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調研|冰輪環境:圍繞核心技術拓展應用場景 靜待新業務需求放量

財聯社(濟南,記者 崔曉麗)訊,資本市場板塊輪動頻繁,冷鏈、氫能、碳捕集、儲能,成為今年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冰輪環境(000811.SZ)因為同時具備了這些概念而引起關注。

冷鏈、氫能、碳捕集,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概念,卻同時集於一身,專注於製冷設備的冰輪環境是要跨界經營,還是空有概念?如果都不是,那麼這幾大業務板塊連在一起的邏輯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堅持把核心技術壓縮、換熱技術做到行業內最好,提高效率和可靠性,並圍繞這兩個技術,不斷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公司董秘孫秀欣告訴財聯社記者,每多一個新的應用場景,冰輪環境就多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氫能、碳捕集領域都是前述核心技術的應用場景,目前,這兩個業務板塊都已有訂單落地,正在等待市場需求放量。

今年以來,冰倫環境股價開始進入上漲通道,從最低點6.01元至最高點15.08元,上漲幅度超過了150%;同時,調研公司的投資者也日漸增多,據財聯社星礦數據統計,9月份以來,公司共接待了上百家機構的調研。

氣温控制業務下半年增長可期

儘管投資者的目光均被“氫能”、“碳捕集”等概念吸引,但其實,公司傳統的包括低温冷凍設備、中央空調、節能制熱設備及應用系統集成等在內的氣温控制業務短期內更值得期待,增長幅度應該不低於上半年。

目前,我國已成為氣温控制設備的生產大國,在製冷壓縮機領域,生產企業眾多,但絕大多數從事中低端製冷壓縮機的生產。上市公司方面,主要有冰輪環境、冰山冷熱(000530.SZ)、雪人股份(002639.SZ)、漢鍾精機(002158.SZ)等。冰輪環境是傳統的製冷壓縮機龍頭,2020年,公司製冷設備業務收入是居行業第二位的冰山冷熱(000530.SZ)的近兩倍。

氣温控制裝備是冰輪環境的主要業務,公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冰輪環境實現營業收入38.9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32億,同比分別增長32.53%、38.65%。

下游需求旺盛是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根據中物聯冷鏈委預測,國家“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即將出台在即,隨着城鎮化率及消費水平的提升,生鮮電商、醫藥冷鏈需求將持續增長,多重利好因素催化下,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提升,預計到2025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約為9154億元,相比2019年提升169.95%。

當市場需求擴張時,最先受益的必然是行業龍頭。包括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西南證券、東吳證券等在內的券商研報均認為,受益於冷鏈需求的增加,以及海外疫情後生產恢復等因素,公司存量業務未來增長趨勢明確。

目前,低温冷凍設備是公司存量業務中的最大板塊,佔比超過60%,生產模式為定製化生產,為客户提供綜合解決方案,重點服務於冷鏈物流上游市場,包括食品加工、冷庫設備和製冰設備等,其中食品速凍設備為公司的主力產品。

其中,物流冷庫業務增長速度最快,上半年增幅高達60%。但由於去年的基數較高,冰輪環境此項業務下半年的增長幅度可能不會高於上半年。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中國冷鏈物流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相差20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增長勢頭已經開始顯現,從去年開始極其火爆。”

但在食品速凍設備方面,公司方面預計,下半年仍會有較大增幅,“受東南亞疫情影響,食品出口加工產能向國內轉移,帶動了食品速凍設備的需求。今年上半年,來自食品加工行業的訂單增幅同樣較大,不低於物流冷庫的增幅。

而在中央空調方面,雖然行業競爭加劇,但公司此項業務上半年仍然取得了20%的增幅。受疫情影響,經歷了2020年的下滑之後,今年上半年,公司中央空調業務開始好轉,尤其是海外市場,明顯好於去年,“復工復產需要一個過程,預計海外需求下半年會好於上半年。”孫秀欣介紹。

毛利方面,公司預計下半年成本壓力也將有所緩解,“我們去年的訂單拿的太多,今年上半年材料價格漲上來了,但我們產品的價格還只能按照去年的訂單價格,目前正在逐步調整產品價格。”

碳捕集業務:預計市場需求短期內將大幅增長

當核心技術領先業界的時候,每多一個應用場景,就會增加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碳捕集的核心是二氧化碳的壓縮和分離,冰輪環境以壓縮和分離技術起家,且壓縮機組主要以二氧化碳為冷媒,因此公司的碳捕集技術較為成熟,設備產品覆蓋二氧化碳捕集、增壓提純、液化等領域,其“冷凍冷藏用NH3/CO2復疊製冷系統替代HCFCs示範項目”先後三次獲得多邊基金贈款,並獲聯合國保護臭氧層貢獻獎。

