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的心臟紫禁城
作為1421年至1912年中華帝國的心臟,紫禁城代表着中國皇帝五百多年的神聖權威。這座宮殿是由明朝皇帝朱棣建造的,是他理想的首府城市的中心。紫禁城見證過二十四個不同的皇帝和兩個朝代。 即使在20世紀初期的新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革命改變了中國之後,它仍然是世界帝國最著名的建築遺產。
一千年來,北京一直是多個帝國和朝代的首都。然而,在15世紀初,它是一個相對不重要的 “死水” ,並且年久失修。朱元璋皇帝被稱為洪武皇帝,他的首都在南京有一個位於長江以南的城市。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於1403年為永樂元年,在南京登基。但是,朱棣在中國北方的平原上生活了多年,在這期間他建立了自己的根基。後來,朱棣煽動內戰並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所以為了穩定,他想把政府搬到自己權力集中的地方也不足為奇。當時,他選擇的新首都名為北平。在朱棣的領導下,這座城市將有史以來第一次被命名為北京。
這個新名字僅僅是朱棣對北京宏偉願景的開始。 從1406年8月開始,朱棣下令將整個帝國的大量建築材料運到首都:他的一些使節監督木材和石材的收割,而另一些使節監督磚瓦的生產。他想象中的宮殿將需要大量的原木和漢白玉,原木是從距離北京1500公里的森林中運送的。 從粘土到金子,所有其他材料幾乎都來自中國的每個省。 從1417年到1420年,十萬名工匠生產出足夠的部件,有超過100萬名工人把這些部件組裝成皇帝所設想的光榮首都。
新北京將成為城中之城。 內城是一個長方形的區域,面積約為三十平方公里,四周城牆高12米。 皇城位於內城中心,僅佔約5平方公里,被另一堵城牆環繞。皇城內包括皇帝親戚的住所,帝國官僚機構的辦公室,兩個寺廟和寬敞的,有着人工湖的園林。 在皇城中心,由第三道城牆和護城河保護着的,就是紫禁城本尊。
顧名思義,除了少數人之外,沒人能進入紫禁城。外朝位於宮殿建築羣的南部,用於公共聽證和儀式。這裏有寬闊的庭院和龐大亭閣,旨在威懾那些被允許進入的人。 北部是內廷,這裏是皇親,其僕人和皇帝居住的地方。像整個北京一樣,該建築羣在東南西北四個點都設有大門。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築物位於從城市的南部入口開始的南北軸線上。
那些來到故宮的訪問者是通過南部的午門進入的。 在這裏,他們被要求下馬,然後徒步進入一個廣闊的庭院。 五座漢白玉橋穿過一條彎曲的運河,名為內金水河。走過其中的一座橋後,來訪者穿過一座大門進入另一個庭院,這裏有全紫禁城最大的建築:太和殿。 皇帝將在這個巨大的空間中舉行重大典禮,而朝拜者則必須下跪叩頭來表示敬意。
太和殿北部是中和殿和保和殿,這三個建築乃是紫禁城,甚至整個北京的焦點。這三座大殿建立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之上,御路石階由龍鳳雕刻裝飾。木製立柱立於白皙的玉石底座上,支撐着大殿。儘管屋檐下佈滿了精細雕刻的斗拱結構,這些立柱還是支撐宮殿的主要結構。
雖然規模本身並不是紫禁城中代表權力的唯一標誌,但建築物獨特的高度和廣度卻是權威的明確象徵。 傳統上,屋頂的形式是為最重要的皇家建築保留的。 光澤的黃色琉璃瓦進一步突出了這種形式。 在紫禁城最初的建造過程中,站在御路上的觀察者只能看到院子中的漢白玉,大理石,牆壁上生鏽的紅粘土,宮殿屋頂的金色琉璃瓦,以及頭頂廣闊的天空。
內廷位於外朝龐大宮殿的後面,與外朝的相反,內廷的規模比較私密小巧。兩邊紅牆的小徑組成交通網絡,通向皇帝,嬪妃,親戚,以及成羣的僕人所需的各種住宅,廚房,工作室,茶室,圖書館和其他生活空間。內廷的三個宮殿與外朝的三個宮殿的佈置相似,但是規模較小,和周圍環境保持平衡。與太和殿相對立,乾清宮是皇帝本人的主要住所,儘管在清代時,規模更小的養心殿取代了這一功能。
紫禁城建成後,便成為明代新都皇冠上的明珠。此後不久便被稱為紫紫禁城。這個名字不是指宮殿本身的顏色,而是指北極星,這意味着世界圍繞着皇帝以及紫禁城旋轉,就像天堂圍繞着北星旋轉一樣。
朱棣執政後接連出現了一系列軟弱的統治者,到1644年,明朝的逐漸瓦解使得清朝隨後的征服和統治成為了現實。清朝皇帝是滿族,而非漢族,但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紫禁城的原始風格。火災經常摧毀宮殿的木製庭閣,但唯一顯現出清代設計的建築是那些在原始建築羣中後添加的:康熙皇帝在紫禁城的東西部展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建築項目。
紫禁城的存在不僅超越了明清時代,而且超越了中國的封建時期。剛成立的中華民國於1925年宣佈紫禁城被改為博物館。這座具有600年曆史的建築羣與後來的清朝建造的宮殿一起,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紫禁城中對庭院,園林和宮殿的精心,對稱式佈置是一個最大,最精美的例子。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理想城市,並展現了獨特建築設計。其內部數以千計的文物展示了中國及其鄰國的多元文化歷史。 如今的紫禁城不再是一個常人無法涉足的禁地,它是昔日帝國輝煌時代一座寂靜的豐碑,在那個時代,人們認為世界圍繞其褪色的紅牆和金色的屋頂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