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更多表現出的,是家長的威嚴與嚴厲,把自己的位置擺得比孩子高得多,因此往往會有親子間溝通缺失的現象。
許多父母往往喜歡給孩子做安排,本身孩子的興趣愛好就和父母的想法有一定的差異,再加上親子之間沒有交流,就會產生更大的意見分歧,與孩子好好相處,需要父母靜下心來,好好聆聽。
有一檔叫做《少年説》的節目,專門聚焦於青少年的心聲吐露,節目中的男女生們會大聲喊出自己在青春期所經歷的各種煩惱,與父母之間的相處也是其中一種,在一期節目中,一位女孩對他的媽媽吐槽起自己的一些不滿。
主要內容就是自己不喜歡去媽媽給她選的補習班,無論是乒乓球還是跳舞,或者是非洲鼓這些特長,都不是她自己主動要求或者內心喜歡的,全都是因為媽媽的想法而給孩子報的,聽着女兒對她的控訴,媽媽並沒有改變態度。
即使女兒説,能不能在詢問過自己的意見之後再做決定,媽媽還在拒絕説不可以,甚至還準備給孩子報更多的班,卻不顧及孩子所表現出的抗拒和疲憊。
而在後來的環節,媽媽鬆口,可以讓孩子説一個自己喜歡的,孩子卻啞口無言説不出來,因為習慣了家長的安排,已經連自己的主意都拿不定,自己的想法從來沒有得到過重視,女孩已經説不出自己喜歡什麼了。
其實這並不是個別現象,許多孩子在家長長期過於強勢的管教下,已經失去了判斷力和做決定的能力。父母的親力親為,是孩子的支柱,也是孩子的壓力。即使孩子曾經有自己想法,但長久地不被 父母傾聽,也就被深埋心底,最後逐漸被自己淡忘。
因此學會聆聽孩子,是許多家長應該上好的一門必修課。
會傾聽孩子聲音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一股更大的助力。更會傾聽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其孩子時,就能更加有的放矢,懂得按照孩子的需求來進行教育和調整自己的想法。因為家長的身份以及自身的壓力,而缺失了這份傾聽,往往對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性格養成都有着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孩子的生活一直處於被父母干涉的狀態,被選擇,被安排,從日常起居到人際交往,甚至個人喜好都無法自由地發揮出來,勢必會引起家長和孩子的對立。被父母忽視自身感情和想法的孩子往往會越來越不愛跟父母交談,即使沒有發展到爭吵的地步,但是孩子已經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因為孩子在父母這裏根本感受不到尊重。
另一方面,孩子由於長期得不到聆聽,想法和意見也沒有一個宣泄口,只能隨着時間慢慢流逝,由此變得沒有主見,甚至是膽小懦弱,失去了選擇的意願。要麼在沉默中自我突破,要麼在沉默中孤僻自卑,性格變得極端。
雖然有兩種可能,但很不幸,後者是大多數的情況。
而當我們開始聆聽孩子的想法後,內心的各種情感有了發泄的渠道,孩子也不用在心中憋悶着各種壓力,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中,也都會更加的輕鬆。能夠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也更容易建立起自信自強的心境,讓他們在面對問題時,也敢於訴説,敢於挑戰。
懂得傾聽的家長,除了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也要給孩子做角色的機會,從而培養其獨立思考的意識。傾聽只是一種引導手段,在父母傾聽的過程中,引出了孩子的表達,思考以及邏輯的建立,這才是傾聽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