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加七
相差25歲的“神仙母女”考研,雙雙錄取,記者採訪時無一不能從她們日常相處中看到這是一對親密無間的母女。
女兒考研三次敗北,母親因為擔心女兒失利後自信心受到打擊,不顧50歲高齡,在記碌的工作中給自己排了一個密密麻麻的作息時間表,硬是趕上了女兒的腳步,幫着女兒一起推開了研究生大門。
採訪中,女兒一段話讓人感受深刻:“媽媽平時很愛學習,這發生在她的身上很正常。”
對於50歲的媽媽考研究生,女兒沒有譏笑而是感覺到了壓力,並化壓力為動力,這不得不説,正是母親白永旗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樹立了一個榜樣的力量。
無獨有偶在我國古代有“一門三學士”之稱的蘇氏三父子也因一起中舉而名動天下,當時父親蘇洵37歲,蘇軾21歲,蘇轍19歲。
蘇氏兄弟的成才一樣離不開蘇洵以身作則的教誨,蘇軾後世被稱譽“人格完美者”更是與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父母始終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這兩個故事裏的父母都是用自身以身作則培養出了人格優秀的孩子。
在中國人的心理,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感覺不論自己灌輸給孩子什麼思想,孩子都應該是乖乖接受的態度的。
當有一天發現這樣的期待落空了,可能父母就會用發火等形式去發泄自己的不滿 ,而這樣的態度更是造成了家庭關係緊張等問題。
央視紀錄片《鏡子》記錄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故事,在不斷的激烈對抗中,父母無奈地將孩子送到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在一次次心靈輔導時,孩子們吐露心聲。
14歲的澤清沉默寡言卻又沉着冷靜,我們無法從他的談吐中想象到他母親對他如同魔鬼一般的形容。
面對母親的關心,他用“賤”來形容,甚至抓打他的母親,他冷靜地分析他的母親,執着,嘮叨。
他説自己在家裏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他會與她對抗,打你兩拳,殺你一刀,讓你感覺到疼痛,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在他的眼裏,媽媽是不愛他的,讓媽媽給他做碗麪,媽媽都會表現得不情不願的。
難道他的媽媽真的是不愛他的嗎?當然不會的,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只是有些父母是真的不知道怎樣去愛,愛的能力也是需要學習和修煉的,孩子的行為就像一座冰山,你所看到的行為背後,是未曾看到的需要和信念。
15歲的家明不願上學,黑白顛倒,面對父母的高期待,他坦言:“自己什麼都必須聽父母安排。”
在他的口中,我們能聽到很多父母都熟悉的語言,“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考不上好的大學,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要你好好學習,爸爸就給你買什麼買什麼。”
其實家長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卻讓孩子對知識的天然探索能力就這樣不知不覺得被外界壓力與誘惑替換了,孩子的壓力慢慢地積累,於是大人越用力地推動,孩子便越不願意配合。
這種矛盾到一定程度,那個孩子便會慢慢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才有了家明這樣的網癮少年。
家長們只能把自己無計可施的孩子送到這所特殊教育培訓機構,希望“變形記”能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現。
殊不知卻最終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原來,相比於“問題少年”還有不少“問題父母”急需被改造。
家長為什麼需要被改造,有教育專家説過一句很刻薄的話:“我們親自把孩子生下來,卻從來不把孩子當親生的來養。”
愛孩子是天性,然而,大多數父母卻都不懂得如何智慧、有遠見的去愛孩子。那麼我們如何去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關係呢!
一、先有好關係,再有好教育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正面管教之家創始人“吳婷娜”曾説:“我們的孩子並不總生活在美好裏,良好的家庭親子關係會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得更美好!”
