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習鑄忠誠 | 注重“手”培養,讓孩子“心靈手巧”起來
在體檢門診上,有時大夫會體檢出肢體末端肌張力高的寶寶。雖然這些對大運動沒什麼影響,好多家長認為寶寶長長就好了,但有家長細心的發現,孩子大一點時握筆時姿勢不標準,運筆時手腕、指尖靈活度不足,出現個別筆劃寫不到位。這到底是為什麼?明明孩子已經這麼大了,不可能寫不好這個字。其實這就是手眼協調能力差的表現之一,那麼,什麼是手眼協調能力?它的重要性有哪些?
手眼協調是指在視覺的配合下手的精細動作的協調性。隨着精細運動能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越來越佔重要地位,如嬰兒期初步的手眼協調、擺弄物體的動作、幼兒期用茶杯喝水、自己穿衣服、扣紐扣等動作。
手眼協調能力的發育順序:
3-4個月:開始看自己的手;
6個月:雙手可在視線監控下襬弄物體;
9個月:用眼睛去尋找從手中掉落的物品;
10-12個月:喜歡故意把抓在手中的玩具扔掉,並用眼睛看,用手指;
12-18個月:拿筆在紙上塗畫;
18-24個月:拿筆劃長線條等。
手眼協調能力發育的意義: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通過眼睛才能真實地瞭解周圍的事物。手也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動可以促進腦的發育。眼睛的單獨活動與手的單獨活動對小兒的成長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有手眼協調活動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小兒各項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手眼協調能力的發育對促進運動能力,智力和行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小兒來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所以,在孩子0-3歲生長髮育關鍵期,我們不能光關注孩子翻身、坐、爬、站等大運動能力的發育,更要關注孩子抓握、拇食指對捏、自主進食等精細動作、手眼協調能力的發育。因此,手眼協調能力的發育雖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如果平時注意培養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寇盼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