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豆瓣一刻:一切都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壞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休閒

  旅行十年,出書三本,身邊總會有人不斷問我,你覺得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可是如果真的不回答,別人又覺得你太裝逼。

  回想這十年,我獨自去了世界上那麼多地方,我到底收穫了什麼?

  我不太會拍照,不能像很多攝影大師那樣拿出令人驚歎的旅行照。

  我文采不夠出眾,很多朋友嫌我是“囉嗦派”文風,只會絮絮叨叨地忠實記錄自己的旅行故事。

  我也沒有什麼傳奇的旅行經歷,我沒穿過無人的沙漠,沒有登上雪山的峯頂。

  實際上,我就是個普通人,我沒辦法告訴你旅行讓我變得有多牛逼。

  然而,旅行十年就真的讓我一無所獲嗎?旅行這件事就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嗎?

  當我不斷反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漸漸地,有一句話在心中油然而生,變得越來越清晰:

  “一切都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壞。”

  聽起來像是一句大家都明白的廢話,可是明白了不一定理解,理解了也不一定用得上。

  那麼,我先來給大家講幾個“旅行中那些人教我的事”吧。

  故事一:

  我在新西蘭打工旅行的時候,有一天在奧克蘭街頭遇見一位陌生的中國老太太。

  “Chinese(中國人)?”她試探性地用英語問我。

  “是啊。”我用中文回答,看見她兩手各牽着一個小女孩。

  “謝謝,謝謝!”老太太點頭示意,並掏出一張紙片給我看,那是位於郊區的一個地址,“請問你知道這個地方怎麼坐公車過去嗎?”

  “您稍等啊,我查查。”我掏出手機,查了一下路線,並告訴她應該坐哪一路車。

  “可是……”老太太一臉茫然,“要到哪裏去坐?”

  反正我當時沒什麼事:“要不我帶你們過去吧?我可以用手機導航。”

  “太謝謝你了!”老太太表示感激,“剛才問了好多人,要麼不會講中文,要麼就説不知道。”

  一路上,我跟老太太閒聊起來。

  “您這是去哪兒?”我問她。

  “回我兒子家。”老太太説道,並示意手上牽着的兩個小女孩,“這是我的兩個孫女兒。”

  “哦哦,那您怎麼一個人帶她們出來啊?您又不會説英語,這樣出來多不方便?”

  “沒事,我只要學會Chinese這一個單詞,出來就找中國人唄!”老太太笑,覺得自己特機智。

  “聽口音,您是北京人?”

  “對啊。”

  “那您來新西蘭多久了?”

  “兩年多。”

  “都説新西蘭是養老的天堂啊,您可享福啦!”

  “唉……”本來我以為老太太會非常贊同這句話,畢竟她在國內應該收到過許多親朋好友類似的“羨慕”,可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嘆了口氣,“這裏也就天氣好點,吃東西放心點。”

  “那您還想回北京?”我聽出了老太太的弦外之音。

  “想啊,可是頂多就節假日能回去幾天。”老太太顯得有些落寞。

  “新西蘭多好啊!您兒子媳婦都在這,還有兩個這麼可愛的小孫女兒……”我理解不了,這不是很多中國人所期盼的生活嗎?

  “得虧有她們……”老太太低頭望了望兩個小女孩,“我老伴不在了,兒子媳婦都忙工作,沒空管我,平時在家除了帶帶兩個小孫女兒,也不知道做什麼,挺無聊的。”

  “我看這邊中國人挺多的。”我問,“您沒認識什麼朋友?”

  “我兒子住郊區,周圍哪有人啊?出去都得開車,我又不會開。除非兒子正好帶我出門,否則我就只能坐公車出來。”老太太説,“可是這裏公車太少了,經常要等一個小時,特別不方便。但有時候我實在悶得不行,還是會自己帶孫女兒出來逛一逛街。”

  我若有所思,這似乎跟我曾經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可是國內問題那麼多,難道您真的還想回去?”

  “各有各的好,反正我還挺想回北京的。”老太太又反問我,“那你是過來出差嗎?”

