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以來,每當提及列強帶給國人的傷痛,人們往往印象中最深的便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強大的國力使得它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成為八國中對中國用兵最多的國家,它在入侵之時的現的西方任何一個列強都要積極。
或許我們會好奇我們與日本究竟有何深仇大恨,為何當它走向強大以後,便迫不及待入侵中國,甚至在後來製造慘絕人寰的屠殺。實際上,除了日本貪婪的野心驅動日軍侵華之外,日本對中國的仇恨,或許也是日本入侵中國的原因。至於中日恩怨緣起何時,除了元朝入侵日本之外,還和曾經我們打敗日本數百年難得一見的名將豐成秀吉、以及重創日本十四萬大軍有關。
影視形象:豐臣秀吉
提及日本的歷史,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大和民族不得不提的著名歷史人物,特別是德川家康,他的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長達三百年之久,不管日本人是否喜歡他,他的精神早已融入現代日本文化基因之中。
然而,在不少現代思想活躍而奔放的日本年輕人心中,德川家康就好比中國的司馬懿,而豐臣秀吉就相當於被司馬懿取代江山的曹操。所以每當提及豐臣秀吉,有些日本人心中有些難免會為他生出悲涼之感。而在德川家和豐臣家的權力交替之間,就夾雜着這麼一段日本不堪回首的往事。
畫像:德川家康
在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那個時代,日本戰亂紛繁,史稱日本戰國時代。正是因為豐臣秀吉的橫空出世,經歷百年內戰的日本才得以從上百個割據勢力中重歸統一。然而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以後,新的問題就此出現。因為當時日本割據勢力太多,就算重新統一,不少功臣和降臣都需要好好安置,給他們滿意的土地數量。
如若不然,可能豐臣秀吉又要面對諸侯們的叛亂。因而為了解決土地矛盾衝突,豐臣秀吉這次做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選擇,他竟然將算盤打到了中國頭上,想要將內在矛盾轉向外部,鼓勵諸侯齊心協力佔領中國領土,然後就有足夠的土地劃分。
此時的中國又是什麼境況呢?當時掌政華夏大地的是大明王朝,時值能臣張居正死後不久的萬曆年間。其實按照中國王朝發展規律,萬曆時代應該正值大明的後期,內憂外患不斷,國家風雨飄搖。然而可能是大明命不該絕,治國能臣張居正的改革下,大明王朝躲過了一次大廈將傾的困境,國庫回充,名將璀璨。
萬曆皇帝
讓我們將視角拉回到公元16世紀末期,豐臣秀吉向朝鮮發出國書,要求朝鮮允許日本"借道",入侵中國。當然,此時的大明乃是朝鮮的"父國",就連"朝鮮"之名都是朱元璋賜予,所以朝鮮直接一口回絕了日本。於是日本以此為藉口,十四萬大軍不宣而戰,發兵朝鮮。
彼時朝鮮政壇內部黨爭激烈,民不聊生,對外由於大明的保護,兩百年不知兵禍,所以幾乎沒有任何防禦。結果日本登陸朝鮮半島後,一路所向披靡,燒殺搶掠,接連攻克了漢城、開城、平壤。而朝鮮國王李硹眼看軍隊不堪一擊,竟然丟下百姓就出逃漢城,並不斷向萬曆皇帝求助。
朝鮮膽小國王李硹
當時萬曆皇帝沒有將此事放在眼中,認為那些這些倭人不過賊寇罷了,於是只派遣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數千人馬前期入援,結果大明軍隊很快便被日本火槍隊擊敗。此時萬曆方才醒悟,這次的倭寇實乃勁敵。
説起來,此時的日本軍隊也的確算得上戰鬥力強悍,畢竟他們內部激烈廝殺百年之久,廢物早已被淘汰,剩下的都是精兵強將。但是大明也不差,因為在那之前,大明軍隊出了一位名將戚繼光。
影視形象:戚繼光與戚家軍
在萬曆前期,戚繼光幾乎蕩平了整個東南沿海倭寇,使得其不敢再犯,後來朝廷認為他能力非凡,便接着調他北上訓練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軍隊。日軍入侵朝鮮之時,戚繼光雖然病逝,但是南北兩邊的軍隊卻秉承了他的作戰理念。
當時大明萬曆皇帝不知敵軍兵力,但知對方實力強悍,於是便從南北調遣兵力總計四萬人,組建援朝徵東軍,開赴朝鮮作戰。
