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孫叔敖是楚國隱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賢士,在宰相虞丘的引薦下,孫叔敖做了三個月官後被升任為宰相。當他正式上任時,全城的官員和老百姓們都紛紛前來道喜祝賀。
孫叔敖納言
可是就在這樣喜慶的時刻,有一個老人家,身上穿着麻布做成的喪衣,頭上高高戴着白色的帽子。由於是最後一位前來慰問賀喜的人,孫叔敖已經進屋去了,待他在後堂中整理好穿戴和衣着走到大廳來接見了這位老人。孫叔敖見老人家這幅裝扮,感到十分疑惑,於是問他:“楚王不知道我是一個沒有才能的人,才會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至高的職位。大家都前來向我祝賀,而您卻前來弔喪,請問是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我呢?”
只見老人家回答他説:“一個人的身份一旦變高了,就會對人蠻橫無禮導致百姓都離他而去;而一個人的官職如果大了,就會濫用私權使得皇上對他厭惡;然而一個人若是俸祿多了呢,就會越來越貪婪不知足,埋下禍根卻全然不知。”孫叔敖聽到這樣的話對老人恭敬地叩拜作揖,表示會接受他的忠告,並請教他的意見。
老人家於是説:“你的地位已高了,對人的態度就要更加謙卑;你的官位變大了,做事情就要更加的小心謹慎;俸祿已經很豐厚的時候,就萬萬不要再索取他人的錢財了。只要您能牢牢謹記這三點並嚴格遵守,就一定能治理好楚國的。”
孫叔敖聽到這樣的話,感到十分受教,深深地道謝,並承諾一定會牢記於心。
孫叔敖傳
孫叔敖是楚莊王時期的楚國名相,他擔任令尹期間,引領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間甚是和睦,風氣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壯大了楚國的國力。《孫叔敖傳》出自史記,講述了孫叔敖的生平簡介與相關事蹟。
孫叔敖塑像
太史公曾説:“法令是用來引導百姓從善的,而刑罰則是用來組織人民作壞事的。在法律與刑法未曾完善的時候,善良的民眾仍舊可以心有戒律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因為當官的人能夠以身作則品行端正不行惡事。這説明只要官員們奉公職守、作風正派,就可以作為榜樣維護社會的優良風氣,以此治理百姓,便沒有必要再施用刑罰了。”
孫叔敖是楚國的名士,被虞丘引薦給楚王以後,任官三月便升至宰相。他為官施行仁政,主張教化百姓,使社會關係和睦美好,官員中不再出現腐敗奸臣,百姓中也不再發生偷盜之事,鼓勵實業,人人得以謀生,能夠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百姓都十分愛戴他。
楚王將錢幣尺寸鑄大,不方便百姓使用,導致市場混亂,孫叔敖知道以後馬上向楚王進言請求改回錢幣,以穩定、恢復市場秩序。
楚王有意將矮車改高,孫叔敖建議讓百姓把門檻加高,坐車的君子們為了適應門檻便紛紛主動加高了車的底座。
孫叔敖的種種行為體現了他以自身的行為言傳身教,不用嚴令管束就能使百姓順應他的教化,跟着效仿他。且孫叔敖本人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身份得起伏而自喜或自悔,他認為一切全憑真才實幹,問心無愧。
孫叔敖的故事
孫叔敖是楚國隱士,為人處世高明,以賢而出名。楚莊王時期他擔任楚國的宰相,引領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間甚是和睦,風氣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壯大了楚國的國力。
孫叔敖殺兩頭蛇
小時候的孫叔敖就是個善良有德的孩子。有一次,年紀小小的孫叔敖外出遊玩時,看見了一條長了兩個頭的蛇,他擔心這條蛇會傷害到別人,就鼓起勇氣將它殺死了。回到家以後,孫叔敖越想越擔心,就忍不住哭了起來。
孫叔敖的母親見狀,便關心地問他為什麼要哭泣,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孫叔敖就難過地回答她説:“我聽説凡是看見兩頭蛇的人就會死,我剛剛看見了一條兩頭蛇,我想我馬上就要離開您死去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您了我就忍不住傷心。”母親聽後便問他:“那麼那條兩頭蛇現在在何處呢?”小孫叔敖回答説:“我擔心那條蛇留在外面,別人也會看到它而死去,我就殺了它,把它的身體埋在土裏了,這樣就可以不用再傷害別的人。”
他的母親聽後深受感動,於是告訴他説:“我聽説暗暗做了好事的人,老天會保佑他給他好運,放心吧你不會死的。”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孫叔敖自小就是個心存善心,能夠發自內心替別人着想考慮的人,在認為自己會死的時候,還保持冷靜理智,具備為民除害的精神,難怪他長大以後會成為一名賢德的宰相。
