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權力分配精忠報國的岳飛之死,一個頂層設計的犧牲品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經典

我們都知道,宋朝在科技、文化和經濟方面,已經達到了中國封建歷史中的高峯,但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卻很窩囊和軟弱。

那麼,經濟、文化都這麼強盛的大宋王朝,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大家眼中的“弱宋”的呢?我們又可以學習借鑑它的哪些經驗和教訓呢?

一、為什麼説趙匡胤是北宋亡國的元兇?

公元1127年發生的靖康之恥,宣告了北宋帝國的覆亡,而這場大禍距離開國皇帝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一年,如果仔細審視這一百五十多年的帝國曆史,我們會發現,其實,太祖皇帝趙匡胤早就為這場禍事埋下了禍根。

趙匡胤出身武將世家,他父親本來是五代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身邊的一個將軍,但由於家道中落,二十一歲的趙匡胤就被迫出外謀生。兩年的闖蕩生涯,令趙匡胤嚐遍了人間冷暖,可以説吃了不少苦頭。

直到有一天,趙匡胤在一位高人的點撥下,決定在亂世中建立一番功業,因此他來到河北鄴都,投靠在後漢樞密使郭威的麾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由於趙匡胤身材魁梧,不僅武藝高超還讀過不少書,關鍵打起仗來還不怕死。所以入伍第二年,趙匡胤就被提拔為了禁軍東西班行首,而此時的後漢也已改朝換代變成了後周,郭威則成了後周開國皇帝。

郭威死後,其養子柴榮繼承了後周皇位,也就是周世宗。當時,周世宗柴榮剛剛登基,地位不穩,北漢軍隊趁勢發兵攻打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晉城東北部發生激戰,史稱“高平之戰”。這場戰役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大決戰之一,同時對趙匡胤影響巨大。

當時,北漢軍隊佔據上風,後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好,臨陣脱逃,導致整個部隊陣腳大亂,極為危急。趙匡胤臨危不亂,高喊“主危臣死,拼死盡忠的時候到啦”,帶領手下的騎兵直衝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不要命的打法,敗得一發不可收拾,後周軍居然扭轉敗局取得大勝。

這一仗之後,趙匡胤深得柴榮賞識,被破格提拔成了殿前都虞候,差不多相當於今天部隊裏的參謀長。不僅如此,柴榮還讓趙匡胤整頓軍隊,趙匡胤利用整頓軍隊的機會,把自己的親信紛紛安排到了掌握實權的崗位上,從而在後周軍隊中形成了極大的潛在勢力。

柴榮死後,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訓即位,一時間,後周人心惶惶,感覺沒了主心骨。此時,北漢聯合遼國再度趁機入侵,此時已是後周軍事一把手的趙匡胤臨危受命,率軍迎敵。

第二天,大軍出發,走到距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駐紮下來。據説,當天夜裏,趙匡胤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軍帳中一夜沒有露面,任憑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謀士趙普與全軍將領開了一晚上的會。

史書記載,大軍來到陳橋驛後,就有一個號稱會看天象的軍校指着天上,愣説有兩個太陽在天上打架,説是“一日克一日,乃天命”。這話立即傳遍了全軍。當晚,就有一幫中高級將領聚到趙普那兒議論紛紛。最後,話題終於落到要擁立趙匡胤當皇帝上。趙普聽到這兒,假裝正經地拍案而起,指着大家説:“趙匡胤對皇帝忠心耿耿,肯定饒不了你們這幫傢伙。”

大家一聽都愣住了。過了半晌,他們紛紛拔出刀劍説:“在軍中談論這個話題本來就是滅族的罪名。咱們今天説定了,有進無退,由不得趙匡胤不幹。”趙普一看,大家的意見相當統一,沒有問題了,於是就開始商量佈置各種事項,分頭行動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各軍將領帶着部下來到趙匡胤的門外,呼喊聲驚天動地,趙光義和趙普兩人走進趙匡胤的住處,將他攙扶出來,也不知道從哪兒弄了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大家一齊跪倒在地,高呼萬歲。誰知,趙匡胤卻沉下臉,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説:“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很感激。不過,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你們如果接受我的條件,我可以做這個天子;不然,我不願意當這個皇帝。”

大家一聽,趕緊跪下説:“請您儘管吩咐,我們唯命是從。”

趙匡胤説:“小皇帝和太后今後還是主子,我們得好好對待他們,不能讓人家覺得我們欺負孤兒寡母;朝中的公卿大臣是我過去攜手並肩的同事,你們不能凌辱他們;如今的帝王一進城就燒殺搶掠,你們不能這麼做。等到事情定下來,我自然會重賞大家;凡是燒殺搶掠的一概殺無赦!”

