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鉅虧106億:海航再爆業績雷!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財經

在1月底,海航宣佈破產重整前,公佈了旗下部分上市公司2020年度業績,其中:

海航控股:預計淨虧損580億元到650.0億元。

海航科技:預計淨虧損71.5億元到88.4億元。

海航基礎:預計淨虧損59億元到80億元。

渤海租賃:預計淨虧損55億至79億元。

供銷大集:預計淨虧損37億元49億元。

這5家公司均創下了成立以來的最大虧損紀錄。

在A股虧損排行榜上:

海航控股當仁不讓為第1。

海航科技第7。

海航基礎第9。

渤海租賃第10。

十大虧損王中海航旗下公司就佔了4家。

一方面,可以看出海航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海航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決心。

正所謂,亂世用重典,沉痾下猛藥。

從財務的視角來看,就是一次性把虧損提足,為以後減負,可以實現輕裝上陣。

4月7日,海航旗下海航科技公佈業績預報。

2020年度,營業收入3367億元,同比增長2.92%。

利潤總額-106億元,同比減少121億元。

歸母淨利潤-98億元,同比減少103億元。

比前次預報虧損又多出了10億元。

虧損超百億元,成為海航旗下繼海航控股之外虧損第二多的企業。

01

海航科技緣何鉅虧

其實從營業情況來看,海航科技並無太大問題。

畢竟營收高達3367億元,且還是增長的,能夠實現增長的這種表現在海航旗下的企業中非常罕見。

這主要得益於旗下的英邁國際。

英邁國際是全球第一大IT分銷商。

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人們都居家不外出,因此購買了許多電子產品,加上遠程會議、電子商務的發展,實際上電子產品銷售是增長的。

對於英邁國際自然是好事。

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增長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此外,英邁國際是美國企業,説實話獨立性還是比較強的。

正是由於這種獨立性,海航很難像對待其他控股企業那樣隨意的挪用資金、內部拆借,因此英邁國際的經營還是穩定的。

那麼為何海航科技還如此鉅虧呢。

據海航科技公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間接控股股東海航集團及其關聯方等被債權人申請重整, 導致海航科技為關聯方提供的部分關聯擔保等可能出現損失。

基於審慎原則,海航科技對相關財務擔保合同計提損失準備,預計影響淨利潤為-50.23 億元。

二是海航科技控股子公司天津天海物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擬出售其下屬子公司 GCL Investment Management, Inc.100%股權。

綜合各方面情況,基於審慎原則,海航科技擬對原收購英邁國際所形成的商譽計提減值準備,影響淨利潤金額為-60.29 億元。

這兩項一加就損失了110億元。

最後實際淨利-98億元,説明海航科技特別是旗下英邁國際在經營上還是盈利的。

所以,此非經營之罪也!

02

海航科技的驚天大收購

2016年,海航集團還在海外收購的路上一路狂飆。

當年底,海航旗下上市公司天海投資成功以59.82 億美元收購全球排名第一的IT分銷商英邁國際100%股權。

這也是A股當年最大的收購重組案。

2017年底天海投資更名為更富有遐想意味的海航科技。

2017年度,海航科技年收入飆升至3155億元,是2015年7.2億元的438倍。

由此,海航科技成為海航集團下營收規模最大的業務單元,2018年海航集團總營收6167億元,其中海航科技貢獻了3365億元,佔了55%。

收購了英邁國際,對助力海航集團的世界500強之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2017年,海航集團以53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登上榜單第170位,排名也較2016年的353位,大幅躍升183位。

其中,最大的功勞就是海航科技對英邁國際的收購。

因為英國國際早已是世界500強企業。

在國際上,收購英邁國際。

在國內,海航科技也沒閒着。

2018年4月11日,海航科技啓動了對國內著名網站噹噹網的收購,報價為75億元。

假如收購成功,可能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當當網的老闆李國慶與老闆娘俞渝的互撕大戰。

