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水滴公司“破發”背後:2021年上市首日表現最差的中概股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財經

上市首日重挫18.67%

中國最大的獨立第三方保險平台到底價值幾何?究竟是市場追捧下的百億美元,還是募資規模對應的50億美元?

隨着水滴公司(WDH.N)於5月7日登陸紐交所成為“保險科技第一股”,資本市場給出了“標準答案”的方向。上市首日,水滴公司開盤即遭遇破發行情,盤中跌幅一度擴大至20%,最終報收於9.70美元/ADS,全天跌幅仍達19.17%,市值僅為38億美元,遠不及此前的市場預期。

截至5月8日,今年以來登陸美股的中概股共計26只,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達99.88%,而水滴公司則成為上市首日表現最差的中概股,長水教育(FHS.N)以12%跌幅的上市首日表現緊隨其後。

公開資料顯示,水滴成立於2016年4月,即下沉市場爆發元年,創始人系年僅34歲的原美團創業團隊10號沈鵬。同年5月和7月,水滴互助和水滴籌相繼上線。這兩款被外界冠以“公益”標籤的創新產品,為水滴帶來管理費收入和用户裂變的起點。

2017年5月,獲得保險經紀牌照的水滴上線第三大業務板塊“水滴保”,向低線城市用户提供由合作保險公司承保的低價保險以賺取佣金,水滴搭建的保險變現閉環就此成型。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下稱報告期),水滴分別實現營收2.38億元、15.11億元和30.28億元,2019年和2020年增幅分別達 534.6%和100.4%。其中,來自保險經紀業務收入的貢獻佔比分別為51.3%、86.6%和89.1%,水滴互助營收貢獻佔比則由19.8%降至3.6%。

儘管“水滴籌”無收入貢獻,但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計3.4億人通過“水滴籌”為170萬以上的患者累計捐款370億元,其中超過24%的捐款者隨後購買了水滴的保險產品或加入了水滴的互助計劃。

不過,“水滴互助”和“水滴籌”兩大資本市場的創新業務已不是水滴的主要變現來源。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累計購買保險產品的用户數量分別為170萬、880萬和1920萬,年複合增速為236.07%;“水滴保”的FYP(首年保費)分別為9.72億元、66.68億元和144.26億元,年複合增速為285.25%。

水滴FYP明細

其中,“水滴籌”通過“水滴保”實現的流量變現佔總FYP比從46.5%降至13.0%;“水滴互助”通過“水滴保”實現的流量變現佔總FYP比從38.6%降至3.6%。內外部因素影響下的流量“雙子星”作用漸退背後,第三方流量渠道依賴性驟增。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合作的保險公司超過60家,提供200種在線提供的產品。報告期內,來自第三方渠道通過“水滴保”產生的FYP佔比分別為1.9%、34.8%和44.9%。

通過“外援”彌補兩大起點業務流量焦慮的“B”面是營銷費用的高企。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水滴佔營收比分別達77.7%、69.9%和70.4%,這也導致其總運營成本分別是營收的1.79倍、1.13倍和1.16倍。

“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水滴盈利困境持續升級,淨虧損從2.09億元擴大至6.64億元,報告期累計虧損達11.95億元。與此同時,持有水滴22.1%股權的股東卻率先“落袋為安”。報告期內,除年平均過億的營銷費用和雲服務費用外,水滴還向前者貢獻的第三方支付費用(包括水滴籌付款)分別為6440萬元、7790萬元和3410萬元。

與此同時,隨着近兩年“水滴籌”業務的籌款發起人資質審核缺乏嚴謹性、部分城市地推人員對醫院“掃樓”式引導患者籌款被外界詬病,以及與輕鬆籌員工在“地推瘋狂期”屢次發生衝突等事件引發輿論熱議,在用户數量激增推升估值背後,水滴以“公益”為切入口,最終通過保險業務進行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也備受外界質疑。

另一方面,在“水滴籌”上線之前,水滴獲取流量的起點是“水滴互助”,但在3月26日,該公司對外宣佈關停這一業務,並退還用户賬户餘額。同時,經互助保障中的會員同意後,贈送一份一年保障期的商業保險產品。

作為僅次於螞蟻金服相互寶的第二大網絡互助平台,水滴互助主要為健康人羣大病互助計劃和綜合意外互助計劃,參與者通過繳納會費加入計劃,並通過均攤醫療費用以減輕患者負擔。水滴則根據付款金額的固定費率收取額外的管理費。

對於水滴互助的下線,有機構分析稱,經營超過四年且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水滴兩大平台關停互助業務,更多是出於監管考慮。由於大型互助平台在運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資金沉澱,並且逆選擇現象也引發對於互助計劃未來發展的監管,而水滴此舉也有助於減輕投資者對其後續業務合規性的擔憂,以及對上市進程的負面影響。

就在水滴互助被關停21天后,水滴IPO進程正式啓動。但上市即破發的“估值殺”困境下,“流血上市”的水滴該如何拯救資本市場的冷遇,以及背後資本利益的最大化,恐怕還需要除通過保險業務實現流量變現以外的新故事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