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的草原上從來不缺乏放牧的民族,從滅亡西周的犬戎開始,匈奴、鮮卑、柔然、突厥,一個個粉墨登場,各領風騷數百年。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進程作用都不算大,最多逃到歐洲去,找片合適的土地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直到這個人的出現,這片草原才有了一個永恆的名字——蒙古草原,如今世界上有22億人都可以用這個名字來標識——蒙古人種。這個人自然是成吉思汗——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
奇怪的是,鐵木真第一次擁有這個頭銜時,絕大部分蒙古人還沒有見過海洋。但這不要緊,蒙古人把整個歐亞大陸當成他們的海洋,凡是藍天籠罩下的大地,都將變成蒙古人的牧場。
歷史上的征服者有很多,亞歷山大大帝因為士兵想家,而停止了遠征;羅馬帝國因為士兵不適應寒冷,而止步於阿爾卑斯山;大漢帝國因為打下來的土地無法耕種,而建起了長城。
蒙古人卻什麼都不怕,帳篷到哪裏,家就在哪裏,他們從來不想家;這片草原本來就冷得要命,酷熱才是蒙古人的天敵;蒙古人不用種地,放牧加搶劫,他們活得比誰都好。
於是,蒙古人統一在成吉思汗的旗下後,唯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征服,從蒙古草原出發,除了北方太冷外,其他任何地方都是蒙古人征服的對象,他們才真正實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成吉思汗)土”的精神。比窩在紫禁城裏,卻以為自己擁有四海的皇帝要更高明一些。
蒙古人到底有多少軍隊?直到今天仍是個謎,可能當年的蒙古人自己也不清楚。按照史書記載,蒙古本部一共有95個千夫長,再加上大汗直接掌握的一萬怯薛軍,蒙古軍應該在15-20萬之間,也有人估計10萬多一點。
匈奴號稱有控弦之士30萬,突厥也隨時可以動員20萬以上的大軍,蒙古軍隊根本算不上多。蒙古草原能夠承載的人口上限是200萬,蒙古人即使全民皆兵,仍然超不過20萬。
那麼,蒙古人建立的帝國有多大?鼎盛時期達到240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個蒙古士兵要統治120—240平方公里,相當於現代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
蒙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截止到他們那個時代,蒙古軍隊集中了人類已經取得的所有軍事成就。戰馬、弓箭、鐵甲、投石機,蒙古人一樣不缺。他們不需要後勤,整個部落都可以隨大軍出發,也可以靠搶劫維持必要的補給,蒙古戰士對飢餓和惡劣環境的忍耐力也是最強的。
按照其他文明的標準,蒙古軍隊都是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可他們對戰爭藝術的精通,讓所有文明付出了血的代價。他們既會用匈奴人的遊走射箭,又能像鮮卑突厥發動鐵甲衝鋒。
他們經常使用誘敵深入、迂迴包圍等戰術,從敵人意想不到的地點和時間殺出來。他們不知疲倦,可以跟敵人耗上幾天、甚至幾周,只要發現對方稍有鬆懈,便猛撲上來,絕不遲疑。
這是一支完全的冷兵器軍隊,沒有人比他們更懂打仗。更可怕的是,他們在謀略方面也不遜於聰慧的農耕民族。蒙古人擅長收買偽軍,也捨得封賞,很多被征服的民族都為蒙古人提供了軍隊,幫他們打下更多的地盤。
蒙古大軍一直打到歐洲東部,也曾向非洲向軍,如果不是為了爭奪“成吉思汗”這個頭銜,蒙古人還將繼續擴大他們的版圖。即使如此,他們仍然奪取了2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都是豐饒之地,不像現代俄羅斯那樣以寒冷的西伯利亞為主。
最後一個被全體蒙古人承認的“成吉思汗”是蒙哥。可他在中國一座名不見經傳的釣魚城下斃命,是被擊斃、還是病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蒙古帝國從此陷入了分裂。
忽必烈繼承了汗位,但其他幾個王爺不服氣,建立了各自的汗國。疆域最大,也是最靠西的是欽察汗國,從蒙古西部一直延伸到東歐。歐洲人把它稱為金帳汗國。
察合台汗國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域一帶,一直跟忽必烈不對付,打過很多次仗,最後被帖木兒篡了位,建立帖木兒帝國。元朝覆滅後,帖木兒居然想找明朝報仇,只可惜死在半路上,只是不知道算不算是為成吉思汗鞠躬盡瘁了。
伊爾汗國主要位於伊朗和阿拉伯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好,連通各汗國和中國、歐洲,因而與各方的關係都挺好,把絲綢之路又撿了起來,光收個過境費就賺翻了。
還有一個闊窩台汗國,處於元朝和欽察汗國之間,包括大部分的蒙古草原,因為存在時間過短,有些歷史學家沒有把它算進去,地盤也被元朝和欽察汗國瓜分掉了。
除了這些汗國,對中國人來説,更重要的當然是元朝。忽必烈接受了漢家思想,按照儒教規矩建立起來的中原王朝。忽必烈原本不是“成吉思汗”的最佳人選,他靠武力奪取了汗位,才致使蒙古帝國分裂。
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奪汗位主要依靠的,正是漢族軍隊和漢地物資。大量漢族豪強和官員為忽必烈征戰、治國。因此忽必烈建立元朝也是必須的,否則這些漢人就有可能離開,他還能否保住自己的地位,誰也説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