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書只看圖不看字,能有效果嗎?家長該怎麼引導?

很多家長髮現自己挖空心思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書,結果孩子只看圖,不看字,一本書幾下就翻完了。

這讓人很是困惑,孩子這樣算閲讀嗎?會不會影響理解?要不要引導呢?

別急,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孩子閲讀這件事。

  • 孩子愛看圖不愛看字是常態

俗話説,一圖勝千言,在孩子的眼裏更是如此。

據權威著作《漢語兒童早期閲讀與讀寫能力發展研究》記錄:科學家對4-6歲兒童的閲讀習慣進行研究,發現獨立閲讀時,孩子發現並閲讀圖畫的平均時間是0.11秒,而閲讀文字需要的平均時間則長達3.42秒,後者是前者所需時間的300多倍。

孩子看書只看圖不看字,能有效果嗎?家長該怎麼引導?

同時,在平均每頁書8.81秒的閲讀時間內,孩子看字的時間只有2.15秒,其餘時間都是在看圖畫。

可見,孩子天生就容易關注到圖畫,而且對圖畫有着濃郁的興趣。

  • 孩子愛看圖多過看字,並非壞事

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只看圖不看字,會影響閲讀的效果。

其實,從圖畫中獲取信息更簡單快捷。

從閲讀文字到理解文字的意思需要一個轉換的過程,這往往需要較多的知識儲備,難度太大就容易打擊閲讀熱情。

對孩子來説,繪本中的“圖畫”是比文字更清晰的符號。通過看圖畫,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畫面的內容和意思,甚至可以忽略文字直接進行閲讀。

以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為例,情緒是抽象的,難以辨別。但孩子卻可以通過觀察顏色和表情來感知小怪獸們的情緒,從而瞭解什麼是快樂、憂傷、憤怒等,進而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可以説,正是豐富多彩的圖畫,築起了孩子們色彩斑斕的童年。

  • 孩子的閲讀能力是循序漸進的

美國塔夫茨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授,閲讀與語言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安娜•沃爾夫在《普魯斯特與烏賊:閲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中提出了“兒童閲讀發展的五個階段”:

孩子看書只看圖不看字,能有效果嗎?家長該怎麼引導?

第一階段:6個月—6歲:閲讀預備期the emerging pre-reader

第二階段:6歲—7歲:閲讀新手the novice reader

第三階段:7歲—9歲:初步理解the decoding reader

第四階段:9歲-15歲:通暢閲讀the fluent,comprehending reader

第五階段:16歲以上:專業讀者the expert reader

瑪麗安娜提出,在孩子6歲以前都處於閲讀的預備期,太早去教孩子閲讀識字,並不符合孩子的生理規律。

在孩子6歲以前,親子間的互動、日常生活的積累、繪本的圖畫都是很好的閲讀啓蒙。

通過啓蒙,孩子首先積累的是聽力詞彙,再慢慢將聽到的詞音和文字進行對應,完成識字的過程。

《漢語兒童早期閲讀與讀寫能力發展研究》的另一項研究表明,當孩子逐漸長大,識字量和閲讀經驗不斷增加,孩子會逐漸發展出良好的文字意識。

這時,他們會更多地關注文字,並將文字和圖畫結合起來理解,從而改變只看圖的閲讀狀態。

  • 親子共讀有助於孩子養成持續閲讀的習慣

不論是看圖還是讀字,閲讀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理解其中的意思,並收穫樂趣。

有研究證明,相比於獨立閲讀,親子共讀時,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強,也更容易愛上閲讀。

因為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説,他們的閲讀量和識字量都比較少,很容易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情景,如果硬要孩子靠自己去理解,孩子很可能中止甚至放棄閲讀。

孩子看書只看圖不看字,能有效果嗎?家長該怎麼引導?

相反,在親子共讀時,家長的講解很容易幫助孩子建立聲音+圖畫之間的聯繫,閲讀過程更加順暢,更容易理解繪本的內容。

另一方面,孩子對於感受是非常敏感的,即使他們忘記了共讀的內容,也一定會牢記親子共讀時與父母相處的美妙感覺。

當然,這不是説父母要永遠陪孩子讀書,而是在孩子還不熟悉閲讀的時候,給予一些陪伴和引導,讓孩子產生閲讀的興趣和信心,進而培養持續閲讀的習慣。

在0-6歲的閲讀啓蒙期,圖畫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隨着年齡和閲讀量的增長,孩子會逐漸完成從“圖畫閲讀”到“圖文共讀”的過渡,所以家長不要着急,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看書只看圖不看字,能有效果嗎?家長該怎麼引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