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立冬,陽氣斂藏氣温低,學點規矩好入冬!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健康

落水荷塘滿眼枯

西風漸作北風呼

今日立冬

二十四節氣中,四季的開始被稱為“立”,立冬也往往被認為是冬季的開始。

此時,氣機變化明顯,很多人容易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發病或病情加重。

自立冬開始,天氣之間陽氣由收變斂,由降變藏。

人感天地氣機變化,機體陽氣亦漸斂藏於腎水之中,故冬日養生當重視陽氣的斂藏。

立冬起居·晚起早睡

冬季起居養生以斂陽養陰為根本,《黃帝內經》中指出,冬日養生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也就是説,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

早睡晚起能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立冬飲食·多食湯粥

立冬過後天氣轉冷,空氣濕度小並常伴有大風天氣,會引起皮膚乾燥瘙癢、粗糙脱屑,甚至皸裂。

此時當注意滋陰潤燥,飲食上應多喝水、多熬湯羹、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胡蘿蔔、豆製品、所有黃色蔬菜和水果。

在進補方面,大家需根據地域及個體體質差異選擇食物,不宜肆意進補。

如:

北方地區天氣寒冷,宜進補牛、羊等温補之品;

南方地區氣候温和,應進補甘温之品,如雞、鴨、魚類;

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高原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為宜。

此外,由於因為天冷,不少人減少了户外活動,因此,在三餐搭配上,應在早餐時吃飽、吃好;晚上適當進食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但不宜過量。

注意立冬後,如不重視藏精,比如熬夜、縱慾、焦慮等,或者借“進補”之概念,嗜食滋膩、燥熱之物,就容易“上火”,出現如汗多、面紅如妝、發熱等,再如頭暈、痘痘、口腔潰瘍、鼻衄、耳鳴、咽痛等不適。

立冬着裝·注意5暖

立冬時節,氣温下降迅速,寒邪侵襲人體容易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腦梗等危及生命。

此時,最好的養護辦法就是防寒保暖。除了要根據天氣變化調整日常着裝及室內温度外,以下這5個時刻也要注意保暖。

醒來暖:醒來時不要立刻離開被褥,尤其是室温較低時,應在被褥中活動身體,並請家人將室內變暖和後再起牀。

洗漱暖:洗臉、刷牙要用温水。

如廁暖:夜間如廁時應穿着暖和,最好備一件較厚的睡衣。

外出暖:外出時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等,面部和手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加快心跳或冠狀動脈痙攣。晨練不宜過早。

洗澡暖:可用浴霸等設備讓浴室充滿熱氣,等温度上升後再入浴。

小妙招保暖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後背膀胱經,人體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北方的火炕、南方對着火塘烤後背、在陽光房曬後背,都是温煦膀胱經的好方法,直到全身發熱,打出幾個噴嚏來,達到驅寒的目的。

立冬運動·輕緩為宜

立冬後運動時間應在早晨待陽光出現以後,晚飯後不宜外出進行激烈運動。

汗多泄氣、劇烈運動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故冬季宜選擇輕緩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為度。

尤其是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者,禁止劇烈運動,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很多人喜歡冬泳健身,但事實上,冬泳並不是人人適宜,冬泳運動劇烈、氧氣消耗大,對心肺功能要求高,所以身體素質較差或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要謹慎選擇。

立冬情志·平和少氣

冬“藏”即神藏於內,養生避病應力求精神安寧,遇事節怒,寵辱不驚。

冬季萬物凋零,且光照時間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容易讓人出現情緒低落或抑鬱,可適當曬曬太陽,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或者與友人傾訴,可以消除煩悶和低落的情緒。

切忌情緒激動及與人爭吵,生氣動怒容易肝氣鬱結,對心臟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尤其有心腦血管疾病者要注意保持情緒平和,可根據自身狀況選擇愉悦身心的運動,如聽音樂、養花等。

立冬保健要點

1

起牀要緩

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高發期。

寒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增加了心肌缺血的機會。

因此,中老年人在每日起牀時,要以“緩”為要,牢記這3個半分鐘:

醒來後在牀上躺半分鐘;

然後慢慢起來坐半分鐘;

再將兩條腿下垂在牀沿邊等半分鐘,然後再站起來走動。

2

吃點“白食”

立冬後,北方家庭多開始供暖,南方多使用空調,環境愈加乾燥,許多人皮膚變得乾燥、皸裂、脱皮,出現瘙癢。

對此,除了要及時塗抹油性的潤膚霜外,最根本的還是要從內“潤”。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解決冬季皮膚瘙癢等問題要從肺入手。

常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花生、白果、山藥、胡桃仁、百合等,能健脾潤肺、養血潤膚、緩解乾燥。

3

加一杯水

冬季天氣寒冷、乾燥,尤其是老人夜間不進水,人體產生尿液,再加上蒸發量大,很容易造成夜間血管黏稠度升高,出現腦卒中等意外。

建議晨起和夜間都喝杯水,小口小口喝下。睡前喝200毫升水,有助降低血黏度;起牀前空腹喝200毫升,則能稀釋血液。

來源:養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