幾萬大軍聽了,一起磕頭表示服從。於是,趙匡胤整軍返回京城開封。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就這樣,在幾乎沒怎麼流血犧牲的情況下,趙匡胤順利完成了一次改朝換代。縱觀中國歷史,好像只有趙匡胤一人是以“黃袍加身”這種特殊的方式被推上皇位的,這種不同尋常的上位經歷,成了塑造他政治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建國後,趙匡胤發動了消滅南唐的戰爭,南唐後主李煜曾派使臣來質問趙匡胤:“南唐有什麼罪過,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對待?”。趙匡胤毫不掩飾地答道:“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帝王“卧榻”情結的真實內涵,那就是實力加暴力原則,這也完成了趙匡胤這位江湖好漢成為帝王之後的性格塑造,也由此奠定了大宋帝國立國的基本國策。

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正是這些政策的開端,在以一種特別寬容的方式回收了軍政大權之後,趙匡胤改革了官制,實施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這種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對帝國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根源,並最終給北宋帶來亡國的屈辱。

趙匡胤制定國家大政方針的一個核心就是加強君主權力,壓制武將權力,以防止武將擁兵自重,這種制度設計雖然有利於鞏固“趙氏”江山,但是權力的過度集中卻造成了大宋帝國軍事貧弱的窘境。

權力的分配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它不僅對於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同樣在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合理的權力分配也深刻影響着企業的未來。

作為曾經的世界企業巨頭摩托羅拉公司也曾品嚐過過度集權帶來的苦果。摩托羅拉公司從創立之初,其實就帶有家族影響力的痕跡,到1964年勞勃·蓋爾文擔任董事長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公司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他一個人手上。

由於自主權過小,公司負責半導體產品的集團主管李斯特·何根跳槽到了加州一家競爭對手的公司出任總裁。一個多月後,20多位員工紛紛辭職,兩年後,摩托羅拉公司竟然有80多位員工跑去投靠何根,人才的急劇流失使得摩托羅拉公司元氣大傷。

何根跳槽事件讓蓋爾文意識到合理分配權力和責任的重要性,他當即聘用威廉·衞斯茲為公司董事長,對公司的管理模式進行大幅度改革,將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權力下放,最終才避免給摩托羅拉公司帶來更大的損失。

因此説,正是趙匡胤獨特的武將出身和上位過程造成了他對武將過份疑忌、進而實行重文輕武,皇權高度集中的統治,這也為宋代後期軍事人才凋零,部隊戰鬥力弱埋下了伏筆。

二、宋朝在內憂外患面前是如何犯錯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篡位武將,他在下屬的擁戴下,輕而易舉地取代了後周皇帝。武裝力量本來是皇帝用來消除外患,鎮壓內亂的寶劍,但是當這柄寶劍握在部下手裏的時候,很容易反過來威脅到皇帝自身,從唐朝的安史之亂開始,一個個君王都紛紛死在了自身保衞者的劍下,所以不光是趙匡胤,生活在宋朝初年的人,都會從前朝的興亡中得出一個教訓,那就是內部的動亂比外部的異己力量更可怕。

在這種歷史經驗和時代背景之下,宋朝的軍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武將的權力不僅受到了極大限制,而且還被朝中的文官、宦官壓着,因此根本沒有坐大的機會。這套制度,雖然確保了槍桿子永遠聽皇帝指揮,但是軍事效率卻低到了極點,可以説,宋朝對遼、金、西夏的軍事弱勢,其實都是趙匡胤一手造成的。

當金國大軍壓境,宋朝軍隊可以説一觸即潰,宋徽宗、宋欽宗一老一少兩位皇帝被俘,北宋帝國的大廈瞬間崩塌,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靖康之恥”。僥倖逃到南方的趙構建立了南宋政權,而這時候的南宋政權面臨的主要威脅就是外患,所以,趙構急需一批強大的軍隊來抵抗外部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構不得不改變了之前的軍事制度,他開始在邊境地區建立藩鎮,並任命了39個鎮撫使,授予這些人各項權力,甚至准許他們搞世襲,讓他們放手去抗擊外患。

這39支隊伍經過發展,有五支形成了氣候,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都是其中的一員。“家軍”一聽,就能看出他們的異己色彩濃厚,但是對趙構來説,他不得不容忍“家軍”的存在,在外患大於內憂的情況下,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武將們掌權的狀態在南宋存在了十四年,直到趙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向金國稱臣,這種狀態又發生了變化。因為這個時候的趙構認為,南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已經從外患變成了內部武將們的威脅,所以他又開始逐步收回武將們的權力。

