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漢武帝劉徹在位共計五十四年,但是從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開始對匈奴展開大規模自衞反擊戰開始,到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下“輪台罪己詔”為止,漢武帝耗費了長達四十四年時間來做一件事——與匈奴決戰。那麼,漢朝立國之後施行了近七十年的與匈奴和親政策,漢武帝為何偏偏要放棄和親,而採取戰爭手段呢?
第一、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漢朝對匈奴施行半個多世紀的和親政策,完全是出於被逼無奈,忍辱求和: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又要求和親。趁此機會,漢武帝朝會,下令諸臣朝議其事。當時,丞相田蚡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等人都贊成繼續與匈奴和親,而官為大行的王恢,卻鮮明表示反對,還上《匈奴和親論》,引起漢武帝的注意和欣賞。王恢當時所言,確實大合劉徹心意:
“臣聞全代之時,北有強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廩常實,匈奴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內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邊守塞,轉粟挽輸,以為之備,然匈奴侵盜不已者,無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之便。”
王恢講,在戰國時期,北方匈奴也很強大,中國內地諸侯互攻,但那時的代國,雖然處於前後夾擊的境地,尚能依靠充裕的公私糧食迫使匈奴不敢來犯。現在,漢朝的國力與當年的代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匈奴一直對漢朝侵盜不已。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匈奴對漢朝根本沒有畏懼心理。所以,我們一定要出兵進攻匈奴。
但是,忍辱是有限度的,這個恥辱漢朝已經忍受了近七十年!而漢武帝生逢其時,所以,他第一個站出來打破屈辱求和的局面。
第二、漢朝已經具備了與匈奴爭衡的資本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漢高祖及後來的呂太后、漢文帝、漢景帝都在明知和親沒多大效果的情況下(比如:軍臣單于立四歲,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依然執行和親政策,就是因為他們執政時期的漢朝都沒有與匈奴決戰的資本,其中有幾個很關鍵的因素,比如漢朝人口(尤其是可以征戰的青壯年)上並未佔據太大的優勢,比如漢朝十分缺馬(漢高祖時期“自天子不能具醇馴 , 而將相或乘牛車”)。但是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就出現了“牛馬成羣,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的局面。
有了戰馬就可以發展騎兵,有了騎兵便可以從防禦轉變為進攻,並且可以長途奔襲,直搗黃龍。
第三、匈奴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
戰爭只是解決政治問題的一種手段,在漢朝對待其他國家,比如閩越、南越、衞氏朝鮮、大宛、樓蘭等國的方式上我們便可以看出,漢武帝並沒有與這些國家發動連年的大戰,因為這些政權對漢朝的威脅並沒有像匈奴那麼大,其次是這些漢朝通過速決戰讓這些大部分敵對政權很快歸順或者保證不再與漢朝為敵,但是匈奴則屢次犯邊,漢朝除了使用戰爭手段消滅其有生力量或打到他們歸順之外,其他手段都行不通。而這場戰爭,註定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
所以,漢武帝之所以耗費幾乎畢生精力並且傾全國之力來與匈奴決戰,主要還是因為和親政策不是漢朝想要的,哪怕是平等的雙邊政策。匈奴囂張的氣焰以及常年的入寇,就決定了只能用戰爭手段來解決問題。
觀看文章的朋友,你們有沒有什麼話想説的,或者是想對我想説的,歡迎你們在評論區留言,你們的每一個評論都是小編的最大的鼓勵,明天小編會用最大的努力給大家分享新的文章,喜歡文章的朋友,記得給小編點個關注,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