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句佳對:"一曲流涇野,二水灌溪田"演繹明代關中文壇一段文人逸事

明嘉靖十八年(1539),趙廷瑞(字信臣)出任陝西巡撫,考索陝西舊志,發現成化《陝西志》“顧今閲七十年,板佚其半,即秦城巨家,亦罕有其書矣”。作為陝西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趙深感沒有一部系統、完整記述省情的地方誌書所帶來的種種不便。

嘉靖二十年(1541)早春,時任陝西巡撫的趙廷瑞在“行縣”期間,前往三原,與著名學者馬理(字伯循,號溪田)談及纂修《陝西通志》事宜,馬理高度贊同,當即便向趙巡撫推薦纂修人選,特力薦高陵籍著名學者呂柟(字仲木,號涇野)共襄此舉。趙巡撫隨後前往高陵拜會並邀請呂柟參與纂修,呂柟自是十分樂意,滿口欣然應承參與編修《陝西通志》。

二人修志之地就在涇三原高陵交界的竹林寺(也叫蔻萊公祠)。

一天,二人奮筆疾書一大晌後,有些困了,就泡了一壺清茶,對坐而飲。

雖説是休息,還不時就修志中的事比比劃劃,互談高見。一不小心撞倒了他們面前的茶壺,一灘茶水流向桌子中間。

馬理看着那灘茶水,伸出一指來,向呂柟這邊一戳,説:“一曲流涇野。”

呂柟笑了笑,不假思索地伸出兩指,把茶水朝馬理那邊引去,説:“二水灌溪田。”

二人同時開懷大笑。為什麼呢?

馬理,號溪田,明正德九年二甲進士,為人善良剛毅,大方正直,至晚年則更加謙恭和氣,寬容大度,常誦的名言:“榮不足以驕,辱不足以銼,利不足以歆,害不足以怵,常不足以肆,變不足以驚,方見學力。”

呂柟,號涇野,明正德三年狀元,風度偉岸,胸懷坦夷,為關學之“清麓學派”門下高足,史稱“理學名臣,輔世鴻儒”。(《重纂高陵縣誌紀事》)

三原馬理,高陵呂柟,讓溪田和涇野成為自己名號,足見二位才子對腳下這片涇流大地的熱愛。

趙廷瑞主持下編修的《陝西通志》共四十卷,分為土地、政事、民物、政事四門,星野、山川、疆域、建制沿革等二十八子目。該書廣徵博引、資料豐富,是陝西地區現存最早的一部志書。明代陝西所轄除今陝西全境外,還包括四川、甘肅、青海、寧夏各一部當時均為地廣人稀廣袤的荒涼之地,典籍闕略。故《陝西通志》均極為珍貴,其“河套西域”一節,是研究西北地區史地不可或缺的史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6 字。

轉載請註明: 聯句佳對:"一曲流涇野,二水灌溪田"演繹明代關中文壇一段文人逸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