可以説,南宋一代,都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較量中掙扎着前進的,當和金國鬧翻的時候,趙家天子就放權讓利,分封藩鎮,激勵武將們去賣命;當戰事平息時,則收權削藩,打壓武將。總之,在趙家天子的眼中,在自己的卧榻之旁永遠不能有其他人存在。

其實,在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眼中,武裝力量一直都是讓他們大傷腦筋的難題,唐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與宋朝剛好相反,盛唐由盛轉衰,並最終亡國的原因是太過放任武將的權力,從而使得這些武將們擁兵自重。

唐玄宗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在邊境地區設置軍鎮,軍鎮的一把手被稱為節度使,負責轄區的軍政大權,其中包括人事任命和徵收税賦等權力。這些軍鎮的節度使肩負着保衞邊疆的重任,因此唐朝中央很是優待他們,他們不僅可以世襲職位,而且有的甚至一人兼任兩三個軍鎮的節度使,安祿山當時就是一身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個軍鎮的節度使,可見權力是相當大的。

後來,由於權力過度膨脹,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動亂髮生後,唐朝中央為了平定叛亂,又增設了不少節度使,經過八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息下去,動亂平息後,唐朝中央並沒有收權撤藩,而是放任這些節度使發展壯大。

到唐朝後期,農民起義頻發,中央的統治根基遭到動搖,而節度使的權力卻逐漸增大,到這個時候,中央已經徹底失去了對這些節度使的控制,所以他們紛紛脱離中央,形成了以自己軍鎮為單位的割據局面,在這種割據狀態下,曾經輝煌一時的盛唐只能走向滅亡。

唐朝的藩鎮割據對五代十國,乃至宋朝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宋朝歷代君王才會不遺餘力地打壓武將們的權力,但是宋朝的做法又顯得有點過了,從而也給自己帶來了亡國的局面。其實,內部的動亂和外部的威脅都是影響成敗乃至存亡的關鍵因素,不能顧此失彼,而是要正確權衡二者的關係,尋找合理的平衡點,只有這樣,才能掌控全局。

三、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合謀冤殺岳飛,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心寒的一樁罪行,儘管無法被原諒,但這樣的結果在書中作者看來,卻是那個時代背景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靖康之恥發生時,岳飛只是一個年僅二十四歲的低級軍官,相當於現在的連長之類。趙構登基後不久,岳飛滿懷激情地給新任皇帝寫了一封信,指名道姓地建議趙構不要受黃潛善、汪伯彥之流的影響,儘管這兩人後來被正史列為奸臣,但當時他倆可是幫助趙構登上王位的宰相,所以結果可想而知,岳飛丟掉了軍職,被遣送回了老家。

隨後幾年,岳飛輾轉投奔了許多部隊,都沒能取得什麼功名。直到公元1130年,二十七歲的岳飛在南宋“中興四將”之一張俊的推薦和重用下,在一連串惡仗、硬仗中,以少勝多,連戰連捷,迅速脱穎而出,成為整個南宋王朝最為耀眼的一顆將星。

公元1133年秋天,皇帝趙構將岳飛召到京城,親自書寫“精忠岳飛”四個大字,製成錦旗賞賜給他。

同時,還要在京城為他建造府第,岳飛辭謝説:“敵未滅,何以家為?” 意思是大敵未滅,要家幹什麼?這情形,很像漢代名將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為此,皇帝趙構相當高興,很親切地徵求岳飛的意見:“你覺得天下什麼時候可以太平?”岳飛回答道:“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據説,趙構很吃驚,沒有想到一介武夫能説出這麼有水平的話。

不久,剛過三十而立之年的岳飛便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成為了整個長江中游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這個時候南宋局勢不穩,再加上趙構還有收復中原失地的抱負,因此對岳飛這類武將委以重任。但岳飛在軍事上的才能不容置疑,在政治上的智慧卻讓人實在不敢恭維,可以説,岳飛之所以最終被殺,與他的個人性格過於剛直,政治智慧低下有着很大的關係。

公元1137年,在趙構的信任下,岳飛已經成了統帥全國五分之三兵力的軍事將領。如果君臣之間的關係能夠一直這樣默契下去,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但以岳飛這樣的個性,註定了以悲劇收場。

