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夏去秋來之勢可謂愈發明顯,雖然温度居高不下,但到了夜晚,也終於是恢復了一絲絲的涼意,而每當這個時候,很多人的體質卻會莫名其妙的降低,並且這種情況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卻要比老年人身上還多,這又是為什麼呢?
秋季體質下降的原因
南懷瑾大師覺得秋季時分,年輕人體質之所以下降,第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夏季畏熱少動又貪涼喜陰,於是在慣性的影響下到了秋季更加不會去運動。
因此在他的著作《習禪錄影》中這樣説:
“平時享慣物質文明,出門有自備汽車,穿吃方便,何曾用腳走過路,現在汝等在禪堂中大步前進雙手擺開,多舒服自在?吃飯走路,這就是人生。鄉下人半個鐘頭走五里路,古人一笠一草鞋,一肩扁擔,不問晴雨,走盡千山萬水,到處掛褡,何曾有苦?
古時人身體四肢經常在動,本能充分發揮了,所以少病;而今天都市中人四肢不勤,所以百病叢生。”
關於運動,很多人以為運動會耗氣血,其實不運動是更耗氣血的。因為久坐傷脾。身體的肌肉總是閒置不運動,你的脾就會越來越沒力氣,而食物吃進來,不會機械地變成氣血,都是要靠脾來運化,脾都不動了,自然沒有氣血了。因此無論如何,一定得動起來,特別現在是夏秋交換寄,大自然裏沒有寒邪,你運動出汗不會受寒,非常安全。動能昇陽,產生的陽氣都能涵養自身而不會去抵禦寒冷,又非常高效。
而除了運動,氣血的根本就是食物,對於吃的態度,南懷瑾先生是這樣説:
“我們的生命不是隻靠吃大米青菜。不過營養愈好,愈會吃出毛病。美國報道有一種實驗,一組老鼠給予過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給予正常定量的營養,一組老鼠經常捱餓。
結果營養好的老鼠死得最快,正常營養的,活得比第一組長些,但是後來多半生癌,只有餓飯的這一組活得最長。所以出家的人守過午不食的戒,原來還可以長壽。而《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也以減食為生病時的湯藥。 ”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所謂的餓飯,不是説吃了飯之後身體還有明顯飢餓感,這其實也是氣血不足的信號,這裏説的餓飯是六七分飽,輕微的飢餓感,但又不會覺得身體沒勁。”
這時候身體通過食物運來的營養已經足夠,又不會讓自己吃得太飽而運化不了。
中醫看的不是所謂維生素,蛋白質,這些營養,更關注脾胃,看脾胃能否運化吸收,吃進來的東西,如果不能運化,有用的變成氣血,糟粕變成濁物順利排出,那就會一直堆積在身體裏,變成運化不掉的垃圾,痰濕,還有脂肪。不僅不能營養身體,還成為身體的負擔。
現代人都愛吃辣,香辣的味道,特別開胃,忍不住就吃很多,平時一碗飯,配上香辣,吃了兩碗飯,滿足了嘴巴,卻沒有問問脾,能不能運化得了。
脾胃一直在超負荷幹活,真是很累的,時間長了這個氣血加工廠罷工了,身體的氣血越來越弱了。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氣血不會足,常常會出現:不愛説話、臉色蒼白、頭暈、無力、不愛吃東西,吃了會腹脹。
分享一個針對脾胃不好,調理脾胃的糕點,這個是明代御醫陳實功為了當時腸胃薄弱的皇子研製的。
陳實功活了81歲,在那個時代屬於高壽者,其秘訣,便是注重養脾胃。他認為脾胃功能直接影響人體正氣盛衰,脾胃強則氣血壯,脾胃弱則氣血弱。所以無論成年人,還是幼兒,均需重視脾胃的調養。
到了清代,八珍糕也在宮廷中流傳,以乾隆皇帝為首,掀起了食糕熱潮,慈禧太后更是食用此糕到晚年用於保養脾胃。
《湯頭歌訣》中也曾寫道:“八珍糕與小兒宜,參術苓陳豆薏依。懷藥芡蓮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
因此,這個方子也被人們保留了下來,作為養胃的好物。
將山藥、糯米、茯苓、薏苡仁等健脾養胃的食材濃縮在一塊糕裏,每天吃兩塊,香甜軟糯,清甜不膩人,細細咀嚼能吃到食材顆粒,這幾種食材都是健脾養胃界的扛把子。
芡實:健脾祛濕,能把體內的水濕排出去,幫助脾胃運化。
蓮子:補益脾胃,祛濕的同時能養心安神,如果情緒一直不好,蓮子必不可少。
白扁豆:被稱為脾之谷,不僅能祛濕,還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人。
