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孩子更喜歡去奶奶家,而不是姥姥家孩子的回答很現實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健康

奶奶和姥姥,一個是爸爸的媽媽,一個是媽媽的媽媽,從血緣角度來看,應該是同等親近的。
可現實中,大多數孩子卻是跟奶奶更親,姥姥在他們眼裏反而像是外人一般。
這也可以從稱呼中看出來,很多地方就是把姥姥叫“外婆”的,這個“外”字就道出了幾許生分。
大姑只有一個女兒,四年前,表姐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也是迄今為止大姑唯一的孫輩。
老一輩的都有很強烈的抱孫意願,對於這個小外孫,大姑當然是寶貝得不行。
可隨着外孫一天一天長大,大姑卻越來越失落,因為她覺得外孫跟自己很生分,簡直不像是親孫子。
更可氣的是,即使是在大姑的家裏,外孫也經常提他的奶奶,尤其是在被姥姥(大姑)批評的時候,就更會拿奶奶來比較,説什麼“還是奶奶好”之類的話。
雖説童言無忌,但孩子總是這麼説,做姥姥的心裏肯定也會過意不去的,所以有時候氣上心頭,也會對外孫更嚴厲,這也導致外孫對她的看法越趨嚴重。
結果到了去年春節的時候,外孫就説什麼也不肯去姥姥家拜年,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去姥姥家,他就説姥姥不喜歡他。
再問他喜不喜歡去奶奶家,他就手舞足蹈地説喜歡,還拉着父母要求現在就去奶奶家。這件事被大姑知道後,心裏的失落感就更強烈了。
英語裏奶奶和姥姥都是一個單詞,既然不作區分,孩子們應該也不至於對奶奶和姥姥區別對待吧。
可中文語境裏卻不一樣,不但分詞,而且姥姥還可能被稱為“外婆”,一看就很生分了。
所以外孫對姥姥不如對奶奶那麼親近,也是情有可原之事,要知道,文化的影響力可是很大的。
為什麼孩子更喜歡去奶奶家?這些原因都不可忽視
奶奶與孩子屬於同一個家族孩子與父母組成的家庭叫做小家,如果再加上爺爺奶奶,以及可能存在的叔叔伯伯家,那就是一個家族了。
之所以這些家庭能組成家族,是因為它們通常都會共享一個姓氏,祭祀共同的祖先。
所以在孩子眼中,奶奶比姥姥更像是自己人,是出自同一個家族的成員。
姥姥可能更疼她的孫子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如果姥姥還有自己的孫子的話,那她很可能會更疼自己的孫子,這就會讓外孫感受到冷落,從而對姥姥產生抱怨甚至是怨恨。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是那些傳宗接代觀念濃厚的姥姥,甚至會當着眾人的面公開偏心。
討厭姥姥那邊的某個人除了以上兩大因素外,還有一種可能的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孩子很可能是因為討厭姥姥那邊的某個親戚而不願意去姥姥家的,比如外公,或者舅媽等等。
中國傳統裏,去姥姥家就是走親戚,平時去的次數不會太多,自然就容易與那邊的親戚生分,所以只要有一兩個親戚讓孩子很反感,就會嚴重打消孩子去姥姥家的意願。
明白這些道理,父母就應該知道,當你的孩子表示不願意去姥姥家時,千萬彆強迫他去,而應該用合理的手段去引導,否則只會讓孩子對姥姥家的反感變得更強烈。
孩子不願意去姥姥家怎麼辦?這些方法最管用
經常把姥姥姥爺接到家裏來住,培養祖孫感情孩子都是慢熱的,經常跟他住在一起的長輩,就算本來不親,也會變得很親。
所以父母可以把姥姥姥爺接到自己的小家裏來住一段時間,讓祖孫有更多的時間相處,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處出感情來,孩子當然也就更願意去姥姥家玩了。
告訴姥姥和孩子的關係不管孩子對姥姥有什麼看法,他對媽媽的感情總是最真摯的,而這正是可以拿來促進孩子與姥姥感情的最有力武器。
當孩子表現出對姥姥家的反感時,媽媽可以試着解釋他與姥姥的關係,即姥姥是媽媽的媽媽。
只要讓孩子明白這一層,自然就會生出愛屋及屋的情緒,把對媽媽的愛延伸到姥姥姥爺頭上,也就不會再排斥去姥姥家了。
方法其實是很多的,只要父母有心去思考。可有的父母就是沒往這些方面想,孩子不願意去,就生拉硬拽逼着他去。
這樣的行為,不但無法培養孩子與姥姥姥爺的感情,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反感那邊的親戚,長遠看來,對維持祖孫和睦也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