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作業做不完,家長髮脾氣,兩敗俱傷無贏家,情緒控制很重要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經典

幼兒園老師經常在家長羣裏留作業,讓孩子做手工的時候家長要幫忙把把關。後來發展到誰家孩子不交作業,老師在羣裏就直接點名,讓家長非常尷尬,回家免不了要跟孩子發脾氣。

這種情況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老師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就在羣裏報告,而且過了10點就視為不合格,這下家長看見孩子寫作業磨蹭就開始生氣,不停的催促,但孩子子不管這些,往往是你越催他越慢,一會兒上個廁所、一會兒喝水、再偷偷玩一會兒,家長一小時前過來時候寫了多少作業,等一小時後過來還是寫在那裏不動。

家長脾氣再好也控制不住情緒,往往就是自己生氣氣得哆嗦,這手放在半空中打不下去,但孩子已經開始哆嗦,往往眼神無辜地看着你。

第一、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是對孩子大包大攬的慣了,孩子養成的習慣就是往往是到了幼兒園階段還不會自己吃飯,到了幼兒園後要等着老師喂。

雖然老師不可能讓孩子餓着,但這種依賴性家長沒有給孩子糾正過來的話,孩子長遠看來還是非常吃虧的。因為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照顧那麼多孩子的話,孩子自己不吃,連口熱乎飯都吃不上。

第二、基本的上廁所等技能都不會。不僅基本技能欠缺,還特別膽小,不會上廁所也不好意思説,往往憋到不能再憋了才跟老師説,這樣往往會尿褲子,惹出非常大的麻煩。有的孩子尿了也不敢説,往往小便濕了褲子塌一天,自己受罪不説,還容易生病。

小孩子的行為都是鍛煉出來的,越不讓孩子鍛鍊自理能力,孩子越是不會,這樣一旦在幼兒園發生了尿褲子、尿牀的事情,孩子就會特別緊張,生怕同學和老師笑,越是緊張,越容易陷於這種困境。孩子心理上也會萌發自卑感。

第三、孩子動手能力太弱。從小給孩子訓練從吃飯、穿衣的技能都沒有訓練出來的家長,往往就認為是“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殊不知這種種的行為還有後續行為的延伸。

對比特別鮮明的是這些孩子不僅僅是這些技能不如刻意培養的孩子,另外一些性格特質也沒有培養出來,比如專注力、探索力、毅力等等,這樣就導致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逐步的落後。

同樣是老師留的手工作業,能力強的孩子能夠做得又快又好,而自己的孩子不僅僅拖拖拉拉,最後還是要家長的幫忙才能完成。

而習慣的養成是一點一滴才能完成的,如果家長已經意識到了孩子的這些行為的危害,在上學之前給孩子扳過來各種不良習慣,這樣家長以後需要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會越來越少了。

其實發火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家長一旦意識到這點,就已經是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那麼具體怎麼做才能更有效的訓練孩子提高效率呢?特別要注意三點:

首先,要讓孩子養成幹什麼都快的習慣

這種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適當的體育訓練來進行,比如給孩子進行乒乓球、圍棋等訓練,鍛鍊孩子的反應能力和專注力是非常好的方式。特別是對於孩子還很小的,棋類訓練能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讓他不得不接受挑戰性的思維方式,強化的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慣。

這時候糾正,還不算晚,這個階段孩子不會認為什麼是,只會認為自己是在玩一種遊戲,特別是天性好動的孩子,能夠坐下來並且逐漸延長孩子的專注時間,在他上學後對他的學業完成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二、養成循序漸進的培養方式

循序漸進的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急性子的家長,可以擬定計劃書來一步步的培養孩子的糾正過程,而不是自己毫無標準的今天要去孩子做什麼、明天要求孩子達到什麼水準之類的。

如果沒有計劃性,家長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半途而廢。而且對孩子來説,基本就是跟隨家長的目標在前進,而如果家長連個目標都沒有,那麼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孩子就沒有前進的動力。

第三、積極鼓勵的態度

孩子開始的時候堅持不了多久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原先的習慣不是很好。家長要體諒孩子的反覆和鬆懈,知道這是必然和正常的反應。

家長不能情緒失控,對孩子的教育失去耐心,這樣就會讓孩子內心深處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將來沒有信心。即便還是是很落後於同齡人的,但在幼兒園階段,時間還是很充裕的,家長能夠有充分的調整期來改善孩子的行為,這就要求家長在不斷的摸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斷的迭代。

情緒每個人都有,但家長作為成年人,要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保護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