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雷軍,投了一位同濟大學90後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財經

雷軍又出手了。

天眼查顯示,上海同馭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同馭汽車”)近日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小米關聯公司海南極目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為股東。至此,小米造車版圖又增加了一位成員。

成立於2016年,同馭汽車身上帶着濃厚的同濟大學色彩——這是由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發起組建的一家汽車智能駕駛系統研發商,也是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孵化企業,90後創始人舒強,畢業於赫赫有名的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研究生期間,他發現了線控底盤技術的創業機會,創立同馭汽車,至今產品已打破海外壟斷。

透過同馭汽車,我們可以一窺小米的汽車投資版圖。自從雷軍下場造車,小米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投資,從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動力電池、電機到自動駕駛離不開的激光雷達、軟件系統、車規級芯片,幾乎把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都投遍了。

聲勢浩蕩,雷軍的第一輛車究竟何時登場?

同濟畢業,90後做車零部件

小米剛剛投了

出生於1990年,舒強跟大多數男生一樣從小對汽車很感興趣。“物理也是我中學時的強項,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我就堅信一定能把車輛工程學好,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汽車工程師。”舒強曾回憶。

興趣使然,舒強高考考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還加入到首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Formula Student China,簡稱FSC)。這是汽車圈最具影響力的學生賽事之一,旨在全方面培養大學生的汽車設計、製造能力,團隊組織協作能力,2010年才被引入中國。

加入車隊後,舒強從隊員做到懸架組長、底盤部長,最後當上了隊長。期間,他管理着一支120人的車隊,要到處拉贊助、組建團隊、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建立制度、宣傳推廣等諸多繁雜事務,不亞於經營一個小公司。這段經歷不僅鍛鍊了他的綜合能力,也為後來的創業埋下伏筆。

2014年,國內掀起一波新能源“PPT造車”浪潮,結束本科學業的舒強也按捺不住。但造車是一個看資歷、資源和資金的行業,自己及團隊的實力和號召力還遠遠不足以做成一家整車廠。因此,舒強第一次創業歷時大半年便宣告失敗。

兩年後,正在讀研二的舒強又找到了新的創業方向——線控底盤技術。線控底盤屬於汽車自動輔助駕駛的執行系統,是整車產業長遠發展的根基,但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零部件廠商把持。

當時身邊的朋友和前輩都在勸他:“先去大公司工作歷練兩三年,學習產品開發流程和管理體系後,再來創業較為穩妥。”但舒強覺得創業時機稍縱即逝,於是在2016年成立了同馭汽車,專注於線控底盤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

初出茅廬,這支年輕團隊遭遇不少質疑。當時,一個智能駕駛汽車示範工程項目急需改裝線控制動系統的供應商,看中了同馭汽車的同濟大學背景便趕來接洽合作,卻沒想到舒強和團隊成員如此年輕,便心生顧慮。再三協商後,舒強提出“不滿意不收費”的保證,勉強拿到改裝一台車的機會。

在一個月期限內,他們完成了第一台車的改裝,順利拿下了剩下幾台車的訂單。隨後幾年,同馭汽車漸漸打開知名度,其自研的線控制動系統EHB可以替代傳統的真空助力器,使整車成本降低5000-8000元,是行業公認的下一代汽車制動系統主流解決方案之一。

目前,同馭汽車的產品已成功應用於吉利、東風、江淮、江鈴、金龍等60多家客户的各類車型。在疫情期間,裝配同馭EHB的各類無人車服務於各個公共場所。據瞭解,同馭汽車成為全球極少數具備線控制動系統量產能力的公司之一。

資料顯示,同馭汽車已先後完成五輪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武嶽峯資本、萬安投資、同闖投資等投資機構。這一次,小米和武嶽峯資本等聯手入股。

小米造車一年,投資先行

投遍了整個產業鏈

同馭汽車只是一縷縮影。時至今日,小米已經投遍了汽車產業鏈。

2021 年3月,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宣佈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雷軍雷厲風行,馬上組團隊、建工廠。