所以大人用心良苦的“教育”往往並不能取得想象中的成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家明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不買帳,選擇在網絡世界裏逃避現實。
對於家明來説,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能被尊重的寬鬆的成長環境,他能自由思考和行動,這個環境是温暖又安全的。
對於孩子們而言,能夠自由做選擇就意味着自己的 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鼓勵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而愛與自由往往是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石。
二、學會傾聽,鼓勵和認可
孩子本身有自己的思想和尊嚴,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給他們尊重和平等。
童話大王鄭淵潔對教育孩子的非凡見解和獨特方式,同樣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兒子鄭亞旗很小的時候,鄭淵潔就向他灌輸這樣的思想:人活着要有尊嚴,要懂得愛和自由;他一直蹲着和他“平等”地對話。
小小的孩子在長大後慢慢會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視角,他們也會與人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聰明的家長永遠都會懂得耐心地傾聽孩子説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語言佔不10%,語音和語調佔40%,而肢體語言等卻佔50%。
家長中蹲下來用心傾聽孩子説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用平等與耐心去傾聽孩子,同時也以身作則給孩子傳遞這樣一種理念:耐心傾聽別人説話,別人的想法也非常有趣。
孩子們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會尊重別人,懂得傾聽別人,這樣的孩子誰都會喜歡的,長大後這樣的孩子往往能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三、愛是聯結孩子內心的橋樑
大部分的家庭裏對於孩子都是由上而下的管教,很少家庭會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需要。
而原生家庭的氛圍更是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的,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要比在整日吵鬧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心裏要陽光很多。
我們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要和孩子建立一種互相理解,信任的關係。
不久前,有個小學的家長會,老師要求孩子們在黑板上寫下想對爸爸媽媽們説的心裏話。
9歲的睿睿在黑板上寫下了“媽媽,請別比宙斯還殘暴。”
在媽媽的眼裏睿睿是個自覺性很差的孩子,在家裏顯得處處毫無主見,可是他在學校卻是一個喜歡攻擊別人的學生。
一次睿睿和同學因為月亮會不會發光爭辯到打架,老師與睿睿交流後,睿睿説:“我説月亮不會發光,他偏説會發光!”
老師又問:“他不信就不信,為什麼要打他呢!”
“我是對的,他是錯的,他必須聽我的。”
從睿睿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媽媽對睿睿的控制慾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思想,性格和行為。
媽媽覺得:“睿睿份內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提醒監督,尤其寫作業自覺性很差,總是趁自己不注意就玩小刀,橡皮或者摳指甲,需要自己時刻盯着他,並不斷催促他快點,爸爸是個甩手掌櫃,什麼事情都不管,家裏所有的事情都靠着她,每天都累得能虛脱掉。”
對於媽媽的指控,睿睿卻説:“不管我做什麼,她都要管我,她從來不相信我!”
從媽媽和睿睿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媽媽是對睿睿有一定的控制慾的,對於睿睿來説,媽媽需要給他更大的成長空間,你希望他有自覺性,有主見,就要給他施加責任,並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孩子對人際關係的理解最先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的,更直接地説就是親子關係中感悟到的,對於睿睿來説,他的人際關係已經有了一些誤解,媽媽無意中就給他樹立了一種強權思想。
要改變睿睿這樣的狀態首先媽媽就要以身作則與睿睿建立平等友好的關係,並且有意識去引導他與朋友、同學打交道,鼓勵他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虛心向別人學習,引導他和同學坦誠相見、寬容以待。
同時夫妻和睦融洽的關係也是治癒媽媽的控制慾的最佳良藥,如果媽媽的內心是滿的,她就能有足夠的能量給家人更多的關愛。
加強夫妻溝通也能轉移媽媽對睿睿的高度關注,對於睿睿説這也是一種“鬆綁”。
在培養孩子之前,父母更應該培養自己做個好大人,將內在的自省化為切身的實作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父母應實現從教育者到共同學習者的轉變,建立平等的人格,形成互學互助的關係,而不是以教育者自居。
使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理解、傾聽和鼓勵孩子,和孩子在互動中一起成長。好的家庭教育,能給孩子的成功與幸福奠定穩固的基石。
母敞開心胸對孩子,同時也要給孩子表達感情的機會。給孩子埋下一粒愛的種子,便會開出熱愛父母的花,還會結種子,傳遞給下一代。
教育就是父母先要學會做一個擁有幸福的能力從而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擁有管理幸福和管理情緒的能力,愛的能力。
就如同蘇軾一樣即使生活中大起大落,依然能夠笑傲人生,努力學習和修煉,提高愛的能力,做稱職的家長。
祝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