  “不不,我過來打工旅行。”我回答。

  “挺好,挺好。”老太太頻頻點頭,“年輕時多出來看看好啊,知道自己要什麼。”

  沒多久,我帶她們找到了公交車站,老太太向我表示感謝後,我便告別離開了。

  走出一段路,我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老太太牽着小孫女兒,不停地向公車過來的方向張望,生怕不小心錯過了,我突然心裏五味雜陳。

  也許那些心裏話,老太太從來沒對身邊的任何人説過,卻告訴了我這麼一個陌生人。然後,她又收藏好內心真實的想法,重新回到親朋好友們的“羨慕”聲中,像個脱離苦海的幸運兒一樣,過着大家認為“幸福、快樂、沒有煩惱”的新西蘭養老生活。

  故事二:

  我是在去西藏的路上認識的俊俊,因為旅行的方向、路線、目的地都一致,所以我們結伴一路從麗江玩到了拉薩。

  俊俊非常樂觀開朗,喜歡開玩笑,也喜歡幫助人,只是偶爾有點神神叨叨。

  他知道我在寫書,説他也想寫。

  “你想寫什麼內容?”我問他。

  “我想寫自己的心路歷程。”俊俊一本正經。

  “拉倒吧你!”跟他算是熟了,我説話也比較肆無忌憚,“你又不是明星,誰要看你的心路歷程?”

  俊俊不解釋,一笑了之,可他總會時不時提起這事,我都懶得搭理他了。

  直到我們抵達八一鎮,那是在拉薩前的最後一站,有天下午我們坐在甜茶館裏喝茶,又聊起這個話題,我有些不耐煩了。

  “你知道我為什麼想寫自己的心路歷程嗎?”俊俊很嚴肅。

  “不知道。”我敷衍道,想把這個話題跳過。

  “因為,我是一個HIV感染者。”俊俊似乎早做好心理準備,輕描淡寫地説道。

  “哦。”儘管我清楚日常接觸不會傳染HIV,但內心依然震撼,為了不刺激俊俊,我也只能表現得很淡定,“你為什麼突然告訴我?”

  “既然我們是朋友,我覺得沒什麼好隱瞞的。”俊俊的坦誠反倒讓我意外,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接觸HIV感染者,印象中他們不應該對這個病諱莫如深嗎?

  “謝謝。”我不能説自己已經完全放下心防,但至少不再大驚小怪。

  “其實現在我很感謝這個病。”俊俊繼續説道,“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病,我可能永遠沒有勇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假設斷章取義,大家很可能覺得這種想法是一個HIV患者的自我安慰,但我相信他的這句話——正因為我在旅行途中遇到了俊俊,看到了他的真實狀態,終於修正了我以往對HIV患者的固有觀念,原來他們並不是媒體報道中自怨自艾、躲在幽暗角落裏的“可憐蟲”,他們可以樂觀、可以開朗、可以像一般人一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甚至可以比一般人過得更好。

  俊俊感謝這個病讓他從一段刻骨銘心的失戀中走出來,感謝這個病讓他勇於擺脱曾經不喜歡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感謝這個病讓他在旅行途中敞開心扉接納更多的好朋友。

  這個病是他重生的契機,他不在原有的生活軌道上“麻木”地繼續走下去,他突然看清了很多“不重要”的東西,就像重新開始了一段新生命。

  “我目前身體狀況不錯,還沒開始用藥。我好好照顧身體,保證至少二三十年不發病,就跟正常人一樣生活,説不定很快就有藥能把這個病徹底治好。”青藏高原的陽光照在俊俊臉上,“這不過就是一種慢性病嘛!活到平均壽命並不難。如果我得的是癌症晚期,最多隻能活三個月呢!你説我是不是很幸運?”

  看到俊俊如此豁達,突然自己有些內疚,之前他總説想把心路歷程寫成書,原來是想現身説法,激勵大家,連他都可以這麼開心,你們憑什麼不開心呢?