目前,冰輪環境在手CCUS項目已經增長至34個,涉及石油化工、燃煤電廠等行業。公司方面預計,雙碳背景下,碳捕集的市場需求短期內將大幅增長。

分析人士更看好公司此項業務的未來空間,東吳證券發佈的研報測算,公司在強化採油、燃煤電廠領域,僅一個長慶油田對應公司2035年的訂單空間為40億元,電力設備行業的訂單空間為314億元,雙碳目標下公司碳捕集業務有望快速發展。

但孫秀欣認為,碳捕集市場需求的放量,還需要解決卡脖子的封存問題,“我們只有CCU,沒有S,S是封存。封存是為整個社會做貢獻,企業是盈利組織,沒有能力去做這件事情,必須政府來推動。”

目前,冰輪環境正在期待政府封存補貼政策的出台,“政府給企業補貼,這是實打實的利益驅動。中國要實現雙碳目標,就一定會解決封存問題,相信相關的補貼政策出台後,碳捕集的市場需求會快速增長。”

除了封存,孫秀欣認為,碳捕集行業的發展還必須基於商業邏輯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們2014年開始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中石化的,就是基於商業邏輯的,我們給客户提供設備,客户從尾氣中提取出二氧化碳,然後把二氧化碳作為商品銷售,從而實現盈利。客户有了盈利之後,碳捕集行業才能發展起來,我們的設備才能賣出去。”

但目前二氧化碳的下游應用,除了碳酸飲料、低温物流等較小的領域之外,大面積的廣泛應用目前還處在技術研發階段。

國際社會已經將二氧化碳處置的重點從封存轉移到利用上,即CCU,將捕獲到的CO2轉換成有規模化市場需求的燃料、化工產品或建築材料,等等。在國內,有多個研究團隊已經在二氧化碳轉換利用方面取得了成績。比如:中海油的CO 2加氫制甲醇試點項目,等等。

這些把二氧化碳從減排負擔變成高價值資源的技術,如能成熟且大規模利用,碳捕集的市場需求空間將被打開。

氫能業務:靜待封存補貼政策出台

從技術、政策,到二級市場,氫能概念近年來蓬勃發展。受此影響,分析人士均對冰輪環境的氫能業務充滿期待。東吳證券發佈的研報預計,至2025年公司氫能業務收入或達到3億元以上。

目前,冰輪環境已經完成了從參與國家氫能運輸標準制定,到產品技術認證,再到下游市場拓展等一系列蓄勢工作。公司也東德、國富、重塑等氫能公司都有戰略合作,並已有設備訂單落地。同時,公司在空氣儲能和氫氣儲能方面也有相關壓縮產品的技術儲備。

但孫秀欣介紹,公司氫能業務的訂單增長不明顯,“行業還處在萌芽階段,大家都在準備着,等着市場需求起來。”

公開信息顯示,冰輪環境的氫氣壓縮機及燃料電池空壓機已通過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的認證,且氫液化領域新型壓縮機已被國家能源局遴選為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公司積極與燃料電池系統、加氫站建設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另外,由中科院理化所牽頭制定的《液氫貯存和運輸技術要求》將於今年11月1日開始實施,冰輪環境子公司山東冰輪海卓氫能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這個液氫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之一。

據悉,公司目前已經在制訂氫能產業規劃,“從氫的儲運,到液化,再到燃料車,整個產業鏈上涉及的壓縮、液化裝備,我們都在研究。”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中國具備發展氫能源的資源稟賦和工業基礎,到2050年,中國氫能需求量將達到6000萬噸,相當於2020年的292.68%。

作為清潔能源,氫能源的應用場景極其豐富,賽道上的業務空間也極其廣闊,燃料電池、加氫站等應用場景將快速發展,這是分析人士對公司氫能業務充滿期待的主要原因。

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氫能行業的發展,有一個卡脖子的環節,就是運輸和儲存,難點在於液化技術的普及,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限制。技術何時能夠普及、政策法規何時修改,都不確定。

據悉,氫氣液化之後,體積將大幅縮小,給運輸帶來便利,安全性更高,但目前氫氣液化技術只在極小的範圍內使用,難以普及,“現在氫是作為危化品管理的,要求極其苛刻,這就意味着成本巨高。”

也有觀點認為,氫能行業或許會在儲能方面最先放量,低峯時用電水電解成氧氣和氫氣,然後將氫氣液化儲存,高峯時將氫轉化成電。“無論在哪個領域最先放量,都會給我們的業務帶來增量。”孫秀欣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58 字。

轉載請註明: 公司調研|冰輪環境:圍繞核心技術拓展應用場景 靜待新業務需求放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