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一種中醫概念,指人體內的邪濕之氣。濕氣是人體津液的一種,自然界中的潮濕氣候是濕氣的來源之一,口味過重、喜食肥甘味厚的食物,也容易使濕氣堆積。濕氣的特點之一就是黏膩,體濕便溏,指體內濕氣重的人,大便黏膩容易粘連。中醫上形容濕氣重的感覺叫濕重如裹,如同穿了一件不幹的衣服。中醫上認為濕氣為“百病之源”,濕氣過重容易損傷陽氣,引發一系列疾病。
濕氣重與脾的關係
脾是中醫五臟之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運化,其中包括水濕的運化。中醫上認為脾為後天之本,通過運化為機體生命活動提供精微物質。脾的運化水濕指對水氣津液的吸收、轉化、運輸等作用。身體內的水分通常處於平衡狀態,濕氣也是水分的一種,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濕氣就會及時排出體外,不容易堆積在體內,濕氣的堆積,大多是由於脾運化水濕的能力失調,水液代謝紊亂,使濕氣堆積,所以體內濕氣重,可能是脾不好,中醫建議,常喝幾樣湯,養脾助排濕。
常喝幾樣湯
紫米薏仁粥
濕氣重的人,常喝紫米薏仁粥,有助於養脾助排濕。紫米是水稻的一種,顏色紫黑,因此被叫做紫米。中醫認為字幕性温味甘,能益氣補血,滋補健脾,養護脾健康,提高身體運化水濕的能力,預防濕氣堆積。薏仁是傳統食材,可以做粥,也可以做麪食。薏仁味甘淡,性微寒,常吃薏仁能健脾利濕,促進濕氣的排出,還能改善濕氣的運化,預防濕氣堆積。所以體內濕氣重,可能是脾不好,中醫建議,常喝紫米薏仁粥,養脾助排濕。
白朮茯苓雞湯
濕氣重的人,常喝白朮茯苓雞湯,有助於養脾助排濕。茯苓和白朮都是常用的祛濕重要材,茯苓藥性平和,利水除濕的同時還不傷正氣,有助於脾的養護。白朮味苦性温,入脾胃經,為功能運脾中藥,能健脾祛濕,常用茯苓白朮煮湯喝,能促進濕氣的排出,還能健脾,提高身體的運化水濕能力,進一步預防濕氣堆積。雞肉煮湯,能使中藥的營養容易吸收。所以體內濕氣重,可能是脾不好,中醫建議,常喝白朮茯苓雞湯,養脾助排濕。
中醫上有六邪,其中濕氣是最難纏的。濕氣是“百病之源”,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濕氣的堆積通常與脾運化水濕的能力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注意脾的養護,能從根源上預防濕氣的堆積,所以體內濕氣重,可能是脾不好,中醫建議,常喝白朮茯苓雞湯和紫米薏仁粥,養脾助排濕。少吃甜膩、辛辣食物,易影響脾胃正常運行,進而不利於排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