實際上在那個時候的海航,已經遭遇了諸多困境。

全面收縮戰線已經在所難免。

但王健仍然堅持啓動收購噹噹網,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健對海航科技非常看重。

不僅如此,王健還給海航科技派去了一名大將作為操盤手運作此事。

那就是海航集團董事會最年輕的成員-童甫。

生於82年的童甫的職業生涯顯得異常光彩奪目。

北大畢業的高材生,辦公室主任,總裁助理、新聞發言人,曾任海航旗下多個公司總經理,

最終於2017年1月,以34歲的年齡殺入海航集團董事會,成為最年輕的董事會成員。

2017年3月,童甫成了天海投資的董事長,成為王健最為倚重的人物。

2017年的海航,航空已不是最重要的板塊,海航科技已經成了海航旗下最為矚目的產業。

因為僅僅一個海航科技,已經超過了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的年收入之和。

海航的夢想是進入全球前10,那麼海航科技是最可依靠的力量。

2018年7月3日,王健不幸離世。

陳峯重新執掌海航,隨後對海航集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藩行動。

首先終止收購行動,於2018年9月宣佈終止收購噹噹網。

其次調整主要領導,於2019年3、4月,童甫相繼辭去海航科技董事長、海航集團董事等職務。

但上演蛇吞象的海航科技已經是困難重重。

一方面,業績不盡如人意。

2017年淨利潤11.93億。

2018年淨利潤2.085億。

2019年淨利潤8.693億。

對一個年收入3000多億元的巨無霸企業來説,這樣的利潤談不上任何稱道之處。

另一方面揹負着沉重的債務負擔。

2016年,海航科技收購英國國際共花費資金59.82億美元,其中70%通過銀行併購貸款解決。

2018年、2019年底的兩筆貸款都未能如期償還。

雖然協調銀團予以延期償還債務,但海航科技實際已無力償還。

截止到今天,海航科技仍未償還相關貸款。

03

無奈轉賣英邁國際

為償還鉅額銀行貸款本金及利息,2020年底,海航決定變賣英邁國際。

根據《交易協議》內容,:

海航科技控股子公司天海物流擬將其下屬子公司 GCL IM 與交易對方新設子公司 Imola Merger 根據美國法律進行合併, 合併完成後 GCL IM 作為存續公司,並由交易對方持有其 100%股權,Imola Merger 終 止存續。

本次交易完成後,天海物流將不再持有 GCL IM 股權。

標的公司 GCL IM 為投資管理公司,其下屬公司英邁國際為主要業務經營主體。

以 2020 年 9 月 30 日為基準日,海航科技擬出售標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 14.53億美 元,其持有的英邁國際的 100%股權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 58.26億美元。

同時,海航科技本次資產出售前主營業務為電子產品分銷業務,本次交易完成後,海航科技可利用回籠資金髮展未來增長空間較大的 業務,提高股東回報,保護公司中小股東利益。

04

海航在英邁國際上損失較大

2016年底,海航買入英邁國際的價格為59.82億美元。

2020年底,海航賣出英邁國際的價格為58.26億美元。

4年的時間虧了1.6億美元,看似不大,但如果算上資金成本,虧損之大可以想象。

按照此次海航科技為出售英邁國際計提的損失就高達60億元。

收購4年來,英邁國際並未給海航帶來多少價值,但卻讓海航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如果再從整體上來考慮,海航因過快擴張,賣下過多的資產,引起了資金鍊緊繃,從而將海航置於瀕臨破產的境地,賣下英邁國際等資產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當然事後諸葛亮誰都會做,問題是海航購買海航科技到底出於何種目的,不得而知。

難道僅僅是因為要做世界前10強的企業?

05

海航走在正確的路上

翼哥一直關注海航資產的處置情況,也一直呼籲儘早、儘快將英邁國際處置掉。

主要基於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戰略協同作用不大。

英邁國際屬於IT分銷商,與海航航空主業並與太多交集,更無太多的協調效應。

海航迴歸航空主業就應該瘦身健體,處置這些與主業關聯不大的資產。

二是盈利能力不強。

英邁國際雖然號稱世界500強,年均3000多億元的收入,但是大而不強,盈利能力並不強,對海航反哺作用不大。

2019 年,英邁國際收入 471.97 億美元,淨利潤 5.05 億美元,淨利率僅為1%高一點。

三是技術含量不高。

英邁國際雖然與IT有關係,但只是分銷商,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對我國信息技術產業作用也不大。

當然有網友持反對意見。

對此,我只想説一句,如果英邁國際科技含量足夠高,會通過美國佬的相關審查嗎?