此後一年時間裏,小米官方很少向外界透露造車的進展,卻背後卻出手不斷。在汽車相關產業鏈中,小米相繼投資了數十家企業,最新的投資中除了同馭汽車,還有電動汽車服務商——快卜新能源。

快卜新能源成立於2020年,能提供儲能、充電、檢測於一體的綜合電站技術,最近還在大力研發 " 光儲充檢 " 整體解決方案。這套體系一旦推出市場,將為廣大新能源汽車用户帶來具有大功率快充功能,可極大程度上解決當前充電樁速度慢、週轉效率低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創業公司的另一位股東便是電池巨無霸寧德時代。而且寧德時代官網也強調,“光儲充檢”已成為儲能系統在用户側的核心應用。

動力電池同樣是小米出手最多的領域之一。在這裏,小米投了贛鋒鋰電、蜂巢能源、珠海冠宇、衞藍新能源、中創新航等多家電池企業,幾乎覆蓋了電池賽道頭部玩家。

此外,小米的投資觸角還延伸到電池原材料領域。今年5月,湖南法恩萊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為股東。法恩萊特是一家鋰電池電解液供應商,擁有湖南長沙、河南焦作兩個生產基地。

更早之前,2021年8月,雷軍花了近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這筆交易是雷軍自官宣造車以來,花費金額最大的一筆收購。小米總裁王翔曾表示,無人駕駛技術實際上是智能電動車裏面最重要的一項核心,“希望通過這次的收購縮短小米自動駕駛汽車上市的時間。”

而為了補齊自身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短板,小米投資了提供軟件和算法的自動駕駛解決的公司,如縱目科技、幾何夥伴等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廠商。其中,縱目科技主打L4級別的自主待客泊車系統,和長安汽車、一汽紅旗、東風嵐圖等主機廠都有合作項目;上汽集團即將在2023年推出的車型就將採用幾何夥伴提供的方案。

在激光雷達傳感器領域,小米同樣搭建了一個生態圈——禾賽科技、圖達通、北醒光子、速騰聚創等企業身後都可以看到小米的身影。

資料顯示,小米集團與小米產投出手了禾賽科技,雷軍關聯的順為資本則投資了Innovusion與北醒光子。今年2月,速騰聚創獲超24億元的融資,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赫然在列。

而作為車企最重視的環節之一,芯片佔據了小米投資版圖的半壁江山。

2021年,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連續參與黑芝麻智能的戰略輪和C輪融資。這也是小米宣佈造車後,對汽車上游核心芯片環節的第一筆投資。據悉,黑芝麻智能車規級智能駕駛感知芯片可以支持L2+自動駕駛的國產芯片,而華山二號A1000 Pro,則可以做到單顆芯片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實現從泊車、城市內部到高速場景的無縫銜接。

在缺芯潮的重災區——車規級MCU領域,小米投資了雲途半導體、旗芯微、靈動微電子、上海航芯等業內知名公司。對此,小米產業基金管理合夥人孫昌旭曾表示:“自小米進入智能電動車領域後,小米產投密切關注汽車上游的優質標的。在新能源車加速滲透和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快速演進的時代,主機廠與芯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車規級MCU/DCU的門檻很高,自然屬於重點佈局範圍。

還有車載無線充芯片提供商上海伏達半導體、碳化硅(SiC)功率半導體廠商瞻芯電子、充電管理芯片南芯半導體、光電芯片微源光子……但凡車企所需要的芯片,都是小米着力佈局的陣地。

