港改為開曼羣島這麼引人注目和招來重重非議的。李嘉誠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長實與和黃絕對不會改變註冊地。2014年3月1日,李嘉誠在記者會上表示任何時候都沒有遷冊的念頭,並指“長和系撤資香港”的有關言論是笑話。

  李嘉誠在“長和系”公佈世紀重組計劃的發佈會上解釋稱,將公司註冊地搬去開曼羣島,並非對香港沒有信心,主要是為了做生意方便。長建的註冊地原本就不在香港,且是電能的母公司。由長建吞併電能其實無可厚非,不應對此作出過度解讀。

  關於李嘉誠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不少業內人士給出了憂慮內地樓市前景、為子鋪路、資產重組優化佈局、投資環境變化等分析。但坊間評論和猜測之聲不絕於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2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嘉誠是怎麼“跑掉的”? 2015.9.17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