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本葬着一箇中國人,他的11世孫去掃墓時,德川家族還得親自陪同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經典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裏有一種“落葉歸根”的信仰,死後葬在故鄉是大多數人的心願,只有特殊情況下,中國人才會選擇安葬於異鄉。今天要説的就是一個被葬在了日本的中國人,他的身份比較特別,要知道他的11世孫去日本掃墓的時候,德川家族都會親自陪同。

日本水户德川家族的族墓位於常陸太田市近郊的瑞龍山,這塊地方是水户藩第一代藩主德川賴房親自挑中的。墓羣裏除了德川家族的祖輩外還葬着來自中國浙江餘姚的朱之瑜,朱之瑜是整個墓羣裏唯一的“外族人”,墓碑上刻着“明徵君子朱子墓”。

一箇中國人會因為什麼緣故葬在異鄉呢?其實這並不是朱之瑜的本意。朱之瑜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人,出生於1600年,他44歲那年親歷了清軍入關的歷史大事件。官家子弟出身的他天資聰穎,讀過很多書,崇禎十一年,朱之瑜因為“文武全才第一”而被人舉薦到禮部任職。

但朱之瑜看到明末的亂象後覺得自己無法在朝廷中活下去,就辭職歸隱了,朝廷多次徵他入朝當官,他都拒絕,結果朝裏的奸臣惱羞成怒要追殺他,朱之瑜只好逃走。但後來,眼看着清朝即將取代明朝,朱之瑜立馬出山參加了反清的隊伍,曾經跟鄭成功一起作戰。

無奈他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挽回局面,於是朱之瑜就想到了找外援。他設想的外援就是鄰國日本,為了達成目的,朱之瑜冒險坐船東渡,可這個過程很不順,他甚至曾經被清軍抓走,幸好清軍裏的降將佩服他的為人,悄悄放走了他。

眼看着大明覆國無望,不願意蓄辮子的朱之瑜選擇出海流亡。但那時候日本正實行海禁,所以朱之瑜在長崎附近的船上困了很久。後來還是日本學者安東守約聽説了這件事,他對中國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不忍心看一代名儒無所依歸,更想拜他為師,就到處為他奔走。

最終,朱之瑜讓幕府打破了海禁舊規,得以在日本定居下來。一開始,朱之瑜只是為了守住自己身為明朝士大夫的氣節才東渡,可沒想到當時日本的水户侯德川光國打算辦學,他聽説朱之瑜是滿腹才學的中國學者,就派人帶了很多禮物,請他去江户講學。

朱之瑜本來不太想去,但周圍人都説德川光國禮賢下士、好學愛才,勸他不要辜負了這份心意。於是朱之瑜就動身了,到江户後他受到德川光國的熱烈歡迎,德川光國為了表示對他的尊重也拜他為師,請他取一個號讓弟子稱呼,朱之瑜就取家鄉“舜水”為號,稱“舜水先生”。

從那以後,朱之瑜就開始了自己的日本傳學之路。他一直穿着明朝的衣服,把中原的各種理學實用思想、禮儀制度教給日本的上流貴族。與此同時,朱之瑜一直沒有放棄自己原來的夢想,他雖然被德川家族與當時日本朝野內外尊奉為神一樣的存在,但平時生活極度節儉。

這是因為朱之瑜想把錢都省下來,為以後“求得一師與滿虜戰”做準備。他的心願並沒有實現,他在德川光國設置的彰考館編撰了融匯忠君思想的《大日本史》後沒幾年就因為水土不服重病去世了,但他的思想學説影響了日本數百年,一直延續到明治時期。

為了牢記朱之瑜的奉獻,德川家族將他葬入祖墓,還按照朱之瑜臨終囑咐的那樣將墳墓修建成明朝的式樣。他的弟子在祭文裏説:“嗚呼先生,知我望我。今也既逝,學殖雲墮。有疑誰問?有過誰督?”朱之瑜當時在日本的影響力可以與儒學先師孔子媲美,因此,他的11世孫朱育才前幾年赴日本祭拜先祖時,德川家族的15代掌門人親自陪同,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