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最難養生的季節,但又是,養生最重要的季節!
“三伏天”在小暑和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想健康度過夏季,進伏後,防“三邪”,即暑邪、濕邪、寒邪。
一、防暑邪
“伏” 指“伏邪”,也就是中醫講“六邪”中的暑邪。
中醫認為,“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獨發於夏季。
暑熱之邪會耗散陽氣津液,大量出汗,使體液減少而傷津,出現唇乾口燥,尿黃心煩等現象。
預防疾病:低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等。
二、防濕邪
“三伏天”也可以説是“長夏”,從中醫上講,長夏對應的五臟是脾。
夏季炎熱,且多雨而潮濕。脾最怕濕,濕氣過重會出現食慾不振、經常乏困、無精打采等現象。
預防疾病:腸胃炎、濕疹等。
三、防寒邪
很多人認為,“寒”只會出現在冬季,但,現代人們在夏季,空調冷氣使用普遍,使周圍氣温驟降,加上,飲食過於寒涼,也容易使人體受寒邪而發病。
“百病從寒起”,寒邪易損陽氣,讓人出現倦怠無力、新陳代謝緩慢、有汗排不出、身體畏寒、易感冒、腹瀉等表現。
預防疾病:胃腸道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等。
入伏後,做好四件事,助你一年少生病!
三伏天,一共40天,安穩度過,講究“以慢制熱”,堅持做好四件事。
一,喝水慢一點
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出汗多,很容易出現強烈的口渴感,但這時,身體已經極度缺水。
喝水養生,也是三伏天裏的重中之重。喝水時,不要太快,否則,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對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要注意。
喝水時,一定要小口、多次、勤喝,這樣還利於身體吸收。喝水時放一些花草茶,還有很好養生功效。
1,金桂菊茶:降火、消炎、排毒
炎熱天氣很容易使人的火氣上升,出現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表現。
夏天去火,每天一包金桂菊茶即可。此茶由金銀花、桂花、胎菊、蒲公英按一定比例搭配製成 茶包,用熱水沖泡。
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能清熱解毒,可改善口臭,清除體內毒素。
桂花,性温,有止咳化痰。清腫散瘀的功效,且還有調和茶性的作用。
胎菊,擅於清肝火,又能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臨牀上常與蒲公英配合適用,有清熱解毒作用。
而蒲公英也有很好的降火、消炎作用,對上火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很有療效。
四者搭配,能很好降肝火、改善口腔炎症、促進體內排毒。
2,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
三伏天,是祛濕盛季,若濕邪過盛,可致病,以健脾祛濕為主。
祛濕方法多,但都比較麻煩,比如熬薏米紅豆粥,若將這些有祛濕、除濕作用的植物搭配一起製成茶代茶飲用,會更加方便。將蒲公英、薏苡仁、梔子、赤小豆、陳皮、砂仁、山藥、芡實、淡竹葉、馬齒莧、人蔘、桔梗、荷葉等24種植物按一定比例製成茶包,每天一包即可。
薏苡仁 《本草綱目》謂薏仁“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赤小豆 《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蒲公英 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陳皮 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助於消化。
荷葉 具有清暑化濕、昇陽清陽、涼血止瀉的作用,對於暑濕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有一定的幫助。
馬齒莧 《本草綱目》:"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腸滑眙,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馬齒莧食用價值非常高,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等功效。
山藥 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增強免疫功能。
芡實 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綠豆 有健脾、除濕利尿。 冬瓜皮 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
二,午睡慢一點
三伏天的天氣炎熱,很多人在晚上睡不好,到了中午適當午睡半小時,讓身體得到休息,對下午工作有很大幫助。
但午睡要“慢一點”,不要吃完飯立即睡覺,適當坐一會,在休息,這樣有助於胃部消化。
另外,天熱,吃飯易出汗,很容易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加上,飽餐後血液更多流向消化器官,與腦部血液競爭,此時入睡會有誘發腦梗死的風險。
三,運動慢一點
俗話説“夏練三伏” 夏季運動也是有講究的。
一方面,夏季天亮得早,很多人習慣早早去公園晨練。殊不知,夏季空氣污染物比較多,經過一晚上的“沉澱”幾乎都在地皮表面,最好是在早6點後運動。
另一方面,夏季人體耗能較大,像跑步、打球、爬山等鍛鍊方式要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比較舒緩的運動,如太極拳、簡易廣場舞等。
記住,運動後,降温也要“慢”,不要立即進到開空調的房間,避免身體毛孔收縮,體內熱氣排不出。
最好採用逐漸的降温方法,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
四,心情慢一點
酷熱的夏季,人們的心情很難平靜,但也要在三伏天裏戒驕戒躁。
有研究表明,夏天當氣温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的時候,人體會出汗;且情緒調節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而老人的夏季心煩指數會比年輕人更高。
讓心情慢下來,放輕鬆,可以這樣做:
1,靜坐
當心情煩躁時,可採用靜坐的方式緩和。若配合一些小動作會更好。
做法:
兩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雙目和口微閉,調勻呼吸;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將其吞嚥,可連續吞嚥3次;然後,上下牙叩動10~15次,可起到養心安神、固齒健脾的效果。
2,做家務
夏天悶熱、濕度大,使得灰塵更容易附着在空氣裏,進入人的皮膚和體內。
掃掃地、擦擦桌子,也可以給全家人一個舒適的環境,避免髒東西進入呼吸系統,影響健康。
夏天打掃房間,建議兩三天打掃一次。
延伸:
據《黃帝內經》中記載“先夏至日者為病温,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其中,“傷暑”為起病緩,病情輕;而“中暑”則是發病急,病情重。
“暑邪”有3個特點: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2,暑性升散,擾神傷津耗氣;
3,暑多挾濕。
據《温疫論》中記載“夫温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當邪氣潛伏於體內,屬於外感熱病的一種,即為“伏氣温病”。
其特點是:邪之中人,並不立即發病,邪氣潛伏於體內,不具有臨牀症狀,過一段時間後,或伏氣自內而發,或伏氣為時令之邪所誘發,也沒有明顯的表徵階段,初起即以裏熱證為主。
現代醫學上講,當致病源侵入人體後,機體尚能進行正常的免疫應答,所以,感染當時並沒有出現明顯的不適症狀,但病源一直都在,適逢氣候反常、驟變,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身體的內外環境發生了變化,病源就會趁機滋生、繁殖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