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白敬亭趙今麥《開端》:時間輪迴中的人性救贖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娛樂


原標題:《開端》:時間輪迴中的人性救贖



“時間循環”題材網絡劇《開端》,改編自祈禱君“開”系列同名網絡小説,講述了大學生李詩情和遊戲構架師肖鶴雲在遭遇公交車爆炸後“死而復生”,不斷經歷時間循環,兩人像遊戲闖關一樣,一次次地阻止爆炸、尋找真相的故事。

《開端》以“時間循環”的“點子設定”來構建故事情節。“時間循環”是科幻影視劇常用的劇情設定模式,從好萊塢電影《土撥鼠之日》《記憶碎片》《時間機器》《源代碼》《明日邊緣》,到電視劇《迷失》《穿越時間線》《時空守衞》《遠古入侵》,再到國產科幻小説《一日囚》《無限恐怖》《千年回溯》等,都是通過困守在“時間輪迴”中的主人公的救人與自救,引發人性思考。《開端》在對前輩藝術創作模式的致敬模仿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審美節奏和價值訴求。它的重點並不在於解釋“時間循環”的科學機理,而是重視人物角色的刻畫,為觀眾講述一個有張力、有高潮、也有淚點的故事,並藉此揭示普通人面對“極端情境”(汽車炸彈襲擊事件)時的命運抉擇與人性救贖。

《開端》裏的“凡人英雄”模式,是超越好萊塢“超級英雄模式”的中國氣派新模式,它讓觀眾在“個人英雄主義”流行文化的濫觴中有了新的選擇。當危機降臨,從來都沒有超級英雄和救世主,只有那些雖有困惑和猶豫,但仍然能保持善良並願意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這種藝術創作態度,既符合“美美與共”的當代審美文化塑造的內在規律,也是現實題材最大的現實價值與意義。它告訴我們,危難中仍有平民英雄在救人自救,正義良知仍是身處困境中的普通人自覺的道德堅守。

劇中這些普通人的選擇,為劇集增添了超越“爽感敍事”“消費主義”“遊戲化情境”等特徵之外的現實關懷的價值。“小人物/普通人的掙扎、反抗與救贖”主題的塑造,不僅賦予劇集緊張刺激和身臨其境的觀劇氛圍,又營造了催人淚下、蕩氣迴腸的人文精神內涵。無論是李詩情、肖鶴雲和盧迪這樣的熱血青年,還是張成和小江那樣果決勇敢、心繫羣眾的人民警察,以及經過短暫內心掙扎仍然挺身而出的打工人老焦,他們在危險中勇敢逆行、在荊棘中披荊斬棘。人性的永恆光輝始終是化解危機和困境的鑰匙,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劇雖然借用了“時間循環”的外殼,但它講述的仍是具有濃厚社會文化底色、深刻現實主義價值和人文精神的中國故事。在這個層面上,藝術創作與現實國情、社情、人情實現了無縫對接,並在“網改劇”這個泥沙俱下的領域中實現了真正的“落地”。這也是《開端》及其塑創造的“普通人情境”敍事模式為國產電視劇生產與傳播帶來的有益啓示。

《開端》通過富有特色的角色塑造和多線程的故事線營造,為觀眾塑造了特殊情境之下的“普通人羣像”。它既正面反思了很多社會熱點問題,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複雜。按照劇情設定,電視劇主要表現男女主人公尋找真兇、解除危機,並打破“時間循環”的故事。作為全劇的焦點,兩位主角多層次化的性格展示和可成長性的心理活動刻畫,為觀眾呈現了多元“時間線”中人物性格的複雜性與矛盾性。


除了兩位主演之外,電視劇還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層次多樣,內心情感豐富的支線人物。為了不讓觀眾陷入“時間反覆循環”的枯燥無聊狀態,《開端》別出心裁地對原著中的人物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一方面努力營造着李詩情和肖鶴雲在公交車上試圖“解謎”“尋兇”與“救人”的緊張窒息感,另一方面不斷豐富小説中人物和情節的“支線副本”,通過不同的人物和支線劇情探討人性,表現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讓觀眾看到每個個體的思想。

《開端》在製作和傳播上融合了中外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元素,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觀劇選擇、反思契機以及觸發“共情機制”的新路徑。內容題材、製播模式、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開端》都在國產網改劇的方陣裏別具一格,自帶亮點。它既借鑑了美劇和日漫等現代文化的工業製作流程和內容生產模式,也融合了本土化的日常生活、行為規範與價值理念。在題材上,它集中了偵探小説、網絡遊戲、二次元、科學幻想以及生活倫理等多重文化形態於一身,在較短的篇幅中為不同層次、階層和價值訴求的觀眾呈現了一出精彩的人生戲目。其中,“中二少年”盧迪的故事線,既會讓“網生代”觀眾會心一笑,也會觸及身為父母的觀眾內心的柔軟。種瓜大叔與兒子的故事、打工人老焦望女成鳳的故事,則會引發不同層次的觀眾對於家庭倫理的思考。警察小江和師傅張成的故事,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温馨的師徒情誼。總之,這些接地氣、具有現實感的情節,幾乎牽動了各個“代際”觀眾的情感,觸發觀眾內心的“共情”。

此外,電視劇也不刻意迴避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比如對“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看客”心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戒備、輿論場中不明真相羣體的冷漠等問題進行揭露和反思,對失獨父母遭受“網暴”以及艱苦奮鬥的小人物的同情與關懷等,都能引發觀眾對於身份認同、社會感受、價值取向、人際關係以及生活倫理等諸多層面的深刻內省與反思。(作者: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 鮑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