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伏將至,重在養心、祛濕,記住“喝二茶、灸三穴”,做好四件事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健康

常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

三伏,是一年中氣温最高、又潮濕悶熱的階段,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0天)

“伏”,可稱為“長夏”,從中醫五行學方面講,五季對應五臟,即春、夏、長夏、秋、冬,對應肝、心、脾、肺、腎。

也就是説,夏季養生重在養心,長夏重在健脾祛濕,有利於助你安穩過夏。

三伏將至,重在養心、祛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低下。

1,養心

《黃帝內經》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夏季悶熱,人們容易煩躁,導致“情緒中暑”,而情緒變化直接影響氣血運行,心情不暢,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

2,祛濕

中醫講,“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進入伏天,天氣炎熱、雨水多,而脾最怕濕,濕氣過重,會導致食慾不振、經常睏乏、無精打采的現象。

三伏天,想健康,記住“喝二茶、灸三穴”,做好四件事!

“喝二茶”:

夏季炎熱,人們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出汗較多,容易使體內流失更多水分,多喝茶,不僅能補充水分,還有一定的養生功效。

1,蓮子甘草茶

將蓮子(帶心)、甘草、綠茶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具有清心安神、瀉火除煩的作用,還有生津止渴、補益脾腎和肺氣的作用。

三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現食慾減退、失眠等不適,每天一杯茶,養心、安心。

2,白鼓丁薏仁茶

將白鼓丁、薏仁、赤小豆、馬齒莧、芡實、玉米鬚、淡竹葉、山楂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擅於祛濕熱。

白鼓丁,藥食兩用,性寒,具有利尿、利濕作用,可改善濕熱引起的噁心、舌苔發黃、臉上起痘痘等。

​薏仁和赤小豆是常見的祛濕搭配方,有很好的健脾祛濕作用。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止血涼血的作用。芡實,歸脾經,具有健脾祛濕、調理脾胃的作用。

玉米鬚,具有利尿利濕、利於去除體內濕熱之氣。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山楂,歸脾經,有消食健胃的作用,還可改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等症。

“灸三穴”:

中醫講“冬病夏治”,要“借夏勢而為”,夏季人的陽氣比較足,代謝比較旺盛,利於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

艾灸,是中醫的一種養生方式,利於養陽。“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1,關元穴

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三寸。

取適量的艾條,點燃,放在距離穴位一寸左右的位置上方進行燻灼,堅持15-20分鐘左右即可。

具有祛濕、強健脾胃的作用。

2,神門穴

此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艾灸此穴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與少府穴搭配一起進行艾灸。

少府穴位於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具有健脾除濕,發散心火的作用。

3,足三里穴

此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寬處。

長期灸足三里穴,能起到温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的作用,可通過調節脾胃功能,來增強人體免疫力。

做好四件事:

1,飲食:宜多食苦味

中醫講,苦味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三伏天裏,適當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食物,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還可預防中暑。

苦瓜,是夏季降火之“良藥”,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助於清脂、排毒。

苦菜,是解暑開胃之佳餚,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2,起居:宜晚睡早起

中醫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季“晝長夜短”,加上天氣炎熱,會影響人們睡覺。

最好是晚睡早起,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但不要超過11點入睡,要保證每晚至少6個小時的睡眠。

中午適當小憩,讓身體休息一下,補足睡眠,利於下午工作、學習的狀態更佳。

3,情緒:宜心靜自然涼

天氣炎熱,人的情緒容易激動,會導致血壓波動太大,加重心臟負擔,從而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情緒不佳,也會使胃腸道功能紊亂,誘發呼吸系統疾病。

保證情緒穩定,記住“心靜自然涼”,宜調息靜心,讓心得到平靜,心臟得到休息。

《養生論》記載,夏季“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4,防病:暑邪、寒邪

中醫講“風、寒、暑、濕、熱、燥”,其中“暑邪”是三伏天最應注意的。

中醫認為“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獨發於夏季。

暑熱之邪,會耗散陽氣津液,大量出汗,使體液減少而傷津,出現唇乾口燥,尿黃心煩等現象。

“寒邪”多發生在冬季,但現代人們長期在空調房間裏帶着,周圍氣温驟降,加上,飲食過於寒涼,也容易導致人體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