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活得都不好?看看這些上市公司,有的半年收入超千億
中新經緯客户端9月8日電 (閆淑鑫) 近日,“剪刀第一股”張小泉在A股上市,上市首日股價收漲近4倍,受到市場關注。
張小泉品牌成名於1628年(明朝崇禎元年),至今已有近400年曆史,是被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隨着張小泉上市,A股老字號概念股增至61家,另還有五芳齋、天津同仁堂、冰峯飲料等老字號正在上市的途中。
老字號為何爭相上市?那些已上市的老字號活得如何?
這些上市公司也是老字號
提到老字號上市公司,你首先想到的是哪家企業?全聚德、桂發祥?亦或是白雲山、片仔癀?事實上,A股上的老字號上市公司遠不止這些。
“V觀財報”(微信號ID:VG-View)梳理發現,目前,A股共有61家老字號概念股,分地域來看,上海市分佈最多,共11家,消費者較為熟悉的有上海梅林、上海家化、光明乳業、老鳳祥、上海鳳凰等;北京市、江蘇省並列第二,各6家,北京有同仁堂、三元股份、首商股份、王府井、順鑫農業、全聚德;江蘇有ST維維、恆順醋業、大東方、南京新百、今世緣、洋河股份。
分行業來看,酒企居多,共21家,其中白酒企業13家,貴州茅台、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等都是老字號;其次是醫藥類企業,共16家,包括哈藥股份、東阿阿膠、雲南白藥、廣譽遠、馬應龍等。
“V觀財報”注意到,這些老字號上市公司在業績方面分化較為嚴重。
以2021年半年報數據為例,有營收超千億者,如上海醫藥,上半年實現營收1052.37億元;貴州茅台、五糧液、白雲山、老鳳祥、豫園股份等13家企業上半年營收超百億。也有16家企業今年上半年營收不足10億元,如全聚德、兩面針、桂發祥、海南椰島、廣譽遠等。
歸母淨利潤方面,貴州茅台、五糧液今年上半年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246.54億元、132億元,在61家老字號上市公司中遙遙領先;此外也有6家老字號上半年歸母淨利潤虧損,分別為ST通葡、兩面針、金楓酒業、全聚德、廣譽遠、西安飲食。
新上市的張小泉,其業績表現在這些老字號上市公司中並不算突出。張小泉的主要產品包括剪具、刀具等,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30億元、歸母淨利潤4425.35萬元。
張小泉也在謀求進一步擴張。招股書顯示,張小泉此次IPO共募資2.69億元,擬用於張小泉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企業管理信息化改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張小泉表示,相關項目的建設將提升公司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增強公司的市場地位及盈利能力。
除向資本借力外,老字號還應注意這些問題
近兩年,老字號爭相上市。繼張小泉之後,五芳齋、天津同仁堂、冰峯飲料等企業也在上市途中。
五芳齋創始於1921年,以生產粽子等產品為主,也是被商務部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今年端午前,五芳齋正式向證監會遞交招股書,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緊接着,天津同仁堂、冰峯飲料也相繼披露了IPO招股書。其中,天津同仁堂擬在創業板上市,冰峯飲料擬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天津同仁堂前身起源於清朝時期的張家老藥鋪,主要從事中成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冰峯飲料的前身為西北汽水廠,創建於1951年,是西安家喻户曉的汽水品牌,可與肉夾饃、涼皮並提。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市是老字號求變的手段之一。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向“V觀財報”表示,歷史上,老字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與當時社會消費的主流生活方式相契合,並且有自己獨特的創新之處,受到消費者熱捧,當年的老字號正如今天的一些網紅企業。
“以全聚德為例,它從過去的燜爐烤鴨,創造性地研究出了掛爐烤鴨,這在當時是與眾不同的,受到了消費者認可。現在很多老字號業績不好,根本原因在於固步自封,只強調當時歷史環境下產品的原汁原味,不考慮與現代生活方式、消費理念、商業模式等相結合,以至於業績出現下滑。”賴陽稱。
數據顯示,A股61家老字號概念股中,26家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為負,其中南京新百、首商股份、王府井、新世界、全聚德、東阿阿膠、兩面針營收下滑幅度較大,近三年營收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3.38%、-32.48%、-31.95%、-29.79%、-25.05%、-22.67%、-22.49%。
賴陽指出,老字號爭相上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轉型考慮。他介紹,老字號的轉型需解決人才引進、資金等方面的問題。“第一,有新的理念,就要引進新的人才;第二,引進資本可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來支持企業創新、探索;第三,引進人才、資本之後,還需改變股權結構,使得股權進一步多元化,決策機制更能與企業發展方向相契合。”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V觀財報”採訪時也提到,當前國內部分老字號面臨着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制約,存在產品老化、渠道滯後等問題。“他們也在求變,也在想辦法創新、升級,盡力去滿足新生代消費羣體的核心需求及訴求。至於這些老字號如何建立自身的差異化優勢、打好‘文化牌’,藉助資本的力量是其中一個選擇。”朱丹蓬稱。
不過,在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看來,老字號若想繼續書寫市場神話,除向資本借力外,還需自身在產品、經營等方面深耕細作。
“首先是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在消費品短缺時代,市場忠誠度的培育相對容易,但在消費品非常豐富的時代,市場忠誠度的培育就不是靠一個牌子就能實現的。所以,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將是關鍵。其次,要挖掘產品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對產品進行歷史與文化賦能。第三,要守正創新。”孟立聯向“V觀財報”表示。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老字號開始轉變思路、謀求創新。比如,全聚德加大創新菜品力度和更新頻率、嘗試新型綜合體門店、與抖音合作進行創意營銷、激活會員卡等。同仁堂則跨界賣咖啡,開出“知嘛健康”咖啡館,將中藥與咖啡相結合。
同仁堂方面曾表示,咖啡店只是同仁堂新零售轉型的一個落地產品,是同仁堂業務轉型中接軌年輕消費者市場的切入點。
“實際上,一個好的企業,一定是持續創新、持續升級的。老字號如果不轉型,只是固步自封,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小。”賴陽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