山藥:健脾補氣,對肺也不錯,肺能調理水的通道,腎主全身水液,脾運化水,所以濕氣重如果能調理肺,也可以快速把濕化掉。
茯苓和薏米一定要有,它們一升一降,會讓體內的氣運作起來,茯苓能幫助脾清除水濕,加強運化能力,薏苡仁又是利水祛濕的,往下走。
山楂:健胃消食,有了它,哪怕有積食也不怕,還能行氣化瘀。
再配合養胃的糯米,加入人蔘,補脾益肺,補元氣,像本就體質虛弱的人再適合不過。
夏去秋來易睏乏
處暑後,在民間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語。“秋乏”是什麼道理呢。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則四肢無力,精神不振,陰虛可見咽乾、口乾、鼻幹。
秋季,雖然早晚温涼,但中午氣温仍很高,暑濕較重,暑濕最容易傷到脾,中醫稱暑濕困脾。
而脾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濕困後,身體就會感覺睏倦疲乏。從生理學角度講,因為在炎熱的夏季,皮膚濕度和體温升高,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的能量消耗自然多了,到了秋季,正好補上“夏耗”的債務。
所以處暑之後,在夏季因為熱不運動,晚上還喜歡吃夜宵的人要注意了,不運動加上暴飲暴食最是傷氣血,耗脾胃。夏天享受過的,秋天就要還回來。
人晚上之所以可以好好睡覺,一是因為氣機下降,二是因為心陽潛藏。只有陽氣收藏了,心神才能安寧,人才能入眠,或者深睡眠。
如果脾胃功能不強健,胃有積滯停留,脾不升,胃不降。陽氣不收,向上漂浮,心神被擾,這樣睡不着,要麼睡着了也是淺睡眠,夢多。正如《傷寒六書.不眠》所言:“若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寧”。
脾胃不好影響睡眠,而睡眠不好影響更多。中醫認為,睡眠的目的在於調整陰陽平衡,儲備生命能量,是養生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睡眠不好,人的陰陽失調,必然造成精氣虧損,影響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所以養生第一點還是得要睡眠好。秋季最佳睡覺時間應該是亥時(21-23點)至寅時(3-5點)末,也就是在晚上21點睡下,早晨5點起牀。
亥時三焦經旺,三焦通百脈,此時進入睡眠狀態,百脈可休養生息,可使人一生身無大疾。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亥時睡,寅時起。可惜現代人很少能夠做到,所以大街上臉色紅潤的人越來越少。若想長久保持身體健康,就應早睡早起。
處暑後重養肺
秋季屬金,是一年中養肺護膚最好的季節。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只要把肺養好了,不僅皮膚好,毛孔都乾淨了,呼吸道系統也會很好,身體的衞氣足免疫力也很好。
處暑後,燥氣逐漸當令,氣燥容易傷肺,進而耗傷津液,會出現口乾舌燥、咳嗽咳痰等不適症狀。中醫認為,肺為“嬌髒”,不耐寒熱,通過鼻與外界相通,容易被秋燥所傷。
可以多吃一些白色食物,中醫認為白色對應人的肺,多吃白色東西對肺有好處,只要把我們肺部的毒素,垃圾清理掉,皮膚也會好上很多,同樣這個方法也是《紅樓夢》中提到的:
可見這個茯苓粉的好處,兑牛奶吃或是白開水沖泡着吃,但茯苓粉不溶於水,建議還是煮粥時候加一點,更好煮開。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草堂歸來背煙雲,黃綬垂腰可奈何。因華陽尋藥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像我們覺得體內的濕氣濁氣很重,特別容易出油,頭髮油皮膚油,這就是濕氣作祟,並且起牀後容易水腫,尤其是眼部,皮膚最鬆弛,稍微有點水液就容易腫起來了。
茯苓是抱着松樹根生長的,故事後有經驗的老人家上山,想要找茯苓都會在下雨之後,先找到松樹根,然後順着乾燥的一點往下挖,就能挖到茯苓了,因為茯苓可以滲濕,有茯苓生長的地方,周圍水濕就沒這麼重了。
家裏的老人孩子,在換季的時候都可以喝點,我身邊一位經常容易出油的朋友,茯苓山藥粉是他每天必吃的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