四是獲得現金流。

處置掉英邁國際會給海航帶來較多現金流,可以緩解當下的資金緊張局面。

英邁國際估值約為 58.26億美元,比收購價59億美元並沒少太多。

至少並未出現趁火打劫的情況。

可以説處置英邁國際對海航來説有百利而無一害。

58億美元對海航太重要了。

06

上交所發佈問詢函

2020 年 12 月 16 日,上交所對海航科技此次重大資產出售發出問詢函。

並要求海航科技:

一是要在 5 個交易日內針對《問詢函》相關問題回覆。

二是要對預案作相應修改。

因為上交所所詢問的問題涉及到資產購入、資產出售、交易內容、盈利預測、擔保等多個方面重點內容。

摘抄其中一個方面的內容分享如下:

預案披露,標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 145,321.74 萬美元, 其持有的英邁國際的 100%股權的資產預估值合計約為 582,561.91萬美元。公司就出售標的資產獲得的對價,包括交割日現金支付對價和額外支付對價兩部分。其中,交割日現金支付對價為 590,000萬美元,但需減去預估價值減損金額,減去賣方要求買方在交割日 支付的交易費用,減去交割日 GCL IM 和 GCL IH 應償付的債務金額, 減去相當於公司間應收賬款餘額(指賣方及其關聯方對 GCL IM 和 GCLIH 的欠款(或因税務目的而被視為欠款)的總額)在交割日超過35,000 萬美元之金額的 10%(如適用),加上計時費(以鎖箱時間後一日至交割日之間時間計算,每個月 2,000 萬美元,不足一個月 則按比例計算),加上交割日 GCL IM 和 GCL IH 所擁有的包括現金、 現金等價物、存款或類似流動資產等在內的現金資產(未經買方書面同意,交割日GCL IM和GCL IH所擁有的現金資產不得超過40,000萬美元)。此外,交割日後180天內買方應向賣方出具最終確認函,就價值減損金額以及額外交易費用等非價值減損金額進行確認,並確認交割日現金支付對價是否需要作相應調整。請公司核實並補充披露:

(1)標的資產與英邁國際預估值差異的原因。

(2)具體説明“預估價值減損金額”、“交易費用”、“、 交割日 GCL IM 和 GCL IH 應償付的債務具體金額”、“應收賬款餘 額”、“鎖箱時間”等內容及計算方式,以及設置相應金額限制或 比例的原因及依據。

(3)非價值減損金額確認依據以及是否納入評估範圍。

(4)經調整後的交割日現金支付對價與預估值相比是否存在重大差異。請財務顧問發表意見。

看得頭都暈。

全部總共涉及8個大方面三十個左右的內容。

5個交易日做出答覆,基本是不可能。

實際上,海航科技已經連續已連續14次延期回覆問詢函。

到今天,已經過去4個月的時間了,海航科技仍未回覆相關問題。

07

能否成功轉型

在出售主要資產的同時,海航科技也嘗試着轉型。

2020年底,海航科技擬通過旗下公司購買好望角型幹散貨船豐收輪(BULK HARVEST)及好望角型幹散貨船喜悦輪(BULK JOYANCE),交易價格為每艘船約1.46億元。

兩艘船花了近3億元。

海航科技的前身為天津海運,1996年6月登陸A股市場,收購英邁國際之前,公司名稱為天海投資。

後來因為市場供需失衡,航運市場景氣度下滑,部分航運公司經營虧損。

眾所周知的是,受疫情影響,去年以及今年的海運生意非常火熱。

一季度,中遠海控就盈利155億元,創了歷史最高水平,可謂令人側目。

看到海運市場火爆,出身於海運的海航科技難免有些心動。

所以,海航科技通過收購兩艘幹散貨船,快速切入散貨船舶運輸細分市場,拓寬公司產業鏈。

不過,遠洋運輸是否有發展前景值得商榷,畢竟這兩年的情況特殊,未來遠洋運輸能否繼續火爆令人生疑。

其實,翼哥認為,瘦身不僅僅是產業瘦身,公司數量也要瘦身。

此次海航僅破產重整的企業就高達300多家,還有許多沒有破產重整的。

這些企業是否值得全部保留下來值得商榷,上市公司是否都要留下來更值得探討。

總之,海航破產重整,需要拿出一個既積極,又穩妥的方案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