孫叔敖戒子
孫叔敖是楚國隱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賢士。在孫叔敖做宰相的期間,他引領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間甚是和睦,風氣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是一個為百姓着想,得到大家愛戴的官員。
孫叔敖畫像
孫叔敖病危時的彌留之際,把兒子叫到牀邊,認真地告誡他説:“楚王之前有很多次要加賞於我,我屢次拒絕沒有接受他的封地。所以在我死了以後,皇上必然會加賞於你,我要提醒你,受封時萬萬不可接受過於肥沃的土地。在楚越相交界的地方有這麼一處,一塊叫做“寢”的山地,這地方土壤極度貧瘠,名聲十分差。然而楚國人敬重鬼神,越國也是十分信奉鬼神之説以謀福祉,這地方口碑不好,沒有什麼人會想要它,如果你受封的是這裏,反而能夠長時間享有它。”
果然在孫叔敖死後,楚王要將最為肥沃的土地封賞給他的兒子,但孫叔敖的兒子並沒有接受,反而主動向皇上請求將叫“寢”的這塊山地賞賜給他,楚王十分驚訝,但也還是同意將之封於他。所以直到後來,孫家始終沒有失掉這塊封地,一直享有主權。
孫叔敖的聰明才智,就在於他目光長遠,深諳長久之計,不會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失去長遠的利益,能夠發現別人厭惡的東西自有其好處,能夠喜歡別人所不喜歡的,這就是有道之人比尋常凡人高深的地方。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有一天,孫叔敖在狐丘這個地方碰到了一位老者,狐丘丈人於是問他:“我聽説,人啊有三個利處,也有三個壞處,你知道分別是什麼嗎?”孫叔敖聽老人家這樣問,感到十分驚訝,大驚失色於是搖搖頭説:“我不過是一個不聰明的糊塗人,怎麼會知道三利三害呢?還想請問老人家,不知什麼是三大利,什麼又是三大害呢?”
孫叔敖雕塑
狐丘丈人聽孫叔敖這樣説,於是回答他:“爵位等級高的人,人們便會對他心生妒忌之情;官職越大的人,皇上會逐漸地對他產生厭惡;而薪資俸祿多的人,各種各樣的怨恨都會集於他一身。這便是仕途中於一個人而言的三利三害了。”
孫叔敖聽了老者的話,略有所思後回答他説:“其實於我而言並非如此,當我的爵位越高,我越會心繫最底層的百姓,為他們着想;當我的官職越做越大,我做事就越會小心翼翼,只會為百姓考慮,想着他們的生活;然而當我得到的俸祿越多,我就更加會將我的財物分給貧窮的人民,援助他們的生活。您看,您説的三大利與三大害,可以通過這些舉措從而得以避免嗎?”
老人家一聽,連連點頭稱讚:“你説的太好了!這樣的事情連堯舜他們那樣的帝王都十分擔心會沒法做到呢。”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一説自古以來都十分有道理,太多的人身至高位以後就縱情傲物,最終導致惡果,而孫叔敖卻能持有一顆清醒的從政之心,實在難得。
孫叔敖者
“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出自《史記》中的循吏列傳。孫叔敖作為楚國的隱士,被宰相虞丘引薦給楚王,他只做了三個月的官就升為宰相。在此期間,他引領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間甚是和睦,風俗十分良好。
孫叔敖塑像
孫叔敖實施寬鬆政策,但是紀法嚴明,嚴格禁止違法事情,使得官員不奸、盜賊不見。在秋冬季節百姓進山伐木,春夏時節河流運往外地,百姓能夠自給自足,生活美滿。
當時的楚王認為楚國通用的錢幣分量過輕,於是施令將小錢幣改鑄成大尺寸,人們攜帶和使用都十分不方便,於是紛紛不繼續幹自己的實業了。有一日,掌管市場的官員向孫叔敖彙報稱:“錢幣更改後,如今市場極其混亂、秩序不寧、百姓已經不能安居樂業了。”孫叔敖問他這樣的情況持續多久了,該官員回答説已經三個月了。於是孫叔敖承諾該官員説一定馬上恢復市場秩序。果然五天後,孫叔敖在上朝時向皇上稟告這種現象,並請求恢復原先的錢幣,得到了皇上的應允,不出三天,市場就恢復了原樣。
楚國的風俗習慣是喜歡坐矮車 ,但是楚王覺得矮的車不方便馬行路,就想將車改高。孫叔敖説:“過於頻繁地下達命令會使百姓無所適從的,這樣不好。但是如果您一定要將車子改高,我請求讓鄉下的百姓人家把門檻加高,因為乘車的人大都是有地位的君子,他們不會屢屢下車過門檻的。”皇帝接納了他的意見,半年後,人們都主動地加高了車子以適應門檻。
這篇文章講述了孫叔敖是一位賢德有智慧的官員,能夠深諳百姓心理,推行合適的政策,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受到人民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