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洪秀全起義時, 為何太平軍屢降清軍, 清廷官員卻寧死不降?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經典

不誇張的説,只要是兩個勢力對決,那麼就必然會有投降之人,尤其是一國內戰的話,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投降的官員!

為眾人所知的楚漢爭霸、三國演義、隋唐爭霸等,都有大批投降之人,其中甚至有很多高官。因此,戰爭之中的投降現象,太正常不過了。

然而,有一個詭異的現象,即:在洪秀全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太平軍屢降清軍,李秀成、石達開等都無奈投降清軍,但清廷官員卻幾乎都寧死不降!當然,需要説明的是,清廷官員投降太平軍的現象,不是沒有,而是非常稀少!其實,從清初和鄭成功、李定國等的抗清勢力作戰,清朝官員也鮮有投降!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1853年1月,太平軍攻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總兵王錦繡、學政馮培元、布政使梁星源等自殺。1854年1月,太平軍攻下廬州,安徽巡撫江忠源投水自殺。1861年12月,太平軍攻下杭州,浙江巡撫王有齡自殺!可以説,尤其是清廷高官,鮮有投降太平軍的!


清廷官員忠義有節氣?顯然不太可能!如果清朝官員全都如此忠義,寧死不降的為滿清血戰,那麼中國就不會淪為列強魚肉了。坦率的説,相信官員的節操,不如相信母豬能上樹!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太平軍太兇殘,不放過官員?因為起義軍太兇殘,所以清廷官員沒有退路,投降是死,不降也是死,那麼不如博取一個好名聲了!但這一點也不靠譜,最典型的是林福祥,提出收復香港的第一人,李秀成抓住之後,卻給了100兩放他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被左宗棠抓住,卻隨手把他給殺了!

關於太平軍濫殺無辜,其實並沒有太多根據,或許有部分濫殺,但多數時候,表現的很像“義軍”。最典型的是在揚州,太平軍佔領揚州之後,揚州沒什麼遭殃。但清軍攻下揚州之後,卻對揚州再一次屠城,這是模仿清初的《揚州十日》,震懾漢人!顯然,清軍或許才是更濫殺無辜,所謂“兵過如梳”也!


既然不是清朝官員有節操,也不是太平軍濫殺無辜,那麼會是什麼原因呢?有這樣一個主流觀點,即:太平軍信奉的是歪門邪道,玩的是“拜上帝會”,相當於“魔道”,而讀書人學的是儒家正統學術,所以兩者“誓不兩立”,屬於你死我活,自然就寧死不降了!

客觀的説,存在這樣的因素,但卻不能將之作為主要理由。原因很簡單,清朝官員有節操嗎?會為守衞“名教”而拋頭顱灑熱血嗎?一二個人或許可能,但指望一羣沒有節操的人,能有如此崇高的理想,要求實在太高了!

從歷史上看,范文程、洪承疇等人,能夠投降敵人,説明了文官沒那麼堅強。尤其是在生與死之間,大家都想活下去。因此,清朝官員、尤其是高官,沒有投降太平軍,必然有其“不投降”的原因,而不是在死亡面前,主觀上不想投降!


關於清廷官員不投降太平軍,説起來很簡單,關鍵是清軍入關後,就出台了二個大招!

第一,法律層面上,清朝政府規定,守土官有守土之責,失去土地就要開刀問斬。投降肯定是“失地”了,按照大清律例,那就是定斬不饒。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林福祥被俘,與其他官員同受李秀成的優待,被饋贈100兩銀子,予以釋放。1864年,林福祥被左宗棠所殺。可見,被俘都不行,所以與其如此,不如戰死!

第二,如果投降了,清廷也有辦法。原因很簡單,清廷針對一些高官,要求他們將家人送到北京,相當於“人質”。一旦投降了敵人,那豈不是從賊了?既然從賊了,那麼全家就只有死路一條!從清初到清末,清廷都是這麼幹,所以為了家人活命,高官不敢輕易投降!歷朝歷代,幾乎唯有清朝做的這麼“缺德”!

因此,清廷不投降太平軍,不是因為虛無縹緲的忠義、反“邪教”,而是因為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一旦投降,全家危險!試想一下,如果清朝像明朝那樣,根本不威脅官員家人(比如洪承疇投降清軍,家人在明朝依然活好),不把官員家人當“人質”,那麼在太平軍兇猛攻勢面前,清廷官員還可能“寧死不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