以投養研,小米出手的邏輯似乎直接得有些粗暴:造車需要什麼我就直接投什麼。

造車,一場奢侈的創業遊戲

得供應鏈得天下

從小米事無鉅細地佈局汽車產業鏈可以看出——造車,是一場人才、資金、資源等綜合實力的較量。即便是財務自由如雷軍,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也有很多人好心勸我們,汽車行業非常複雜,投入按百億計,週期特別長,很容易掉到坑裏,你們是外行,估計搞不定。還有,別人已經幹了五六年,你們現在幹,太晚了。”雷軍用略帶有悲壯色彩的方式宣佈小米下場造車背後,是因為造車真的艱難。

資金,是每一家造車公司都逃不過的首個關卡。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公開表示,一個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200億元;而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則認為,200億元還不夠花。面對着鉅額的資金投入,即便是擁有強大現金流的科技大佬們也難言輕鬆。

不久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集度汽車進行了一次工商變更,且在香港成立了一家控股公司集度汽車(香港)有限公司,以控制位於中國境內(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的兩家實體北京集度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集度汽車有限公司。知情人士強調,集度汽車此舉意在拓寬融資渠道,方便境外融資

回想2022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期間,集度汽車CEO夏一平曾説過,“集度科技的融資節奏也是隨着整個業務發展的節奏來走,我們未來還會繼續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也有探索外部的融資計劃。”

此外,威馬汽車、零跑汽車、高合汽車等第二批造車新勢力正在開足馬力奔赴IPO,希望登陸二級市場融資。而已經上市的“蔚小理”也採用多地上市的方式,豐富融資渠道。

除了資金,量產也是新造車勢力無法迴避的問題。尤其在當下,PPT造車的時代已經遠去,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交付數據慘淡的玩家會漸漸離場。在這場造車遊戲中,任何玩家稍不留意,曾經的輝煌便可化作烏有。

這段時間,汽車圈關於美國商用電動車製造商ELMS申請破產引發轟動。2020年,華人羅冠宏創辦的ELMS靠着“最後一公里電動貨車”的概念,橫空出世。在汽車未實現量產的情況下,ELMS成立一年後便通過SPAC方式成功IPO。上市一年後,ELMS資金鍊出現了問題,制定的產能目標也未完成,最終走向破產。

還有被稱為“特斯拉殺手”的Rivian和滑板造車明星企業Canoo,目前都處在破產的邊緣。馬斯克曾公開提醒,除非這兩家公司接下來的技術路線發生重大變化,否則破產會是唯一的出路。反觀國內,昔日的拜騰、雲度、綠馳等一批“PPT造車”玩家已經排隊倒下。

而量產的關鍵在於供應鏈。目睹了缺芯潮、電池原材料漲價、疫情等一幕幕,供應鏈被車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4月乘用車市場零售104.2萬輛,同比下降35.5%,環比下降34.0%。其中,蔚、小、理為代表的頭部新勢力,交付均下降5成左右,幾近腰斬。而比亞迪4月零售銷量為10.48萬輛,這也是比亞迪連續兩月銷售破10萬輛。

比亞迪的成功,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造車,得供應鏈者得天下。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對自家的供應鏈一直引以為傲:“既能做電池,又能做電機,又能做電控,目前全球也就是比亞迪一家。”

因此,我們從2022年開始看到車企不斷投投投。今年2月,蔚來、小鵬、理想一同入股了汽車電池黑馬企業欣旺達;無獨有偶,華為、小米、吉利也一同投資了固態鋰電池研發商衞藍新能源、廣汽投資了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不勝枚舉。

汽車產業鏈實在太龐大了,爭搶供應鏈話語權是一場持久戰。今年3月,與小鵬汽車關係密切的星航資本(Rockets Capital)宣佈完成首期美元基金的首輪關賬,募資金額超過2億美元,主要的投資方向便是汽車產業鏈。

畢竟,缺芯潮的教訓歷歷在目。

這是中國造車江湖的嶄新一幕。汽車歷來被視為製造業的一顆明珠,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大舉崛起,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正在漸漸形成。雖然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有人會中途倒下,有人會黯然離場,但在你追我趕間,中國的汽車工業終將緩緩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