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坦克對戰中大放異彩的“刺客”,MK系列巡洋坦克!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綜合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一場名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以華爾街為“風眼“席捲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很多國家都在積極發展軍事為風雲突變的世界局勢做準備,但是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經濟蕭條面前不得不選擇暫停或是乾脆取消武器研發項目。
英國作為這場風暴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幾個國家之一,軍隊的研發經費被一減再減,很多項付出大量精力的項目都夭折了。不過在很早之前,軍方分析人士就認為在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中裝甲部隊會擔當重任,所以即使是在這種困難的處境下,英軍也沒有放棄對新式坦克的探索。1934年,囊中羞澀的軍方要求Vickers公司設計一款高性價比坦克,在John·Carden爵士的帶領下,設計團隊花費兩年成功研製出了一款造價便宜的坦克,這就是MK系列的原型。不久後,英軍專門為這種負責純裝甲作戰的坦克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分類——專門負責純坦克作戰的巡洋坦克。
一、大蕭條背景下的設計與研發
在結合此前英軍多種輕型坦克優點的基礎上,經濟危機大背景下誕生的MK坦克在設計過程中還使用了很多節省成本的方法——這種坦克搭載了包括勞斯萊斯製造的被廣泛使用在汽車上的發動機(後來更換為AEC公司生產的公交車發動機)在內的很多不同製造商生產的零件。不過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之下,MK坦克也開創了英國坦克發展史上新的篇章:在Nash&Thompson公司的技術支持下,MK坦克擁有了英軍第一款可使用動力轉動的固定炮塔。
在防護方面,Mk坦克最初版本的裝甲有很多部分都是垂直的,並且在裝甲之上設計有一些用於射擊的孔洞。雖然這種坦克的最大裝甲厚度只有14mm,但這也是為了良好的機動性所作出的犧牲。上文提到,最早的時候為了節省成本Cruiser Mk使用了汽車的發動機,後來由於動力嚴重不足又換為了巴士發動機。在一台AEC 179發動機的驅動之下,MK坦克的最高時速可達到40km,如此快捷的行駛速度也要得益於其輕便的車身——隨後的Cruiser MkⅡ坦克在沒有更換髮動機的情況下加裝了厚重裝甲,導致時速驟降為26km。
1936年Cruiser MkⅠ坦克正式投入量產,作為一款過渡時期的巡洋坦克,在隨後的3年間一共有125輛MkⅠ造成出廠。1939年初,巡洋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並在法國、希臘和北非等地都拿出了不錯的表現——雖然由於十分薄弱的裝甲很容易被敵方反坦克武器擊毀,但是在純坦克作戰之中足以應對意大利和德國的早期坦克。在1941年德軍將擁有厚重裝甲的四號坦克送往北非之前,MK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都十分亮眼。
二、懸掛系統的安裝與裝甲防護的改良
實際上MK系列坦克的最初版本Cruiser MkⅠ就是作為搭載克利蒂斯懸掛系統的巡洋坦克還沒有出現時的過渡坦克而設計的,不過英軍一直沒有選擇在坦克研發上使用這一系統,雖然分析人士多次要求,但軍方高層不為所動。轉機發生在1936年,蘇方邀請英國陸軍Martel中將前往蘇聯參觀軍事演習,演習中兼具厚重裝甲與迅捷行駛速度的蘇軍坦克給Martel將軍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回國之後,他認為英國的坦克也必須使用蘇方那樣的技術,也就是搭載克利蒂斯懸掛系統。不過由於當時MkⅠ已經投入生產,MkⅡ的設計也基本完成了,所以只能考慮在MK坦克的下一個型號安裝這一系統。
為了對安裝克利蒂斯懸掛系統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軍方從蘇聯購買了兩輛原型車,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原型車的一些功能並不是英軍在作戰中所需要的,而且其較小的車體也無法搭載當時英軍使用的炮塔,這也打消了一些研究人員直接在原型車上進行改裝的念頭。1937年10月,軍方對經過改良的第一台原型車進行了測試,幸福的煩惱出現了:這種坦克的最高時速可達到56km,設計人員又不得不安裝限速器並更換更短的履帶片來將它的速度限制在50km以下。1939年初,安裝了克利蒂斯懸掛系統的Cruiser MkⅢ坦克順利出廠,在CromwellⅡ引擎的加持下,時速可達48可謀,基本滿足了軍方的要求。
