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械師和德國步兵師,差的可不止是幾門150mm重型榴彈炮
1935年,根據德國軍事顧問塞克特的建議,國民政府正式開始整編軍隊,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接受整編的部隊有兩批,有20個師級單位在戰前被選中接受整編,包括第一批調整的第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和第2師補充旅,還有第二批調整的第3、4、6、9、10、27、80、83、88、89師。
由於這些調整師佩戴着顯眼的德國M35鋼盔,所以也被稱為“德械師”,在淞滬戰役和之後的多次戰役中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但作為國軍在1937年淞滬抗戰中的主力部隊,德械師和一個德國步兵師的差距卻相當巨大。
首先從底層步兵班的火力來看,德械師並不比德軍差多少。
根據德軍在二戰前夕的編制,一個德國步兵班有十個人,包括一個班長、一個副班長、三個人的機槍小組還有五個普通的步兵。其中班長配發一支毛瑟手槍、一支MP38/40衝鋒槍,三個人的機槍小組包括一挺MG34/42機槍(兩腳架,做輕機槍使用)、一支毛瑟手槍、一支步槍,而其餘六人都配發步槍;
而國軍方面,德械師步兵班在滿員的狀態下為14人,裝備一挺輕機槍,其餘的武器皆為仿照德國步槍生產的中正式步槍,雖然德械師步兵班主要裝備的捷克輕機槍和德國的MG34/42通用機槍在性能上有較大區別,但差距並不大。
真正讓德械師和德國步兵師差距巨大的是更高級別的火力支援。
以德械師中裝備最好的教導總隊為例,在戰前整個教導總隊的裝備包括12門75mm山炮、20門75mm步兵炮、20門37mm戰防炮、42門82m迫擊炮,這便是當時中國武器裝備最好的一個師,但跟一個二戰正式爆發前的德軍步兵師相比依舊顯得相形見絀。
根據德軍的編制,在二戰爆發前夕,一個德國步兵師擁有12門150mm重型榴彈炮、36門105mm輕型榴彈炮、20門75mm輕型步兵炮、54門81mm迫擊炮、84門50mm迫擊炮,火力高了教導總隊不止一個級別。
除了在火力上的差距,和一個正規的德軍步兵師相比,德械師的差距還遠不如此。
德國早在拿破崙戰爭中就開始探索自己的後備兵制度,在普法戰爭期間,德國的後備兵役制度就已經基本成型,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飽受考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新兵徵召系統,從徵召新兵,到對新兵進行訓練,將他們送往前線一氣呵成,遍佈德國各地的兵營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前線部隊補充損失的兵員。在戰爭的前中期,德國靠着這一套新兵徵召系統,在前線部隊遭受重大損失的時候都能快速為其補充兵員,讓部隊可以快速恢復戰鬥力,直到東線的巨大損失讓德軍的人力逐漸不支,再加上希特勒熱衷於組建新的部隊,德國步兵師才出現大量缺編的情況。
同時,作為戰爭爆發前的世界一流工業強國,德國的工廠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前線生產他們需要的一切物資,包括步槍、彈藥、火炮、坦克、反坦克炮、水壺等等,僅在1942一年,德軍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迫擊炮就消耗了45261882發炮彈,總量超過70萬噸,而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足以支撐起如此巨大的彈藥消耗。
可以説德軍在兵員和武器裝備、彈藥的補充上都極其強大。
反觀德械師,由於國民黨採取抽籤制徵兵,但富貴人家中籤之後卻可以用各種方法輕鬆擺脱服役,所以最後參軍的往往就是貧困農民。
在這種不公平的徵兵制度下老百姓自然不願意當兵,於是中籤者多數外逃,一到召集之期,無人應召。最後國軍便採取了抓壯丁的方式補充兵員,同時由於物資匱乏、國軍高層又貪污腐敗嚴重,這些被抓的壯丁缺糧少藥,飢腸轆轆又容易生病,極其缺乏軍服、鞋子、武器裝備等必需品。國軍高層在對後方往前線補充新兵的時候,曾要求對每個新兵進行訓練,但後方光是徵召新兵就已經十分困難,自然不可能再對新兵進行多少合格的訓練,所以補充到前線的兵員很多人都沒有經受過合格的軍事訓練,甚至都沒有摸過槍,再加上官兵對立、軍紀敗壞,國軍新兵的士氣和軍事素養普遍很差。
在1937年,中德合作期間曾投入巨大的精力用於軍事工業建設,但是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這些軍事工業建設都還尚未完成,國民政府只能生產諸如步槍、手榴彈、擲彈筒、迫擊炮等輕武器,大口徑的重武器如重型火炮、坦克則完全無法自產,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我國每年消耗的迫擊炮炮彈數量平均只有70萬發,山炮和榴彈炮的年使用量只有40萬發,連德國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在兵員、裝備和武器彈藥的補充上跟德軍的相差甚遠,甚至連日軍都比不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德械師雖然傷亡慘重卻很難補充,最終只能成為歷史的塵埃。
在二戰正式爆發之前的德軍中,一個剛入伍新兵想要成為軍官可不是那麼簡單。
按照德軍在二戰戰前的規定,新兵想要成為軍官,需要先接受八週的新兵基礎訓練,然後進行4~8周的進階訓練,不同的兵種進階訓練的時間不同,之後便會進入專門軍事院校進行大概8周左右的基礎軍官課程,學成之後便在專業的兵科學校學習16周左右的兵科知識,最後便是進行長達8周的實習考核,等這個考核通過之後,就可以成為一個少尉軍官重新入伍,大概需要花費的時間最快也不會低於十個月,最終得到的軍銜只是一個少尉,之後才是慢慢積累前線指揮經驗,按照戰功進行升職。
就以德軍著名將領曼施坦因為例,他先是在柏林軍事學院學習專業的軍事知識,之後在前線擔任基層軍官,先後參與了對俄國和塞爾維亞的進攻,同時在西線參與過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一戰結束之後長期在軍中任職研究戰略戰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率軍在克里米亞半島取得輝煌戰績才被升為元帥,德軍便用這種嚴苛的教育方式確保軍官的素質。
而抗戰時期的國軍將領,從離開軍校那一天開始除了短期培訓班之外,便很難接受正規的軍事深造。國軍由於缺少軍事方面的專業人才,所以很多人打完一仗就升官,減少了他們歷練的機會。當他們連一個營都還指揮不好的時候,讓他們去指揮一個團或者一個師,不想犯錯簡直不可能,就連蔣介石也直言:“我們做總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個團長,我們的軍長,師長只當的人家的一個營長和連長。”
而在底層軍官中,國軍的底層軍官大多是由戰功升起來的,擅長作戰,敢打敢拼,但是對於軍官所需要的指揮能力卻極其缺乏。
作為當時中國最精鋭的力量,和桂軍、川軍這些軍閥部隊相比,德械師的底層軍官素質的確要更高一些,但跟德軍相比則差距巨大,這也註定了德械師的戰鬥力難以和一個德國步兵師相比。
從各個方面來看,一個德械師的戰鬥力都難以與一個德國步兵師媲美,相較於武器上的差距,德械師與德國步兵師在後勤補給和軍官素質上的差距其實更加難以跨越。
關注我,還有更多驚喜!!!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