據史書記載,一天,趙構和岳飛在宮中談話,當聊得興起的時候,岳飛突然很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能儘早解決繼承人的問題,此話一出,談話的氣氛立即急轉直下。儘管當時岳飛處在最受信任和寵愛的時候,但趙構仍然毫不掩飾地呵斥道:“你手握重兵在外,這種事情不是你應當干預的。”岳飛當時臉色就變了,十分尷尬地退了出來。

要知道當時的趙構因為幾年前受到金兵的追殺,驚嚇過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另外加上唯一的兒子因為意外,才剛死不久,正是心情極度不好的時候,岳飛此時提這個,無疑於揭傷疤,趙構當時憤怒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更嚴重的是,岳飛作為手握重兵的武將,卻對皇位的繼承問題感興趣,顯然犯了君王大忌。岳飛對這一點毫無感覺,居然在不久之後給趙構的一封密奏中再一次提到了這個問題,儘管岳飛出於一片忠心,但作為皇帝的趙構肯定不會這麼想。

因此這件事讓趙構對岳飛的信任開始大打折扣,而且這件事過後不久,又發生了對岳飛命運產生重大影響的“淮西事變”。當時,趙構想安排岳飛接替中興四將之一劉光世的部隊,這個決定一出,就遭到了時任宰相張浚和樞密使秦檜的強烈反對,而反對的理由很明顯,就是宋朝不能讓武將坐大的傳統。

趙構在聽完二人的陳述後,覺得很有道理,就給岳飛寫了一份手詔,委婉地取消了這項任命,並讓丞相張浚處理善後工作。為了安撫岳飛,張浚邀請岳飛到他家做客,二人進行了一次會談,結果這次談話不太愉快。岳飛一氣之下,撂了挑子,回老家給母親守孝去了,而張浚覺得岳飛居功自傲,驕橫跋扈,就不停地上書彈劾岳飛,次數一多,趙構對岳飛的看法也就開始轉變了。

事情還沒結束,在排擠了岳飛之後,原隸屬劉光世部隊的統制官酈瓊因不滿朝廷的安排,發動了叛亂,殺死了朝廷派來的監軍官,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了金人扶持的傀儡皇帝劉豫的偽齊政權。

“淮西事變”對趙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徹底地認識到,讓武將掌權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因此,他從內心深處開始防範和猜疑這些可以領兵打仗的武將們,包括岳飛。當南宋外部的局勢穩定之後,趙構覺得是時候控制武將們的權力了,便強行剝奪了南宋三大將的兵權。

兵權被回收之後,秦檜開始發力打擊這三人,但是韓世忠和張俊逃過了一劫,只有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在以壓制武將權力為基本國策的南宋,岳飛並不敏鋭的政治智慧和個人性格,最終使得他只能走向死這條路。

當時和岳飛一樣面臨危機的還有韓世忠和張俊二人,但他倆能倖存下來,確實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韓世忠的做法,使得他和岳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論軍功和威望,韓世忠都在岳飛之上,所以當他的軍權被奪以後,韓世忠成了秦檜第一個要打擊的對象。當岳飛發現有人在暗中收集韓世忠謀反的證據時,便派人給韓世忠送了一封密信,韓世忠看過信後,知道皇上要拿他開刀了,就立即隻身一人來到皇宮求見皇帝。

見到皇帝之後,韓世忠立即跪倒在地,脱下衣服,讓宋高宗趙構看看自己胸前和背後的累累傷疤,同時又舉起雙手讓趙構看他在打仗中被削斷的手指,並放聲大哭,陳述自己這些年來的不易。趙構也並非鐵石心腸,他也深知面前的這個人曾經對自己的付出,於是,最終還是放了韓世忠一馬。

為了明哲保身,韓世忠從此閉門謝客,絕口不談軍事,而且也絕不和老部下來往,就好像從來沒有過權力一樣。其實,韓世忠自保的能力還不止這些,他本來是一個不把錢財放在眼裏的人,每次朝廷賞賜他的金銀珠寶他都一分不剩地分給部下,但是後來,隨着功勞越來越大,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皇帝請求賞賜,而這種“自污”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皇帝的猜忌,讓皇帝覺得此人愛財,沒什麼野心和威脅,這也是趙構能輕易饒他一命的重要原因。

岳飛不同,全憑一腔熱血,缺乏政治智慧,因此在當時的政治時局之下,他自然就在劫難逃了。

總結

宋朝的很多悲劇在開國皇帝趙匡胤時代就已經種下了因,之後宋朝歷史的發展只是果,而岳飛的命運在200多年前的宋高祖時幾乎就已經註定。

通過今天的文章分析和總結大宋王朝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權力分配不均是宋朝衰落和滅亡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