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諺語:“春困秋乏夏打盹”,夏天天氣炎熱,陽光照射着大地,人也被高温炙烤着,就感覺人軟綿綿的,就想睡覺。
應該是陽氣充足的夏天,為什麼有的人總犯困呢?這還不是體內的濕氣在作怪嗎?
濕氣有兩濕,一部分是來自於外部環境帶來的濕氣,像雨水、空調等等。另外一部分就是身體內部的濕,體內脾胃是主運化水液代謝的,脾胃功能好,流向四肢、體表的血液充足;而脾胃虛弱,就容易在體內形成“濕氣”。
我們可以把脾胃比作人體的一台抽水機,抽水機正常運作,就能把水濕抽出去,如果抽水機出現了故障,是不是就不能工作了,水濕就不能被抽出去呢?也就是説脾胃功能虛弱,出現了問題,水濕不能及時抽出去,堵塞中焦,就會在體內形成濕氣。
體內濕氣重,人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大便溏稀、肌肉痠痛等不適症狀。俗話説:“濕氣是萬病之源,濕氣重、百病生”。那麼,如何 祛除體內的濕氣呢?中醫講“心病還需心藥醫”,既然大部分的濕氣都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想要祛除體內濕氣,就不能簡單 的 祛濕,還需要健脾。
想要祛除體內濕氣,巧用生活中的“兩米”,濕氣嘩嘩排,還能健脾益胃!
1、薏米
今年的夏天,雨水特別多,空氣中瀰漫着潮濕的味道,不僅外濕容易侵入身體,而且還會影響脾胃功能。中醫講“脾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脾胃出現問題,就容易使濕氣排不出去,加重濕氣的現象。所以,祛濕還要健脾,雙管齊下,才能達到祛濕健脾的效果。
説到健脾祛濕,薏米肯定在榜上,薏米,又叫薏苡仁,性微寒,可以入脾經、胃經、肺經,具有清熱、利濕、健脾、益胃、補肺的作用。不過,想要薏米達到更好的祛濕效果,一定要把薏米炒熟。
炒薏米時把薏米洗乾淨後,用文火炒至微黃,待薏米鼓包時盛出來,放涼即可食用。這樣炒熟的薏米帶有谷香味,經過炒制後的薏米,藥性就平和了,比起生薏米,它的祛濕健脾效果更佳。
現在的人活動是越來越少了,吃得又好,還喜歡熬夜,還要面臨各種壓力,就容易造成脾虛濕盛的局面,容易出現頭昏、身體困重、四肢乏力等症狀,這時候就可以選擇食用炒薏米來達到健脾祛濕的作用。
2、雞頭米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雞頭米是什麼,可是芡實卻家喻户曉,其實雞頭米就是芡實。為什麼稱芡實為雞頭米呢?這是因為它和睡蓮有點像,葉片貼着水面,而下半身泡在水裏,所以有雞頭米之稱。
芡實雖然長在水裏,但是它長得生機勃勃,有陽氣破水而出之勢,能駕馭水濕。芡實可以補腎,亦可以健脾,可以説給祛濕加了一個雙保險。第一個保險就是腎臟可以運輸水濕,為祛濕增加了驅動力;第二個保險,可以促進脾胃健康,通調水道,更好地祛濕。
而且,芡實還是一種性質温和的食物,老人小孩都適合吃,身體虛弱的人吃點芡實,還能幫助恢復體力,非常適合家庭日常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