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是否需要MCN?
圖源:圖蟲創意
*來源:在線edu指南匯(ID:zaixianEdu2020),作者:何沛寬
在線教育機構“苦有效流量”久矣。
從在線教育相對規模化發展以來,在線教育機構,佔營收比最高的經營成本,均在獲客與流量的營銷銷售費用上。
以上市在線教育大公司為例,
跟誰學2019年營收約為3.03億美元營收,營銷費用1.49億美元,佔營收比49.3%。網易有道2019年營收1.9億美元,銷售營銷成本0.69億美元,佔比營收比約為47.7%。新東方在線2019財年營收9.19億元,營銷成本超過4億元,佔比營收比同樣超過40%。
未上市的在線教育獨角獸公司,去年至今也進行了大規模廣告投放、以高營銷成本模式,實現獲客。
新東方發佈的《2019年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的創新覆盤與浪潮展望》報告,也提到:與線下機構的付費用户獲客成本在500-1000元相比,線上機構的成本在3000元以上,一對一機構在5000-15000元左右。
一切都指向在線教育的高獲客成本。頭部公司還有資金預算,而對於小機構、個體IP而言,獲客高成本是一道門檻。
尤其是當下,正在發生的變化:越來越多個體知識IP崛起,從市場大機構、從體系內學校出走,或者是從企業某個專業角色,到各類視頻流量平台,運營自己的知識IP。而個體IP,不乏從未有過營銷、流量、獲客經歷。
如何應用好市場上已有的流量平台,從而實現IP的相對良好經營、降低成本獲得更多的有效流量和目標用户?
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角色:
教育行業的MCN。它在嘗試為我們上面提到的場景,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MCN這類新角色,在知識、教育領域深耕的個體IP、小機構可能並不是很太清楚的,畢竟MCN以往發生的場景,更多在電商、文娛行業。
那麼MCN是做什麼的,它產生的背景是什麼?在其他行業,MCN做到了什麼,以及是如何做的?在教育行業,它能發揮的效用是什麼?在面臨關鍵營銷成本問題時,知識、教育IP,教育機構是否應該選擇MCN合作?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MCN這個新角色。拋磚引玉,歡迎一線朋友們與我們交流、分享更多。
1、首先來看,MCN是什麼,它產生的背景是什麼MCN(Multi-Chanel-Network),直譯是“ 多渠道網絡” 。它是伴隨美國最高流量的視頻平台Youtube誕生的,MCN當時的角色是,與多個Youtube頻道(個人IP)簽約,大多數時候是相近主題的頻道,比如遊戲類、娛樂類等等。
為什麼MCN會在Youtube誕生呢?在上一個10年,Youtube就已經有接近10億月活。“注意力在哪裏,交易就發生在哪裏”。如何在Youtube這個擁有大量活躍用户的視頻平台賺錢呢?MCN選擇了以以服務創作者的形式,獲得廣告分成。
那麼為什麼創作者要選擇MCN,2個非常重要的效用是:
1、擴大自身影響力。
MCN的策略一般包括: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各種營銷推廣,增加內容創作者的曝光機會;二是要優化創作內容、增加用户吸引力。
2、增強商業變現能力。
基於Youtube的分成機制,MCN機構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內容創作者所在頻道的觀看量等等指標(類似B站Up主,基於視頻觀看量獲得一定的收入分成,但Youtube的廣告分成比例更高),二是MCN作為機構主體,可以更集中、獲得更多的品牌贊助、廣告機會。
從Youtube 生態初期衍生的 MCN機構,到後來,MCN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模式和參與者。這些MCN旗下有不少獨立的內容創作者IP。
比如下圖呈現的美國Top20MCN機構排名。以Top1的BroadbandTV Network為例,它與13萬內容創作者(members,從遊戲攻略到搞笑等等主題的創作者)簽約合作。大量內容創作者,通過BroadbandTV Network集中的渠道、流量、推廣策略,獲得相對更多的曝光和收入機會。
隨着YouTube MCN 對內容創作者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各大娛樂公司已經開始收購第一代MCN機構,以便接觸到他們龐大的、參與度很高的觀眾羣。
一些受人關注的MCN收購事件包括:
Maker Studios於2014年3月被迪士尼以5億美元收購(另外還有4.5億美元的績效獎勵)
StyleHaul於2014年11月被RTL集團以1.07億美元收購
Collective Digital Studio被ProSieben8300萬美元收購
AwesomenessTV被DreamWorks Animation夢工廠動畫3300萬美元收購
BroadbandTV 被RTL集團3600萬美元收購
MCN機構被資本、產業大公司收購,是其在泛娛樂、文娛視頻場景,價值得到認可的佐證。
階段性資本市場認可,並不意味着MCN只有解決問題的優點,比如對於創作者而言,與MCN簽約後,未必能夠獲得預期的幫助:
“雖然對某些人有利,但mcn仍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業務,撇開合同約束不談,當MCN同時管理過多YouTubers時,影響力較少的的內容創作者和頻道會感到不滿和失望。當MCN在人才方面過度擴張時,他們往往無法兑現承諾,這可能導致管理頻道之間的反彈、對YouTube MCN的負面情緒、毀約和關係。
“我們經常從創作者那裏聽到他們有多討厭MCN。他們原以為MCN會賺錢,但事實證明他們沒有”。因此,在YouTube生態,也有許多內容創作者和品牌,選擇了與營銷機構和平台,建立“營銷合作關係,尋求變現機會。而不是與MCN簽約”。
2、國內相對成熟的MCN機構,如何服務電商、文娛行業?效用如何?儘管國內的MCN機構起步要比美國要晚些,但已經在多個行業落地:電商商、文娛行業為主。MCN在中國,服務的創作者,不僅是視頻(短視頻、直播)媒介,還有以微信、微博生態下的圖文媒介創作者。借用iimedia整理的MCN圖譜,可以看到國內目前形成的:MCN機構類型,與國內流量生態平台頭部版圖。
在文娛、電商行業,已經有MCN上市公司。以MCN機構如涵為例,它主要在電商行業,以阿里天貓淘寶平台為“主戰場”。如涵營收主要來自網紅IP的商品銷售(9.4億元),暫不考慮“明顯的頭部效用”,旗下籤約 “網紅”IP 168人,平均每位IP創造營收約為560萬元。
此外新一代的電商行業,直播帶貨MCN機構,以核心IP經營為主,比如謙尋文化(薇婭)、美ONE(李佳琦)。
從泛IP聚合,到現在,越來越基於自營IP起家的新一代MCN機構,對於行業而言,正在形成“新的參考”:MCN機構與“網紅IP”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不是單向簽約、MCN主導,而是雙向推進:IP與機構共進。對於教育行業而言,MCN又在發揮什麼效用呢?現有實踐又有哪些呢?
3、在當下,MCN在教育行業的角色是什麼?在當下,正在發生的2個變化:
流量平台,正在為教育、知識品類提供資源傾向
越來越多獨立IP,以個體、或者加入機構的形式進行授課
前者,以快手為例。快手的教育生態從去年開始,推出系列計劃,鼓勵知識IP進駐。在服務進駐IP上,快手簽約了一批服務商——比如“兩棵茶樹”等教育垂直MCN機構。教育MCN既為流量平台提供了支持,流量平台的資源傾向,也擴大了教育MCN的影響力。
面向個體(教育、知識)IP,不乏這樣的場景:
“以前是大機構名師背景,或者是年薪百萬講師。現在做獨立IP,眼看着一些視頻平台上,與自己講課質量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IP”,做流量做得很好。而自己卻苦於不懂運營獲客、流量,“摸爬滾打,卻不得預期目標”。
為了更高效獲得有效流量、或者是打破”擅長內容、不擅長營銷困境“,不乏選擇與MCN機構合作。這類場景,“催生了”去年末至今年以來陸續增加的教育MCN機構。以教育MCN機構名師101工廠為例,“今年連續融資兩輪。” 它的邏輯是先把少數名師簽約,之後的擴展至普通老師。在快手、抖音等視頻平台,“流水”打造批量“名師”(本質是擴大個體IP的影響力與商業化能力)。
事實上,在教育行業,MCN機構服務的不僅是個體IP、或者是小型教育機構,還有大型教育公司,比如好未來等,也在“找遍快手、抖音生態的MCN代運營機構,快速獲得新視頻流量平台的紅利——相對低成本、高效獲客。”
4 在未來,教育行業對MCN機構的“依賴程度”是否會加強首先看需求端,以個體IP為例,是簽約還是獨立?
用對比的視角來看,電商文娛的頭部“網紅”IP數據來看,參考微博大數據統計:“頭部網紅簽約MCN機構佔比超過90%”。也就是説,“網紅IP”,更多是和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達成“影響力最大化”目標。
在國內,選擇MCN機構的原因,與上面提到Youtube MCN簽約目標相似:以流量、曝光機會為主(以及潛在商業化收益機會)。
教育、知識類IP除了少部分頂級的個體,直接受邀進駐垂直的教育知識付費平台、視頻平台。佔主要數量的中游與長尾教育IP,與教育MCN機構合作,“集中力量做內容”,把曝光、流量的專業分工與MCN機構合作,未嘗不是一個“逐步增強的趨勢”。尤其是教育行業,當下面臨的競爭:“同質、相近內容,流量營銷強者得天下”。
在平台端,快手、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B站、淘寶教育等等,都有面向教育品類的流量策略。如果平台端,面向某個MCN,有流量扶持,教育IP與相應MCN機構簽約,也是相對優勢。
與此同時,一個更現實的落地問題:作為供給端,教育MCN,到底能否做好?
我們上面提到,一些新興的教育MCN機構,在平台端、在面向個體教育IP,起到服務、推動的正向作用,但是正如Youtube MCN的簽約創作者面臨過的“困境”:MCN根本沒有幫一部分創作者達成預期的目標(流量、商業變現)。
在國內教育行業的MCN機構,它們到底能否幫助每一位簽約的知識、教育IP,達成“預期目標”?這些疑問,是潛在的需求端(教育、知識IP,教育機構等),在判斷是否需要與MCN機構達成合作時,需要考量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在線edu指南匯”,作者何沛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