如果説MK系列坦克最大的亮點就是其高機動性的話,那麼裝甲防護就是其最薄弱的地方。上文提到Cruiser MkⅠ的裝甲最厚的地方才14mm,這樣的防禦能力在德軍中/重型坦克和種類繁多的反坦克武器面前簡直就是“一碰就碎”。因此,軍方希望Vickers公司能夠在MKⅠ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設計出一款適合於步兵搭配使用的重甲版本,裝甲厚度至少要能達到24mm(後來又提高到30mm)左右。為了儘快生產出新型坦克,Vickers公司並沒有選擇重新設計裝甲,而是簡單粗暴的在主裝甲外圍附加一層來滿足30mm的要求,這一改動將坦克的重量提高了2.3噸,時速也大幅度下降。
然而即使是這樣,英軍還是認為這種坦克的裝甲厚度不足以擔任掩護步兵的作戰任務,最終還是把它歸到了巡洋坦克分類之中。1939年,軍方決定對新設計的Cruiser MkⅢ坦克裝甲升級到30mm(原裝為14mm),Vickers公司再一次選擇直接增厚。不過這一次他們還在炮塔的兩側各鉚接了一片裝甲片來保護主武器的安全,至此,軍方高層提出的“裝甲厚度達到30mm的中型高速坦克”這一要求終於得到了基本滿足。
三、MK系列坦克武裝的探索與改進
最初的Cruiser MkⅠ裝備有一門QF-2 40mm反坦克炮、三挺7.7mm Vickers機槍以及近距支援版本的QF 94mm榴彈炮。作為主武器的QF-2 40mm反坦克炮被稱作是“二戰前期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每輛MKⅠ可裝載200枚QD-2炮彈。在二戰前期歐洲戰場上的絕大部分坦克裝甲都低於30mm的情況下,其發射的普通炮彈可以輕易擊穿坦克護甲,在搭載APCBC穿甲彈時甚至可以做到在400米開外擊穿80mm的裝甲,這足以給德軍的坦克造成巨大威脅。不過Cruiser MkⅠ坦克薄弱的裝甲以及前炮塔的安裝位置也讓其設計效率不是很高,除此之外高爆彈的配給不夠充足也讓它在戰場上的表現打了折扣。
此後的各種型號中,MK坦克的武裝系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進。Cruiser MkⅡ坦克在推出之初其設計組並沒有相對其武器進行大幅度改動的計劃——主副武器仍然選用了QF-2 40mm反坦克炮和7.7mm Vickers機槍的搭配,與MKⅠ為數不多得不同點就是在車體前方加裝了一門需要專業機槍手操作的BESA 7.92機槍,並取消了兩個福炮塔。不過在軍方高層觀摩了蘇聯等國的先進坦克之後,立即要求設計人員對MK Ⅱ進行進一步改進:對炮塔進行了重新設計,並將7.7mm Vickers機槍也換為BESA 7.92機槍,此後產出的MKⅡ坦克都沿用了這一配置。
然而隨着戰事的發展,德軍坦克的裝甲也越來越厚,MK坦克的主武器QF-2反坦克炮明顯不能勝任裝甲作戰的角色了。為了取代QF-2,軍方人員研製了QF-6磅炮,這讓MK坦克的出色反坦克能力得以延續一段時間。1942年以前的戰鬥反饋表明QF-6還是很有效果的,可以在500米內擊穿90mm左右的裝甲,在安裝APDS穿甲彈時最大穿深甚至可達到131mm。不過不久之後,前線士兵反饋,雖然QF-6反坦克炮的安裝使得MK坦克在與敵方機械部隊交戰時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來缺乏高爆彈的問題導致其對敵方反坦克炮的攻擊毫無防禦能力,這一現象直到1944年可兼容75mm高爆彈的QF炮改良版出現後才得以改善。
Cruiser MkⅠ-Ⅲ型坦克作為英國巡航坦克在二戰中前期的主要代表,基本滿足了巡航坦克的所有需求。在二戰初期的法國和北非戰場中,這三種巡航坦克展現出了十分優良的裝甲作戰能力——其安裝的QF-240mm反坦克炮在碰到早期型的二號、三號坦克絲毫不落下風,即使是到了戰爭後期,這種炮彈依然可以擊穿四號D型這樣裝甲防護能力比較強的坦克裝甲。不過在實戰中巡洋坦克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在面對敵方定點反坦克炮時毫無防守能力,即使是後期配備了高爆彈的情況下也並沒有改善多少;除此之外,由於這幾種坦克的機械結構並不可靠,履帶常常出現問題,這直接導致超過八成的Cruiser MkⅠ坦克都是因為機械故障而損失的。
總體來説,在整個國家經濟狀況並不樂觀的情況下,MK系列坦克還是十分成功的,雖然它們存在一些硬傷,但平心而論這已經是設計人員將手頭資源運用到極致的結果了。這些行駛速度極高的坦克在戰場上十分靈活,可以繞開敵軍主力部隊,並找到敵方坦克的位置,直搗黃龍。雖然與蘇德等國相比英國的坦克從威力到工藝都排不上號,但是充滿智慧的設計思路和作戰中使用的靈活戰術值得學習。