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國家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脱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近年來,播州區通過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創新工作方法,完善民政兜底保障政策體系,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及時將無業可扶、無力脱貧的“兩無”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實現應保盡保,確保貧困羣眾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烏江鎮有約1.7萬人,其中城鄉低保對象有335户768人,低保户中重度殘疾家庭有36户55人,是該鎮脱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烏江社區居民張田一家五口人原本生活無憂,在2017年,妻子王平患上了腦溢血,導致右側肢體行動受限。張田一邊照顧妻子,一邊掙錢養家,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鎮里社會事務中心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走訪,經過入户調查核實家庭實際情況後,嚴格按照“三環節,十步驟”的政策程序為他申請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解決了張田一家在生活上的困難。“孩子讀書,還有生病大病補救助這些都到位了,現在家庭裏面吃、穿都不愁了。”
扶貧幹部不坐等貧困户前來申請,而是不定期下村入户走訪,變被動為主動,確保脱貧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烏江鎮兜底扶貧的創新做法。按照兜底保障有關政策,張田除了獲得低保金外,妻子的10多萬元治療費用也都按有關政策給予了相應的報銷和救助,併為張田安排了一個村級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如今,一家人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目前的收入就是靠種養殖,還有打點零工,政府又照顧我去當個護林員,低保金領到了1064元,總的收入應該是2000多到3000塊錢左右,還是可以的。”張田説。
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居民陳校英今年50歲,從小就患有小兒麻痹症,雙腿殘疾,行走不便,從2009年起,就開始領取政府低保金。在採訪中,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丈夫鄢達學62歲,每月有100元左右的養老金,丈夫在烏江鞭炮廠打掃衞生每月1500元,加上一家三口的低保金904元,每月有2500多元,生活有了保障。
“經濟來源都全靠上級補助的,又沒有發展養殖這些,吃的生活都是靠上級,我的低保領到的,現在還有養老金,現在的生活好。”陳校英説。
目前,烏江鎮還將返貧高風險對象25户89人納入監測。在社會兜底保障中,烏江鎮的創新工作方法,多措並舉的工作措施幫助“兩無”人員在脱貧的路上不掉隊、不後退。
烏江鎮社會事務辦主任冉萬中告訴記者,針對烏江鎮36户建檔立卡低保重度殘疾的貧困家庭,如果有勞動能力,我們就採取鼓勵外出務工和在家發展種養殖業來增加他們的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對無勞動能力的這部分羣體,我們就全部納入兜底保障,最後達到“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
按照脱貧攻堅“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工作要求,播州區民政局專門成立社會救助工作中心。在具體工作中,對符合政策條件的貧困家庭,督促鎮鄉按照程序及時納入低保保障範圍,確保困難對象應保盡保。五年來,播州區共發放低保保障金4.81億元,惠及低保對象40.91萬人次。
“近年來,我們民政局堅持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在脱貧攻堅工作中兜底線保民生,不斷在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各項制度上下功夫,健全保障機制,規範審計流程,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自開展脱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們逐年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銜接,定期與扶貧部門共享比對數據,對符合城鄉低保,無業可扶、 無力脱貧的困難羣眾,全部納入我們的兜底保障範疇,讓他們生活無憂。”區社會救助工作中心臨時救助科科長餘元廣介紹説。(簡久兵 鍾厚可)
【來源:播州區文明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