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宋神宗元豐改制是為了什麼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宋神宗元豐改制

宋神宗是元豐改制的全面主持者,正是在宋神宗的強力堅持下,元豐改制才能突破重重阻礙全面開展。宋神宗力推元豐改制一方面是基於現實的考慮,到了北宋中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冗官現象的弊端不斷暴露,而王安石變法的推行,也迫使北宋官職制度作出相應調整。另一方面,在北宋時期皇帝的權力並不是無限制的,它受到宰相和各級官員的監督,因此宋神宗為了強化自己的權力,也極力推行元豐改制。

宋神宗

當時宰相王安石主持變法,在各地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由於朝廷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導致變法開展的很緩慢,鑑於這種情況,宋神宗頒佈《寄祿格》,大力精簡辦事機構,裁汰冗員,讓官員在其政謀其位,同時減少官員進階層次,大通官員晉升通道。這樣就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雖然從後來的實際效果坎意義並不大,但是確定節省了朝廷開支。

宋神宗主持元豐改制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個人私慾,滿足皇帝獨裁的願望。無論宋神宗開展元豐改制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其目的就是為了攬權,也就是突破監管部門和宰相以及各地官員的監督,讓自己的權力能達到無所約束的地步,實現君主專制,弱化宰相權力。但是皇權的加強帶來的後果也是很嚴重的,因為當權力集中在皇帝個人身上時,國家的運行全依賴個人品質,這種局面是非常危險的。

元豐改制的背景

元豐改制的背景可以説是非常複雜,它是一場發生在北宋中期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國力積貧積弱的情況下,在宋神宗的主持下爆發的一場對職官制度的改革,它與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是同步進行,可以説是互為表裏的。雖然元豐改制不如王安石變法有名,但是卻對中國古代官職制度的產生了重大影響。

元豐改制的背景

元豐改制的背景之一就是北宋中期朝廷的冗官現象日益嚴重,自從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擁兵割據的教訓,利用杯酒釋兵權,逐步解除了藩鎮的勢力,但是允許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世代做官,隨着人數的增加,導致官員越來越多,朝廷機構重疊,人員超員嚴重,很多官員整天無所事事,但享受朝廷俸祿,這樣既造成政府機構辦事效率低下,而且還造成朝廷開支入不敷出。

元豐改制的背景之二是由於冗官現象的存在,造成官員之間在其位不謀其政,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非常普遍,官職也是名不副實,而且官職之間的進階達到驚人的三十七階,甚至有時候下屬部門同時有幾個上級部門管理,但是真有正能有效管理的卻沒有一個,以至於出現了下屬不知上級是誰的奇特現象。基於此,宋神宗決定對北宋的職官制度進行一場徹底有效的改革,減少冗官冗政的弊端,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因為這場改革發生在元豐年間,歷史上稱為元豐改制。

元豐改制歷史進步性

元豐改制的歷史進步性還是體現在很多方面的,雖然從後來實行的效果看,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由於宋神宗裁撤了一些不必要的機構和閒散官員,財政收入有所增加,財政開支有些減少。而且元豐改制的歷史進步性最體現在改革後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皇帝個人的權力,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元豐改制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雖然宋神宗推行元豐改制在後世有很大爭議,但是它畢竟是中國古代職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宋神宗的初衷是出於個人私心,為了滿足他乾綱獨斷的慾望,因為在北宋中期以前,皇帝並不能為所欲為,而是會受到宰相和監察部門的制約,在元豐改制後,監察部門被裁撤,宰相的權力受到削弱,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做法在後世不斷強化,這也可以體現元豐改制的歷史進步性。

元豐改制的歷史進步性還體現在它客觀上改善了北宋中期官場上日益突出的冗官現象,使得官員在其位謀其政,官員各有所屬,那些白拿俸祿不幹實事的閒散官員有所減少,官員也能定員定職,各司其職。同時減少了官員進階的階數,客觀上有利於官員的合理流動。元豐改制後雖然朝廷的行政效率並沒有得到很明顯的提高,而且宋神宗在改革過程中操之過急,也沒有徵詢宰相王安石的意見,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導致怨聲載道,但是朝廷的收入確實增加了,財政支出也節省了不少。


元豐改制突出了哪個部門的地位

元豐改制突出了哪個部門的權力,這要看元豐改制的背景和目的。雖然在北宋年間繼承了唐代的三省制,但是由於冗官現象的存在,實際上是徒有虛名,官員大多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果遇到臨時有事,也只有在皇帝授權的情況下,才有權力行使權力,因為三省都是宰相的權利範圍,也就是説皇帝的權力受到宰相的很大約束,宰相統領整個朝廷的實際運行,而宋神宗為了達到權力集中於皇帝,個人能夠獨斷專權的目的,必然要削弱宰相的權力,因此元豐改制也就勢在必行。

元豐改制突出了中書省的權力

元豐改制突出了哪個部門的權力,答案是中書省。為了削弱宰相權力,宋神宗先後頒佈了《寄祿格》和重新勘定《唐六典》,使官員都成為寄祿官,官員的升遷都要參照《寄祿格》,以階易官,不再必須通過宰相。再就是將宰相的職務分成尚書左僕射和右僕射,其中左僕射行使門下侍郎的職務,而右僕射則行使中書令之職,並且將原來門下、中書、尚書行使的審查、複議、執行的權力全部歸於中書省。

這樣一來元豐改制就突出了中書省的權力,而這也事實上強化了皇帝個人的權力,削弱了宰相的職能,皇帝可以直接對三省發號施令,而不再需要通過宰相,這樣權力就直接下達到具體執行的部門,實際上也造成了宰相權力的部分架空。此後這樣的格局在北宋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中央部門的定製。

元豐改制的影響

元豐改制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職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對後世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雖然元豐改制是基於當時北宋中期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冗官現象十分突出,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而採取的改革措施,但宋神宗之所以不顧羣臣反對,執意推行元豐改制背後還是出於個人私慾。

元豐改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元豐改制的影響直接體現在它使官員居其位謀其政,有了定職定位,同時裁撤了一些閒散部門和官員,打通了官員的升遷的階數,客觀上減少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這只是元豐改制表面的效果,而且元豐改制的影響僅限於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而言,由於重重阻礙,效果更是甚微。

元豐改制的影響更深層次體現在通過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宰相的權力。在北宋中期以前,皇帝的權力並不是為所欲為的,它受到以宰相為首的各級官員的監督,尤其是宰相的權力過大,中央機構的三省都歸宰相統領,皇帝實際上並不能直接管理朝政。比如當時王安石變法就是在宰相王安石的全面主持下開展的。鑑於此,宋神宗為了實現自己乾綱獨斷的目的,推行了元豐改制,目的就是削弱宰相的權力,使得皇帝可以直接管理朝政。元豐改制後,中央集權越來越得到強化,在清朝達到頂峯,權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官員只能跪拜執行,這才是元豐改制最深層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