而彼時衝在最前線的日軍,是豐臣秀吉手下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當時這個軍團由於衝得太過前面,造成後勤補給線過長,同時朝鮮民兵也對他們不斷襲擾,因而前線日軍減緩了攻勢。後來日軍又聽聞大明重兵已經到來,於是駐守平壤詐降求和,明朝主帥李如松自知敵軍狡猾,便假意和談,趁機圍困平壤。
公元1593年,大明軍隊徹底包圍平壤。早在他們趕來之前,日軍主將小西行長在城內駐守了近兩萬人,他還在城頭架設火槍弓箭和滾湯木石;同時,城外的牡丹峯高地也預伏了駐軍兩千,設據馬木,與城內士兵呈掎角之勢,憑險呼應。
此時日軍普遍配備了性能優於明軍火銃的火線槍,明軍雖然單兵火力不及日軍,但是由於受到戚繼光影響,明軍善用大炮,且大炮種類多種多樣,威力也極為驚人。其中還有一種叫做鳥槍的大型火槍,長3米,重12斤,有效射程兩百米,即使戰車也無法抵擋。敵我之間可算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一時之間,雙方陷入僵持,彼此間你來我往,先後進行了三次小規模衝突,互相試探。旋即,戰鬥正式打響,明軍萬炮齊鳴,其戰鬥之威勢震動山嶽,響震天地。城牆之上的日軍縱然沒有明軍火炮,但是也不甘示弱,躲在城頭向下拼命射擊,槍林彈雨,箭矢飛馳,一時之間,明軍竟然難以抵進。
眼見明軍停滯不前,李如松當即率領200親兵奔赴城下,激勵士兵,大聲疾呼,但凡先登城牆之人賞銀五十兩。很快明軍登牆雲梯疾風驟雨般扣向城頭,而城牆之上的日軍則紛紛投擲頑石,以燃矢射擊雲梯。
然而明軍意志頑強,其中當以神機營副總兵駱尚志為表率,他天生神力,武功高強,一手持矛,一手持盾,飛速攀援雲梯至城樓之上,縱然深受重創,但仍為大明軍隊開闢了一條血路,最終大明旗幟高懸城樓。
與此同時,南方城門的祖承訓將軍知道日軍瞧不上戰力低下的朝鮮軍隊,於是便命身着朝鮮軍服,讓日軍疏於防範。待走近城牆以後,紛紛露出明朝盔甲,於是城內日軍慌忙派軍增援南門。
此時,牡丹峯上的日軍卻讓城下明軍損失慘重,為了徹底攻克此制高點,遊擊將軍吳惟忠奮勇殺敵,衝向高地。戰鬥期間,他不幸胸口中彈,但仍不知疼痛般四處奔走督戰,最終明軍憑藉火炮威懾艱難攻克峯頂。
緊接着,奪下制高點之後的明軍壓力鋭減,而城中日軍卻壓力倍增,城門紛紛失守。可日軍也不愧久經戰火歷練,他們並未太過慌亂,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與入城明軍廝殺,而城上的日軍甚至還射殺了李如松的戰馬。
但是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李如松也並未因此膽怯,而是換馬再戰,後來戰馬不幸墮入溝塹之中,他提繮躍出,繼續抵進。彼時城中日軍傷亡慘重,匱乏補給,便大幅度收縮戰線,龜縮城中城樓堡壘,抵死不降。
經過長時間戰鬥以後,明軍雖然攻克部分城池,但日軍後援也將在兩日之內趕到,如不慎重,必將腹背受敵,萬劫不復。於是李如松決定不再魯莽攻打日軍,而是派人進行勸降。此時小西行長損失慘重,難以為繼,卻不知後援已在不遠之處,於是請求明軍撤開包圍,讓他棄城撤軍。
當時,李如松假做答應,故意漏出南門缺口,暗中設伏。
半夜時分,小西行長率領率領殘兵殺出,不料明軍故意示弱。最終,明軍兵不厭詐,再度斬獲敵軍首級359人。平壤之戰以明軍勝利而告終。此戰中,大明投入35000兵力圍城,而日軍先鋒部隊共計投入25000人守城。最終明軍傷亡800人,重創日軍近萬人,中日損傷比例1:15。
平壤之戰是萬曆援朝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場戰役,此戰避免日軍將戰火燒到國門。同時,平壤之戰也徹底扭轉戰局頹勢,最終在整場戰爭中,明朝十萬軍隊在戰爭中重挫14萬日軍,確立了往後300年中國在東亞的霸主地位。而豐臣秀吉的兵力只有大概4~6萬能夠活着回到日本,他彌留之際仍舊喊道:“快讓我的軍隊撤離戰場。”
豐臣秀吉於萬曆援朝戰爭後不久病逝,而他的實力也因在朝鮮戰場受到重挫,最終致使豐臣家族無力再統一日本,所以德川家康得以成功竊取豐臣秀吉果實,統治日本三百年。不過,自從德川家上位之後,德川家康吸取豐臣秀吉的教訓,下令和中國終戰。自此,中日之間又迎來了300年的和平,直至甲午年間烽火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