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公元1449年8月的一天,一場艱苦的戰事在土木堡上演,當時因為之前明英宗的一意孤行,結果導致明軍被瓦剌大軍圍困在土木堡,值此危難困境瓦剌大軍又掐斷了周圍的水源,真可謂屋漏又逢連夜雨,明軍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明英宗一行人的生存空間正在一步步被瓦剌大軍蠶食。為了避免明軍殊死一搏,也先假意議和,結果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潰不成軍傷亡慘重,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大批文臣武將戰死,這就是明朝史上最著名也最慘烈的土木堡之變。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在土木堡之變中除了明軍精鋭被明英宗朱祁鎮斷送外,更讓人悲痛和嘆息的是大批文臣武將的戰死,這其中有兵部尚書鄺埜、户部尚書王佐等大臣的捐軀,亦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勳貴的陣亡。在這些戰死之人中有一個人最為特殊,他就是英國公張輔,説其特殊主要在於他的經歷和生前死後所獲得的的榮耀。有明一朝父子二人皆被追封為王的不多,張輔與其父張玉就是其中之一,能被封王本已是無上的榮耀,張輔憑藉生前的付出,不僅僅為自己爭取了這個榮耀,還為自己後代爭取了可以世襲公爵的恩賜,這對一個家族的傳承不可謂不重要,那麼張輔生前到底做了什麼呢?又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呢?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有感於之前王朝中異姓王對王朝的禍亂,特意立下祖訓即“異姓生前不封王”,也即身為明朝子民(皇室除外)生前能獲得的爵位最高不過公爵,至於想要封王,只能在死後被追封,不過這種被追封的王既無實權也無品級,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就算此也令眾大臣和武將趨之若鶩的想要被恩賜。
張輔的父親張玉曾在元朝出仕,後元順帝被趕出元大都後,張玉歸順了明朝。張玉歸順明朝之後,曾跟隨藍玉多次出戰北元,也因此立軍功有了不大不小的 官職。公元1391年,因為一次調任的機會,張玉成了朱棣手下的一名大將,之後張玉憑藉自己的作戰驍勇和足智多謀成為了朱棣的心腹。原本若按此發展下去,張玉能否被史書留下一筆都成問題。不過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公元1399年,朱棣不滿朱允炆的削藩之策,發動靖難之役,張玉身先士卒,為朱棣披荊斬棘,不顧生死,最後更是在東昌之戰中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張玉戰死之後,他的兒子張輔繼承他的職位,繼續跟隨朱棣征戰,且立下戰功。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公元1402年,隨着朱棣攻入南京城,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後,開始論功行賞,大封靖難功臣。這其中張玉特意被朱棣點名並誇他論靖難功當第一,因此下旨追封張玉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諡號忠顯。明仁宗即位後,下旨追封張玉為河間王,改諡忠武,並得到“配享太廟”的殊榮。
至於張輔也因靖難有功被封為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信安伯,食祿一千石,給予世襲誥券。後來在再次論功行賞時,朱棣詢問眾大臣是否對封賞有異議,眾臣認為張輔父子功勳卓著,不能因為是外戚(張輔的妹妹為朱棣的妃子)就給他很少的賞賜,朱棣也認為之前的封賞有點不恰當,所以又下旨改封張輔的信安伯為新城侯,歲祿由一千石改至一千五百石,且增加了“雜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的恩賜。
面對如此多的賞賜和特權,許多人恐怕已迷失自我,但張輔沒有,因為從他後面的經歷來看,這對他而言只是開始,那麼張輔之後又做了哪些事呢?這些功勳和戰績又為他帶來了哪些榮耀呢?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靖難之後,張輔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就是明軍徵安南之戰,早在建文元年,也即公元1400年,陳朝權臣黎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國號為“大虞”,其後自稱太上皇,由兒子黎蒼即皇帝位。雖然建立了新王朝,但畢竟前朝陳是嚮明朝臣服的,世世受明冊封,黎季犛為了避免自己篡國引起明朝的猜疑,便遣使赴明嚮明成祖聲稱陳氏“宗嗣繼絕,支庶淪滅,無可紹承。臣,陳氏之甥,為眾所推”,明成祖便派人向前區求證,結果因為一些人的糊弄,明成祖不疑有他,便下旨冊封黎蒼為安南國王。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後來有一位自稱陳氏子孫,名叫陳天平的人跑到明朝訴説了黎季犛篡國一事,明成祖得知後派人調查,結果事實確鑿,黎季犛派人認錯並同意讓陳天平回國,明成祖派軍隊護送,結果在半路上黎季犛派人劫殺。明成祖得知後大怒,天朝上國怎能被無視和羞辱,於是在此背景下張輔以右副將軍身份跟隨徵夷將軍朱能進軍安南,結果在半路上朱能病逝,張輔被委任為新的徵夷將軍繼續征戰安南。這一戰安南被平定,由於尋找陳朝皇室的後代未果,明成祖下令設交趾布政司,將其土地內屬於朝廷,如此意味着自唐朝以後獨立四百多年的交趾又重新迴歸華夏版圖。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憑藉如此功勳,在張輔得勝歸朝後,朱棣特下詔進封張輔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英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世承襲,賜冠服,賞白金四百兩、鈔一千錠、彩幣四十表裏。相比於之前的封賞,張輔這次由侯晉升為公,達到了明朝臣子生前所能達到的最高爵位,並且還是世襲的。之後隨着交趾局勢的變化,張輔又三次前往交趾破敵軍、平叛亂。可以説在交趾張輔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後來因為遠征漠北和其他一些原因,張輔回到京城。令人嘆息的是在明宣宗時期因為許多朝臣主張放棄交趾,張輔雖然據理力爭,但還是未能左右大局,結果在明宣宗時期交趾又復歸獨立,當然這些只是後話。
除了多次南征外,張輔還曾三次更隨明成祖北討,均取得不少功績,另外在漢王朱高煦叛亂時,張輔依舊沒有落下,跟隨明宣宗前往征討。張輔的封賞和爵位在明宣宗和明英宗兩朝基本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按説到了如此年紀,又被特意恩賜只需逢初一和十五上朝的殊榮,張輔該頤養天年了,可他並沒有,在明英宗選擇親征瓦剌時,張輔又一次選擇了跟隨護衞,可惜這一次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明軍慘敗,明英宗被俘,張輔戰死。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消息傳來,舉國悲痛,明代宗即位後下旨追封張輔為定興郡王,諡號“忠烈”。縱觀張輔的一生歷經四朝,雖連姻帝室,但不驕傲自滿,仍忠心輔佐,正如史書評價的那般:與蹇、夏、三楊,同心輔政。二十餘年,海內宴然,輔有力焉。
一門兩王,父子皆為君王赴死,如此忠烈,當得此爵位和榮耀。
參考資料:《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八十一》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親征漠北》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7 字。

轉載請註明: 生前被賜世襲公爵,死後被追封為王,張輔憑什麼獲得如此榮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