  好幾年過去了,我跟俊俊依然保持聯繫,他沒再找工作,而是將自己最愛的英語和旅行結合,享受自由職業帶來的快樂,不好高騖遠,不野心勃勃,踏踏實實,關注親情,關注友誼,關注每一天自己的生活狀態。

  朋友圈幾乎是一個發泄負能量的大垃圾場,我每次刷朋友圈時,在紛繁嘈雜的各種哀怨聲中只要出現一條充滿陽光的內容,那必定是俊俊。

  俊俊的正能量不是直接喊口號的心靈雞湯,而是讓人從一些平時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小美好中感受到,這些偏偏只有他能感受到了。那我們又到底為什麼不開心?

  我越來越理解,俊俊為什麼要感謝這個病?而我又越來越不理解,到底是他病了還是我們病了?

  故事三:

  小L從一家經濟效益非常好的省級電視台離職,身邊的親朋好友紛紛表示不可理解。

  “你找好下家了嗎?”小L經常收到這樣的質問。

  “沒有。”小L回答。

  “裸辭?”

  “嗯,裸辭。”

  “那你準備去幹嘛?”

  “旅行。”

  “你瘋啦?”

  “……”

  小L竟無言以對,也懶得再跟人多加解釋。

  從小到大,小L憑藉自身努力,幾乎順風順水:

  小學、初中、高中一直都是全校尖子生,上了大學,年年拿到獎學金,然後保送研究生,研究生還沒畢業,第一次參加校園招聘會,就被一家應聘者擠破頭的大型省級電視台錄用,工作兩年多,還拿到了台裏的優秀員工。

  一切都沒什麼不好,難怪大家難以理解,他為什麼突然選擇辭職旅行?真的瘋了嗎?

  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些所謂的“好”,都是外人看到的,當他因為工作精神壓力大到整宿整宿睡不者並且年紀輕輕開始斑禿時,他終於決定放下一切,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旅行。

  辭職旅行在當時那個年代還不普遍,他被視為“吃螃蟹的人”,引來一些非議,同時也引來了許多羨慕聲。

  這一走,就是三年。

  後來,小L決定重新回來上班,這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你旅行不是很好嗎?”小L又開始收到這樣的質問。

  “是很好啊。”小L回答。

  “那為什麼回來上班?”

  “因為暫時不想旅行了,想回來上班。”

  “那你還喜歡旅行嗎?”

  “喜歡啊。”

  “你傻啦?”

  “……”

  小L又無言以對,也懶得再跟人多加解釋。

  辭職旅行那三年,小L同樣獲得了很多東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願以償地出版了三本遊記,小有名氣,成為一直夢想成為的作家,上過電台,上過電視,認識了各行各業的各種朋友,做了人生中很多第一次的嘗試,每天都充滿未知。

  同樣一切都沒什麼不好,難怪大家又難以理解,他為什麼突然選擇回來上班?既然是要回來上班的,當初又為什麼要辭職去旅行呢?真的傻了嗎?

  同樣只有他知道,這些所謂的“好”,還是外人看到的,當他旅行三年,熱情開始消退,見到任何風景都不為所動,最初的動力已不復存在,疲乏感常常襲來,他清楚,自己需要重新調整生活狀態,回去工作了。

  然後他回國,轉換行業,進入一家大型互聯網旅遊企業,依然跟旅行打交道,並利用之前在這個圈子裏積累起來的經驗與人脈,似乎把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直到兩年後,小L又選擇了辭職。

  這次,朋友們已經不再驚訝,因為他們知道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小L依然熱愛旅行,依然想從事這一行,只不過他在那家大型互聯網旅遊企業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於是他離職,自己創業,從大公司裏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抽身出來,按照自己的想法,全力以赴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想把自己真正所感受到的旅行的樂趣傳播給更多人。

  一切都是未知數,但未來充滿希望。

  而這個小L,其實就是我自己,劉小順。

  國外沒有你想的那麼好,國內沒有你想的那麼壞。

  事事順心沒有你想的那麼好,遭遇坎坷沒有你想的那麼壞。

  旅行沒有你想的那麼好,工作沒有你想的那麼壞。

  “一切都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壞。”

  旅行十年,風景看透,最終留下來給我的其實就是這麼一句話。

  旅行讓我放下對一切人和事的偏見與執念,也讓這句話成為了在我接下來的人生中起到指導作用的關鍵語。

  這,恐怕就是我所理解的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