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的學生們在上課。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新華社貴陽/昆明9月25日電 在貴州省畢節市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下午4點半,四五十個小孩坐在一間房子裏,有的温習功課,有的做作業。簽到本上可見,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
10歲的劉海銀讀小學5年級,正在做語文習題“草船借箭”。以前她曾跟隨打工的父母到貴陽上學,現在安置點有了學校,不用跑了。
孩子們圍着年輕的支教老師曾洪問這問那,劉海銀還緊緊拉着他的袖子,打算告訴他一個“秘密”。
曾洪説,貧困户孩子最初比較內向,現在開朗多了。劉海銀剛開始時數學題不大會做,現在有了提升。曾洪不定期安排留守兒童跟打工父母進行手機或電腦視頻連線。
房間裏佈置着“時光隧道”“勾股定理”“尖端放電”“機械傳動”等操作枱,還有機器人模型,是畢節市的科學館贊助的。
書架上放有《詩經》《魯迅散文集》《科學家的故事》《八十天環遊地球》《茶花女》《戰爭與和平》等圖書。
8月11日,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的學生們在上課。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曾洪説,這一切,在孩子們老家的大山中都見不到。
這樣的“4點半課堂”在各個搬遷安置點很普遍,是孩子們在校正式學習的補充。
但並不是所有孩子的家庭都符合搬遷條件,能來到城區安置點。有的人還住在農舍裏。
貴州省赫章縣深度貧困的恆底村一户農家院裏,一個戴棒球帽的小女孩在玩滑板。她的媽媽羅國米有些發愁,滑板女孩羅正鮮的姐姐羅正非生病了。
羅國米説,羅正非最愛學習,整天看書,初三考高中成績很好,到了赫章縣一中。“但她現在不在家,一個人去貴陽複查腎病。她每半個學期要住一次院,每次花兩萬元。”
羅國米家主要收入來源靠丈夫在浙江的毛紡廠打工,但他也因腎結石住院了。羅國米在家種地,兼做村衞生保潔員,每月有1000元收入。
她説,治病的花費,多虧政府幫忙,自己是醫不起的。
來羅國米家訪問的駐村幹部餘忠偉説,羅正非生病,除基本醫療保障,還有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另可辦減免,能報銷90%以上。
他説,初中小學義務教育也實行免費。針對貧困户,高中還有教育資助。
羅國米説,現在,幾個孩子都能幫着做飯、種地。
她家有台電視機。剛上初中的羅正鮮説,她喜歡看愛情片。她的妹妹羅正春則説,她不喜歡看電視。
她們都想爸爸早點回來,説着眼眶有些濕潤。媽媽説,爸爸不走,家裏錢不夠。
羅國米説,再苦再累,有政府幫忙,她願意讓孩子們讀書。“我自己沒上過學,話都説不好。”兩個女孩表示她們今後要考大學。
8月11日,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的學生們在進行體育鍛煉。(無人機航拍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現在,學校成了幾乎各個貧困縣及鄉村的最好建築。貴州的石門鄉民族中學的破舊磚房已被現代化大樓取代。為了學生多方面發展,學校還建立了足球俱樂部。
14歲的王蝶是個長相秀氣而堅毅的女孩,她顛球的樣子很專業。她平時喜歡刷抖音和聽歌,在球隊擔任前鋒的她崇拜國家女足的王霜。
她住在大山上的村子裏,那裏去年才通公路,之前讀小學,走路要3小時。媽媽在浙江打工,過年才能回家。她説:“媽媽不識字,但做得認真,得了優秀員工獎。爸爸在家種地,照顧奶奶、弟弟和我。”
她很喜歡貴州恆豐足球俱樂部前來扶貧的教練。
“他來後,我們更健康、更堅強、更自信了。”她説,“感謝石門,感謝恆豐,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我的願望是加入恆豐球隊。什麼,那裏都是男生嗎?那我要建立一支女足!”
教練鄭平説:“城裏孩子很自信,山區貧困孩子不那麼自信。我讓他們自信和勇敢一些,敢於發言。球踢得好不好沒關係,只要積極、堅持、有態度、拿出勇氣,就最好。”
足球場對面牆上用紅字寫了一行字:“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國家級貧困縣雲南昭通市鎮雄縣與雲南師範大學合建了一所現代化的中學。校園裏矗立着名人塑像:孟子、王羲之、錢學森、亞里士多德、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該校高考一本上線率連續兩年超過85%。
副校長陳華説:“脱貧攻堅最長遠的是改變教育。把貧困大山裏的孩子送到全國優質高校,是我們的理想。”據他介紹,鎮雄以前沒有很好的學校,許多家長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外地讀中學,每年走兩三千人。
2020年春季學期,全校5000多名學生中,1100多人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户,佔23%。但高考600分以上的學生,40%是建檔立卡户,有的還上了北大清華。
學校精準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積極籌措社會愛心捐款,並拿出一部分學校經費補助、獎勵貧困學生,高中貧困生每年大約有1萬元資助,另還開設心理講座。“要在他們心中注入温暖,讓他們樹立遠大理想。”陳華説。
教學樓前廣場上刻了一幅中國地圖,上面標明全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其中不少所已有了這個學校學生的足跡。
山區學校沒有名師給學生補課,年輕的老師們把更大力氣放在提升課堂質量上。他們引入結隊學習方式,4個學生編成一組,交互討論,相與成長。
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全景。(無人機航拍照片)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該校今年高考第一名是王豪。他父母在建築工地打工,有兩個姐姐讀大學,弟弟讀高中,家庭生活壓力大。學校給了他資助。
興趣在人工智能的王豪考上了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他希望讀到博士。
程雨滴考上了南開大學。她的父親肝硬化去世,家境困難。
她説:“學校送我到長沙、長春參加培訓,接觸到大城市學生。我們高二看的書,他們初中都看過了。”
她喜歡讀學校圖書館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看了英文原版。她也看《三體》,她説:“要靠想象力探索未知世界。但完全靠想象,是異想天開;完全靠知識,又會成迂腐的人。”
她報了臨牀醫學專業。“當醫生是‘修人’。當初有人幫助你,就要還回去。另外我對生物學感興趣。這個領域還很新,僅僅發現一些新東西就有可能得諾貝爾獎。我想在治療癌症方面有所突破。有本書上講,人類一定能戰勝癌症,我把這句話抄寫了好多遍。”(記者王長山 王新明 林碧鋒 李凡 彭韻佳 華洪立 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