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是上天賜予父母愛的禮物,那麼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如何進行引導和幫助才可以使他們更加優秀呢,讓我帶大家一起探索寶寶們的成長之路吧!
跟外國的父親相比,中國的爸爸們常常缺席孩子的教育。當奧巴馬驕傲的説:“即便參加選舉的21天,我也沒有錯過孩子的一次家長會”,中國的爸爸們卻常常在工作跟家長會中選擇了前者。
我們經常説,中國家庭裏面是“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和失控的孩子”,但誰應該對這種現象負責呢?其實不該把責任推到爸爸一個人身上,我們應該想一想:為什麼中國的爸爸們會變成這個樣子?
文化環境的影響。
如果是全職媽媽,在社會的氛圍中都會認同她的偉大:為了孩子而回到家庭,放棄了事業。但如果是爸爸全職在家照顧孩子,社會普遍的認識會是:這個爸爸沒能力,收入不高,所以才留在家裏照顧孩子。
是的,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都認為“男主外,女主內”,雖然我們呼籲爸爸要多待在家裏,但我們傳統文化環境卻認為爸爸應該在外面打拼。
家庭教育的觀念。
一個孩子如何學會做爸爸,是從家裏面父輩那裏學來的。我們傳統的家庭模式一直提倡“嚴父慈母”,所以幾千年來中國的父親們一直讓孩子又敬又怕。
但時代變了,現在孩子也不是原來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平等的交流機會,可是許多現在的爸爸依然沒有從過去的文化中掙脱出來。坦率的説,除了打罵,許多爸爸沒有學會如何跟孩子相處。因此,一方面爸爸渴望能帶孩子,另一方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卻常常缺乏育兒方法而碰壁,導致爸爸們的處境很尷尬,所以可能選擇了逃避。
小家庭氛圍的影響。
儘管媽媽們都喊着讓爸爸們回來,但爸爸一回家,很容易被媽媽或老人指指點點:“別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小心嚇壞了他!”、“你怎麼這樣笨手笨腳的,抱個孩子都不會!”……
可以説,爸爸在帶孩子的時候常常手忙腳亂,同時他們的每一次嘗試,都可能被家人打斷,因此當爸爸在家裏感覺孤立無助時,就會選擇離開
雖然我們社會的整體文化背景還難以改變,而且家裏也沒有給爸爸提供育兒的優秀樣板,但媽媽們其實可以幫助爸爸們早日迴歸兒童教育。
首先,要允許爸爸犯更多的錯誤。説到底,哪個媽媽在帶孩子方面是天生就會的呢?爸爸也需要這樣一個不斷學習、磨合的過程。當爸爸在帶娃時做得不好的時候,家人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份耐心。
其次,讓家庭的氛圍更温暖。因為影響孩子情緒的主要是家庭氛圍,爸爸們更留戀的也是這個氛圍。只要夫妻的關係好,爸爸在在我方面才能更加心平氣和,更加得心應手。
上述這些只是一點心得和想法,讓每個孩子都充滿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注意方法,對孩子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及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調查,並做好了詳細的記錄,使我們就對孩子成長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瞭解,就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不僅是一個身體健康,也是一個愉快、大膽、主動、自信、容入團體、不怕困難的孩子。感謝大家對我們的知識,更多的育兒知識和諮詢可關注爸媽起跑線服務號,下期同一時間再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